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88709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冶金史话 2012-08-17 商周的先民,采用范铸法铸造出了许许多多青铜器,在学界没有争议。采用范铸法的工艺概念,是在陶模上夯制泥范,在学界似乎也没有争议。明显有争议的问题在于,模是什么样的模?是整体雕塑的模?还是分型制作的模?整体模在商代有没有这种雕塑技术?分型制模又是怎样分型?纹饰是怎样制作的?是制作在模面还是制作在范面?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在对商周青铜器范铸工艺的研究中,并没有共识。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由于表面纹饰多是凸起较高亦较为复杂,因此被看作是较高的艺术品。其纹饰的制作技术,也被看作是具有高超绘画或雕塑技艺的人制作

2、的。包括笔者在内,并无人否认这些青铜器为精美的艺术品。但问题在于,商周时期的范铸工匠,真的都具有雕塑与绘画的高超艺术技能吗?为了探索商早期至西周青铜器的造型方法,以及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制作技术, 2007 年 4 月2009 年 4 月,我们断绪对商早期斝、商晚期鼎、簋及西周早期尊做了范铸模拟实验,共历时两年。制作模具数十个,制作泥范数百块。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范铸模拟实验的概念性问题,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为澄清当时的工艺技术,以及工艺技术与铸件的关2系,不是为复制出一模一样的青铜器。这就意味着范铸模拟实验必须从零开始,不能用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当模翻制。如果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表面翻制,不论采用何种工

3、艺进行铸造,都属于复制,即使我们铸得与出土原件一模一样,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这是因为,器物的型是商周的先民创造的,我们没有经过原始的造型,无从认识商周先民是怎么一步步制作出模的型,也就无从了解先民的造型思想,后面翻范的工艺就更没有实际的意义。这样翻制的纹饰,亦是商周先民的创造,我们又没有经过纹饰创造的制作过程,将同样解释不了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工艺。所以,这种实验充其量只是属于复制性质,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商周范铸工艺中的问题。为了探索商周的范铸工艺,我们不在出土实物上拓模,完全从零开始设计器物的几何形状,采用当时具备的工艺技术,从制作原始模开始,经翻阴模、翻阳模到夯制泥范及在范面手工制作纹饰,直

4、至浇铸出青铜器。通过采用了商周普通人完全可以顺利操作的工序,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造型过程,并成功地铸制出了商早期斝、晚期鼎、圈足簋以及西周早期尊、方座簋。关于铸造鼎、簋、尊的具体工艺过程,将都会有各自专题的相应模拟实验报告发表出来。本文中,只就商周范铸工艺中的制模工艺原理,以及范面的纹饰制作工艺进行简单地论述,主要是把具体工艺以外的一些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通过范铸模拟实验,我们较顺利地铸造出了商早期斝、商晚3期鼎与簋,以及西周早期尊及方座簋,同时也认识到了几个问题。可以说,如果不是从零开始做范铸模拟实验,则很难想到这些问题。下面就我们遇到的问题及新的认识,分别进行讨论。31 制模问题制模应是范

5、铸工艺的第一道工序。在商代,完全有可能采用青铜器的实物当模翻范,但总需要有第一个,总会有个从零开始制作模具的工艺过程。只要从零开始制模,就涉及到模具怎么造型的问题。提到模具的造型,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雕塑。我们在做以上范铸模拟实验的制模工艺时,首先考虑到 3000 多年前商代的铸造工匠,是否都具有高超的泥雕塑技能?经研究发现,西汉武帝时期的石雕群尚且形象模糊十分抽象,商代的雕塑水平更是不足以支持制模时十分具象的造型。因此,认为商代青铜器的模不是采用雕塑的工艺造型,而应是采用了机械的工艺造型。所以,我们采用了人人都容易操作的机械式造型方法,很容易就将斝、鼎、簋、尊的原始模胎刮出来了。研究生用泥料刮模

6、胎时,一个个模胎都约半小时就可顺利制作完成。而后面的工序,如制作原始模、翻阴模、翻阳模及翻范等,不需要专门的培训,一般人都可以直接下手进行操作。其工艺都十分简单。笔者认为,这样的制模翻范工艺,才应是上古先民在创造青铜器时的主流工艺。32 脱模问题脱模问题是指范从模上脱开的问题,这里不是指拔模斜度的问题,是专指陶模与泥范之间的粘连问题。通过这次的范铸模拟4实验我们发现,在陶模表面不涂抹任何脱模剂的前提下,泥料在陶模上翻成泥范后,可十分顺利地将泥范从陶模上脱开,不存在泥范被粘连在陶模表面的问题。我们在翻制泥范时,在同一个陶模上连续翻出十几块泥范的情况下,也未见到有泥范被粘在陶模上脱不下来。模拟实验

