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88240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关键词:挥发油,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注册申请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挥发油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尤其在菊科、芸香科、伞形科、姜科等科属中较为常见。在常用的中药材中,解表药、行气活血药、芳香化湿药等大都含有挥发油。临床上除应用含挥发油的中药饮片入药外,还直接使用从药材中提取的挥发油,如薄荷素油用于驱风,丁香罗勒油用于龋齿、广藿香油用于发表解暑和开胃止呕、肉桂油用于驱风健胃、牡荆油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等。一般情况下,挥发油所含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可由十几种到 100 多种成分组成。挥发

2、油中的成分按结构可分为含氮含硫化合物、脂肪族直链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几大类;还可根据其结构特点进一步划分,如脂肪族直链化合物可分为醇类、醛类、酮类、酸类等。挥发油所含成分中有的具有明确的生物活性,这些成分的研究对于保证相关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的研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关于挥发油有效部位的认识 在目前的新药注册申请中,还有以挥发油为有效部位的品种,但是,存在较多问题。首先,直接将挥发油作为有效部位不符合法规的要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

3、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的量应占提取物的 50以上。而挥发油常含有多种结构类型的成分,并非所有结构类型的成分都是有效成分,且具有药效的相同结构类型的成分之和也不一定大于 50。若挥发油中有药效的相同结构类型的成分总量大于挥发油量的 50,可以将该类结构的成分视为有效部位,而挥发油则相当于提取物。如荆芥挥发油中胡薄荷酮、薄荷酮类成分的量大于 50,可以将荆芥挥发油作为提取物,而荆芥萜类含氧化合物为有效部位。此种情况与其他有效部位一样,如黄芪经醇提,大孔树脂纯化后,得到提取物,提取物中黄芪总皂苷的量大于 50,则该提取物与荆芥挥发油

4、相当,而黄芪总皂苷与荆介挥发油中的萜类含氧化合物相当,均为有效部位。当然,需要提供药效筛选研究资料,证明提取物中的某类或某几类成分确为有效部位。 其次,直接将挥发油作为有效部位,难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挥发油中所含不同结构成分的生物活性可能不同,强度也有差异。当挥发油所含成分的种类及其量改变时,可能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如细辛挥发油中黄樟醚为可疑致癌物,而甲基丁香酚和榄香烯具有镇痛活性。显然,若将挥发油整体作为有效部位看待,将难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此外,直接将挥发油作为有效部位,不利于保证不同批次药品质量的相对稳定。如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等均对广藿香药材

5、中挥发油的量产生明显影响,对挥发油中所含成分的种类及量的影响也很大,挥发油量的高低并不能真实反映药材的质量,只有针对有效的同类结构成分进行质量控制,才能保证不同批次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及均一性。 2 关于挥发油的提取 当中药复方制剂处方中的药材含有挥发油时,是否需要提取挥发油常是提取工艺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1)挥发油的安全性。若文献报道挥发油中所含成分具有一定毒性,或者挥发油部分的毒理研究结果表现出毒性,且挥发油的生物活性与药品的适应症无关,可考虑不提取该药材中的挥发油。如某复方中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方中含肉豆蔻,肉豆蔻挥发油是该药的主要毒性成分,可引起肝脏变性,且未

6、见该挥发油在心血管方面具有活性的报道,工艺中应不提取该挥发油。(2)挥发油的有效性。若挥发油所含成分具有与新药拟用适应症相关的生物活性;或者在外用制剂中,挥发油虽无直接的生物活性,但可促进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此时,应考虑提取。源于临床经验的传统中药复方,其临床应用的情况可作为参考,如含挥发油的药材,在入汤剂时采用后下的方式,在制成新药时应考虑提取挥发油。(3)挥发油的量。药材中挥发油的量过低,提取意义不大的,可考虑不提取。一方面,挥发油量少,每日服用剂量可能达不到起效剂量;另一方面,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同时,可能因长时间煎煮使药材组织破坏,不利于对挥发油以外其他成分的后续提取。目前,在中药

