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28151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舒城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命题: 审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诗的意境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 “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 。这里所说的“意” ,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 ,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在景物上。 “以境照之” ,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2、,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 ,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 ,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心目中山水之

3、美,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物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 ,意境写出了“意志” 。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 “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 “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 “图貌

4、”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 “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引

5、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意境的一项是(3 分) ( )A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屈原九歌湘夫人 )诗句表现湘夫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袅袅”既描写秋风的柔弱细长,又表现了湘女情思的婉转波动。B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 (李益洛桥 )抒发了对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 “舞腰”既写了柳枝迎风飘舞的状态,也使人联想到当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情景。C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 (诗经卫风氓 )诗句写氓当年去看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的状态, “蚩蚩”表现了氓当年忠厚的样子。D “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 (向子諲秦楼月 )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恨和悲凉,“啼血”既写了子规在残

6、月中的悲凉叫声,也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但在目前还没有被学界认可。B意境一词在唐朝出现,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及,这里的 “意境”指情意和境界。C刘勰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要在视听范围中感知景物,然后在景物上附着情感,以此产生诗意,构成创作。D意境指情意同境界结合,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或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舒中高一期中语文 第 2 页(共 10 页)A 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

7、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 “弄”二字,主要是说明诗歌要写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这样才是有意境的。来源:学|科|网 Z|X|X|KB刘勰在文心雕龙 物色中提到的“写气” “属采”是指描写对象和手法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 “属采”是运用辞采。C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都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和意的结合。D 诗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诗,写这种诗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后观察山水,最 后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

8、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对我解释。“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 ”他又

9、说, “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 “什么动物?”“各种各样, ”他摇着头说, “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 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 ”他说, “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

10、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 ”老人说, “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 ”他说, “我 76 岁了。我已经走了 12 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 ”我说, “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 ”他说, “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 他说, “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

11、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当然, ”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没有。 ”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 “站起来,走走看。 ” “谢谢你。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本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

12、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 “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

13、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5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6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 “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

14、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 一。事实上, 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 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

15、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一辈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母一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

16、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 ,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一系列节目正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 ,2017 年 2 月 23 日,有改动)材料二:来源:Zxxk.Com在娱乐至死的年代, 见字如面 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 ,由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