7、总共翻过数百块范,并没有出现过泥料被粘现象。由此看来,上古的先民在陶模上翻范时,不需要在模表面涂抹脱模剂。在侯马出土众多的陶模上,可以看到许多模表面涂有一成黑色。作为考古依据,多数人认同这一黑层为脱模剂,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有一个现象却无法解释,即所涂的黑色皆在高处,凹处却基本没有黑色。图 6 为侯马白店铸铜遗址出土圆环模的模坯,可清楚看到,模坯的表面涂了一层黑色,这种现象在侯马出土的陶模中较为普遍。这个圆环模坯的纹饰高处都被抹成了黑色,凹处基本都呈现了泥料的本色。如果将黑色认成脱模剂,就存在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在翻范的过程中,模面低凹的部位为夹角,是最容易将泥料夹死之处,也是最容易粘泥

8、之处,但模坯的低凹处却没有涂抹黑色,这从脱模剂的角度是讲不通的。显然,侯马的先民在模坯上涂黑色,并不是为了翻范后能顺利脱模,因陶模根本就不粘泥料,这也是我们的范铸模拟实验证明了的事实。在侯马出土其它的陶模表面,情况基本也都如此。所以,模坯上涂的黑色层不应是脱模剂。笔者认为,可能是为提高对比度,以便于刻制纹饰时看得清楚。533 范面的纹饰制作问题在范面制作纹饰时,不论是挖塑泥料还是堆塑泥条,都大有反复操作的余地。如果哪里作的不合格,完全可以将范面不合格处复员,再反复地进行修改。所以,一般人都可以顺利进行操作。只是需要当范面的纹饰制作好待阴干,用一块较软泥料拓出纹饰的拓片,从而检验范面纹饰制作得是

9、否合乎要求。如果发现局部纹饰有问题,还可以再刷水将范面浸湿后再行修改,我们就经过了这样的修改操作。摘要中提到,作为考古依据,在殷墟的铸铜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鼎模” 。其模的厚度不大,正面凸背面凹,背面有人的手指按压的痕迹。从这些手指痕迹看,应是用软泥料在阴模或范面拓出来的,可以肯定不是雕塑而成。在图 7 中,左边为殷墟出土的“鼎模” ,此模表面到处都是夯型面,包括鼎口沿的残缺部位都属于完整的夯型面,并不是断面,说明此模的型是一次性用软泥料在阴模或范面拓出来的型。如果在商晚期的模上没有纹饰,此模就只能是在范表面拓出来的了。翻模的作用本是为了翻范,而看此模的型,既无完整的几何形状,亦无分型面,又无足

10、够的厚度,且口沿的泥料不到位,根本不可能翻出规整的泥范。其作用,应与图 4 中泥拓片的作用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殷墟出土的这个“鼎模” ,应该不是翻范用的模,很可能是一个检验泥范表面纹饰的拓片。为殷墟出土的“铭文范” ,作为考古依据,很容易被看成是6先制作好的铭文范,再将此范嵌在器物范面或泥芯表面浇铸出铭文。但是,如果将其认作“铭文范” ,就存在明显的问题。可看到此范的字即为阴文又是正字,一周也不规整。如果按照这个“铭文范”浇铸,铸后会在青铜器上还原成阳文又会成为反字,铭文一周还会出现不规整的边框。在殷墟出土众多的青铜器铭文中,却少见到阳的铭文,整篇的反字也少见到,更不见铭文有一周如此不规整的边

11、框。我们在制作铭文时,是先用泥条粘贴在泥芯上成反字,待阴干后再用较软的泥料将字拓出来,在拓片上可直观地看到正字及字形,因拓出的泥拓片与铸件是一样的阴槽,铭文制作得有无问题一目了然。如果有错误,因为还没有烧成陶质,尚可以修改。其实铭文的制作工艺,本就与铜器表面的阴槽纹饰一样的制作方法。因为铭文与阴槽纹饰都是凹槽,不一样的只是形状。所以,也采用了与上述鼎纹饰的拓片一样的方法,来检验铭文的制作效果。通过范铸模拟实验可以说明,完全有必要在制作好铭文后,用软泥拓出泥的拓片看看效果。因此,殷墟出土的这个“铭文范” ,很有可能也是个看效果的拓片。34 青铜器斜翘角纹饰的制作问题在商晚期至西周的青铜器表面,常