7、工业化生产中还没有专门提取挥发油的定型设备,普通多功能提取罐的提油效率较低,对挥发油量很低的药材,有时提取数小时仅能获得少量挥发油或只能得到芳香水。(4)制剂的特点。液体制剂在加入挥发油时,可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助溶,较为方便,此可考虑提取,即使是芳香水也可在配液时加入制剂中;而片剂等固体制剂,需要将挥发油分离出来,并加入辅料使之固化,工艺步骤多且易损失,若挥发油的生物活性与药品的适应症无关,且量较低时,可考虑不提取。 应结合挥发油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如根据其挥发性、相对密度、溶解性等选择提取工艺。制法项应写明关键的工艺方法及参数,如水蒸气蒸馏应明确为共水蒸馏还是通水蒸气蒸馏等。若为共水蒸馏,还

8、应明确加水量、蒸馏时间、挥发油的大致得率范围等。在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设计时还需注意,应尽量避免在多次水提的同时提取挥发油,否则可能造成挥发油的损失。此外,需关注试验室提取挥发油的装置、工艺参数、得率等与实际大生产之间的差异。大生产挥发油提取设备一般采用多能提取罐或其他类型提取罐改造而成。由于大生产加热方式、冷凝及油水分离装置等与实验室不同,在实验室挥发油提取装置上能顺利提取挥发油的,在大生产中可能挥发油的得率明显降低,甚至仅能收集芳香水。若对提取挥发油的冷凝装置和油水分离器等进行改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挥发油的得率。在中试研究时应尽可能采用与大生产原理相同的设备,认真考察挥发油提取设备、工艺及其

9、参数等对挥发油得率的影响,使采用的提取挥发油工艺符合大生产的实际情况。 3 挥发油中成分的分离纯化 大多数植物药所含挥发油的成分较复杂,直接采用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挥发油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同类成分的量往往低于挥发油总量的 50,常需要进一步纯化才能使其达到有效部位的要求。在工业化生产中可采用分馏、萃取、超临界萃取、吸附色谱分离、析晶等方法对挥发油进行纯化。在工业化生产中可以根据待分离成分的性质,以及实际生产设备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香料工业所用的一些设备和分离方法可供借鉴。 4 含挥发油药材的质量控制 影响药材中挥发油所含成分的种类及量的因素较多,如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加工、贮存时间及条

10、件等。不同种类植物所含挥发油的成分不同,同一植物不同部位所含挥发油的成分组成也有差异,如樟科樟属植物的树皮中多含桂皮醛,而叶主要含丁香酚,根则含樟脑。同一植物的相同药用部分不同采收期所含挥发油的成分也不完全一致。有人从深秋季节采收的山地六月雪鉴定出 43 个组分,从夏季的山地六月雪鉴定出 72 个组分,二者共同成分仅有 6 个。药材的产地对挥发油质量也有显著的影响,据报道,不同产地栽培类型的广藿香药材中总挥发油的量以南香为最高,牌香最低,而油中主要有效成分广霍香酮的量则是牌香最高,南香最低。二者结果相反。要保证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所含成分基本稳定,必须对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必要时,应对药材

11、的产地、采收季节、产地加工、贮存时间及条件等予以明确规定,并在相应制剂的批准注册文件中以适当的形式注明。 5 制剂中挥发油的检测 5.1 复方制剂中挥发油的测定:需根据品种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指标及方法。挥发油中所含有效成分不够明确的,可测定挥发油的总量或醚溶性浸出物量;挥发油中所含有效成分明确的,可采用 GC 法测定有效成分的量。 5.2 挥发油中有效部位的测定:由于挥发油中所含有效部位的结构(如萜类)中经常缺少发色团、助色团,难以直接用比色法对其所含有效的大类成分总量进行测定;同时,由于结构中经常缺少活泼基团,也难以利用化学反应后生成物的特性进行大类成分的测定。建议加强前期的基础研究,

