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应用生理学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8913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的应用生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耳的应用生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耳的应用生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的应用生理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耳的应用生理学耳的应用生理学耳的生理学耳生理功能:听觉与平衡觉。1、听觉生理:声波耳廓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内、外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听中枢外耳 中耳内耳 迷路后 大脑皮层空气振动传声变压液体波动感音神经冲动综合分析2、平衡生理:人体平衡靠前庭、视觉,本体感觉 3 个系统的互相协调来完成,其中前庭最重要。半规管的生理: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人的活动是三维动画,即前后、左右、旋转。鸟是六维上下、左右、前后、旋转、俯仰、翻滚。听觉功能听觉功能人体感受声音刺激后表现为听觉,人类感受声刺激主要是对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反应。声音的频率表现为音调的高低,其范围为 1620000Hz,而以 10003

2、000Hz 最为敏感,称为语言频率,声音的强度即响度,由声波的振幅所决定,声音的强度以分贝(dB)表示,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值即为听阈。1传音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二,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简称为气导和骨导,骨导只有气导不起作用时产生。(1)气导 声波由耳廓与外耳道收集,振动鼓膜、听骨链活动,到达前庭窗,内外淋巴液波动,基底膜产生移位,刺激螺旋器使听毛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由于鼓膜有效振动面积比镫骨足板的面积大 17 倍,再加上锤骨柄与砧骨长脚之比为 1.3:1 的杠杆作用,可使声强增加 22 倍。(2)骨导 气层发生障碍,声波经颅骨传入,使外淋巴产生波动,刺激螺旋器的毛细胞而产生听觉。骨导鉴别

3、耳聋的性质有重要意义。2感音 螺旋器是感音装置,可以转换声能的形式,即在化学介质的参与下把声能转移为感受器电位,从而使听神经兴奋。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骨导:正常情况下声音经颅骨途径产生听觉,声能甚微无实际意义。但在耳聋鉴别中却有重要意义。高于 800Hz,压缩式骨导;低于 800Hz,移动式骨导。外耳的生理外耳的生理:比某些低等动物的小,且不活动。收集声波到外耳道,辨别声源,两耳协同,可判断声音的方向,来自哪儿。外耳道长 2.53.5cm 一端封闭的管腔,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对波长为其 4倍的声波能起最佳共振作用。即增压作用增压作用。根据计算外耳道共振效率为 3800Hz,这频率及其邻近的频率在

4、鼓膜附近的声压可提高 1012dB,而且外耳道可保护深部结构免受损伤。中耳的生理中耳的生理:鼓膜的生理功能:震动面积为解剖面积的 2/3,约 55mm2,比镫骨底板面积 3.2mm2大 17 倍。即声音从鼓膜绕到镫骨底板可增强 17 倍。鼓膜凹面的振幅对锤骨柄的比例为 2:1,即锤骨柄的振幅比周转鼓膜的振幅要小,但强度大 1 倍。锥形鼓膜有利于保持传人声波的音色,避免失真。故手术时尽量保护锥形很重要。听骨链的生理:听骨链作为一个杠杆,将声波的振动由鼓膜传至内耳,通过杠杆作用使声压自锤骨传到前庭窗时增加 1.3 倍。至此声波经鼓膜、听骨链到达镫骨底板时可提高 1.317=22 倍,相当声强级 2

5、FdB。声波从空气达内耳淋巴时,衰弱的能量约 30 分贝通过中耳的增压作用得到了补偿。鼓室肌的功能:鼓膜张肌牵拉鼓膜向内,紧张度增加。镫骨肌牵拉镫骨头向后,底板前跷起,淋巴压力减低 20dB 的保护。但实际上因肌反射有潜伏期,突发性响声在肌反射之前,耳蜗已受损,故其保护作用是有弱点的,临床上用诊断及鉴别诊断。咽鼓管的生理功能:A 保持中耳内外的压力平衡,调节中耳气压。B 引流作用,鼓室及咽鼓管粘膜的杯状细胞、粘液腺产生的粘液。C 防声作用:平时关闭,阻挡说话声,呼吸声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开放时,声音直接进入鼓室振动鼓膜引起自听过强。D 防止上行性感染。表面皱裂有活瓣作用+粘膜纤毛上皮的运动,对鼓

6、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耳蜗的生理耳蜗的生理 耳蜗的传音功能:每一种频率的声波在基底膜上有不同相应最大振幅部位,高频的在蜗底,低频的在蜗顶。低频的由蜗底传到蜗顶。耳蜗的感音功能,声波在基底膜上振动,引起毛细胞兴奋,将机械能变为电能,经末梢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至皮层,产生听觉,机械冲动今电生理尚未了解。平衡功能平衡功能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主要靠本体感受器、视觉和前庭器官三者的互相协调来完成。前庭器是位于三个半规管的壶腹嵴和位于椭圆囊及球囊的耳石器组成。壶腹嵴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耳石器感受头部的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前庭器具有换能作用,引起向心神经元突触的兴奋,兴奋沿前庭神经传到中枢,并和其它平衡感受器相互协调,以保持身体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