12、能看到一些斜翘角的纹饰。由于斜翘角纹饰的背后与器表面之间有空间,如果从一般正常翻范后的拔模过程看,斜翘角处不可能从模上脱范。鱼国墓出土的方座簋,其座的四个面都有斜翘角纹饰,在斜翘角纹饰的背后,有披缝的痕迹,这痕迹很象“嵌范”后流下的铸造披缝,因7此出现了“嵌范”的观点,即将这种认为无法翻范的斜翘角部位单另制作成纹饰范,再嵌入到整块的器物范中,来实现斜翘角纹饰与器的整铸工艺。模拟实验制作的尊,是刚浇铸完 10 分钟后打开范块的铸造毛坯。白色箭头所指之处,可看到斜翘角纹饰完整,在上图的左边立面的陶范断面中,可看到并没有嵌入纹饰范。在下图中可看到两个面的完整斜翘角纹饰。通过这次的范铸模拟实验操作,可

13、说明青铜器上斜翘角纹饰的制作,完全没有必要采用复杂的嵌范工艺,可在泥范表面直接制作,其工艺十分简单,只需要制作一个与斜翘角纹饰几何形状一样的工具,或铜质或骨质或玉质甚至竹木都行,从范面的相应部位斜着扎进范内,再原样退出来,就会在范面形成一个锥形的斜孔,孔内即是弯曲光滑的斜翘角纹饰的空腔。但是,在用工具扎入范面时,由于局部受力,使得范面被挤压之处出现裂纹。泥范经阴干、焙烧成陶范并浇铸成器后,范面斜翘角纹饰的空腔就会被灌入的铜料还原成了斜翘角纹饰。但由于范面有裂纹,浇铸后就会在斜翘角纹饰的背后留下裂纹的痕迹,这很可能就是鱼国墓方座簋斜翘角纹饰背后存在“嵌范痕迹”的原因。后经清理范料,可看到我们铸出

14、的斜翘角纹饰背后,与鱼国墓出土方座簋的斜翘角纹饰背后一样,也都存在“嵌范痕迹” 。当然,在范面完全可以将扎裂的缝隙修整好,这样铸出的纹饰背后就不会留下“嵌范痕迹” 。我们没修整范面,就是为铸出“嵌范痕迹”以说明工艺。8通过范铸模拟实验认为,商周青铜器上这种斜翘角纹饰的制作工艺,很可能是在范面直接扎出来的,其工艺技术的操作,远比范面一般纹饰的制作工艺操作简单。在范面扎出一个斜翘角纹饰的全过程,如果看着钟表操作,只需要约 30 秒的时间,是商周一般的范铸工匠都能十分容易掌握的技术。由于工艺如此简单,应该不会有“嵌范”工艺思想的空间存在。35 是不懂雕塑的先民创造了商周的青铜艺术制作模具的工艺,采用

15、的是机械式的造型方法,先刮出模胎,经阴干后切割及组装成原始模,就可以翻阴模再翻阳模。我们采用刮板造型制模,是考虑到范铸工艺应是从更为古老的制陶工艺演变而来,而陶车技术几乎是遍天下的成熟技术,其工艺思想在夏代前就早已成型。这样的制模、制范方法,适宜于当时广大的普通劳动者操作。采用这种机械式造型,不需要懂雕塑,一般范铸工匠都可以顺利地造型。如果是制作方型鼎的模,其制作工艺更为简单,连刮模胎的工序都不需要,可直接制作原始模。相对制模造型工艺而言,范面的纹饰制作技术显得更容易操作。因泥范涉及配套、变形、收缩等问题,而纹饰却不存在这些问题。绝大多数看似各种各样的商周青铜器,其纹饰千差万别,但在范面的操作

16、工艺基本是一样的,都是用的一挖二堆三转圈的工艺制作而成,即在范面挖出主纹的凹槽、在范面堆塑泥条,及用刀具在范面转圈地压塑出底纹。不一样的,只是纹饰的布局与形状。只需要有个粗稿,粗稿完全可以制作出样板,按样板在范面画出主9纹与底纹的区域后,一般人都能较顺利地制作出想制作的纹饰。这是范面纹饰制作的基本工艺,掌握这三种技法,就可制作出多种纹饰,我们的范铸模拟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普通劳动者都能顺利操作的工艺,才可能达到当时范铸工艺技术的快速传播、交流与普及,使得商周时期各地的青铜器,在范铸工艺技术方面趋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商周青铜器主体模的制模工艺,多是采用了机械造型,而不是雕塑造型。是商周那些不具有雕塑思想的先民制作出各种模具,并采用技术含量并不高的纹饰制作工艺,创造出了千古留芳的青铜文化及青铜艺术品。结语范铸模拟实验,采用了十分简单的机械造型工艺,顺利地制作出了斝、鼎、簋、尊、鬲、椭圆形壶等商至西周青铜器的模,顺利地铸造出了与商周青铜器铸造结构完全一样的铜器,并都是批量浇铸的。从造形的角度看,这种制模工艺似乎与雕塑没有关系。我们采用了一般人都能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