12、如采用 GC-MS 法对挥发油中的有效部位进行研究,明确有效部位中所含具体成分的结构及其在 GC 图谱中的位置,以有效部位中代表性成分为内标或采用对照品为外标,以有效部位中相同结构类型成分的峰面积之和进行归一化法定量。将测定单一成分的量与测定大类成分的量结合起来,采用 GC 方法同时测定两个指标。建议尽量考察同类结构成分中不同成分对气相色谱检测器响应的差异,避免差异过大对定量结果产生影响。该方法可排除其他结构类型成分的干扰,其专属性优于直接比色法。挥发油中有效部位的量应规定上下限,以保证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稳定。 5.3 其他:同种挥发油的特殊气味、挥发性、相对密度、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比旋光度、

13、折光性等物理参数相对稳定,是鉴别的重要指标。考虑到挥发油中所含成分易挥发、稳定性相对较差等特点,采用主要成分的相对保留时间、几个主要特征成分之间的峰面积比等指标进行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还可根据挥发油中所含成分的特点,视情况建立碘值、酸值、酯值、醛酮量检查等项目。 6 挥发油的稳定性 稳定性研究中,需采用能够灵敏反映挥发油稳定性的指标,如可采用 GC-MS 法,对色谱峰数量的多少及峰面积的大小进行考察,以了解相关成分的稳定性状况,以及不同成分相互转化的情况。考虑到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建议进行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考察温度、光线等对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若为液体制剂,还需要考察低温

14、下挥发油是否会出现分层、析晶等现象。此外,需根据挥发油的稳定性选择贮存条件与包装材料,如采用棕色瓶,密封并低温贮藏。若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采用塑料等高分子材料,还需考虑包装材料与挥发油所含成分的相容性。 由于挥发油具有挥发性,在贮存过程中容易损失,故在制剂过程中需采用必要措施提高其稳定性。若为液体制剂,可加入增溶剂、乳化剂等。若为固体制剂,可采用吸附或包合的方法,或将其制成软胶囊、微囊或微球等。用 -环糊精包合挥发油是目前较常用方法,包合后可提高挥发油稳定性,但需注意提高包合率,减少挥发油的损失。必要时,还可在制剂过程中采用充氮、避光、加合适的抗氧剂等方法提高制剂中挥发油的稳定性。 7 结语

15、 由于挥发油所含成分的特殊性,在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在挥发油的提取、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及质量控制研究,选用符合要求的药材,采用合适的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等,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谈谈中药挥发油问题谈谈中药挥发油问题 0202挥发油在许多中药中存在,作为单味药和配伍复方中众多化学成分中的一类,挥发油是否针对相应功效主治有贡献,是值得研究的。如果该中药中的挥发油针对该功效主治无贡献,则在工艺制定时,就无需对其进行提取,也可减少生产成本,甚至可以考虑将其除去,以较少“被动保留”挥发油对制剂工艺和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如果有贡献,则应该对其进行尽

16、可能完全的提取,以保证药效。目前对许多药材的挥发油是否要提取入药,观点不一致。以金银花为例,金银花在治疗外感热病的复方制剂中使用频次较高,在这些制剂中,金银花入药的方式也不同。从中国药典 2005 版一部的成药中,我们发现金银花的入药方式有 3 种,即金银花提挥发油入药,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金银花全粉入药,如银翘解毒片;金银花水煎提取物入药如银黄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从上述制剂的挥发油入药方式不同,提示对挥发油在金银花治疗外感热病中的作用认识的不一致。许多其他含挥发油的中药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加强对中药挥发油与该药材功效主治相关的药效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药效学研究结果,制定该药材及含该药材复方的挥发油的提取和制备工艺,是科学、合理应用挥发油的前提。2 挥发油的提取技术以挥发油对药材或复方主治功效的药效学研究结果,确定挥发油是否需要针对性地提取。目前常见的挥发油提取方法有压榨法、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 CO2 萃取法。压榨法主要用于挥发油含量非常高的中药挥发油的提取;溶剂法在实验室中有一定的应用并常与其他提取方法配合使用,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极少;水蒸气蒸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