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产生的原因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687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痤疮产生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痤疮产生的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痤疮产生的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痤疮产生的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痤疮产生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痤疮产生的原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痤疮痤疮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以生丘疹疙瘩如刺,破出白色粉汁而得名。起初如细小丘疹和脓疮,严重时伴有结节、囊肿、疤痕、色素沉着。多长在面部,严重时可长在胸部、背部。粉刺、青春痘、暗疮均属痤疮范畴。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痤疮为素体肾阴不足,相火亢盛,加之饮食失调,好食肥腻辛辣,冲任失调,肺冒火盛,上蒸头面,或因脾胃素有湿热引起。1肾阴不足,火从内生: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阳浮越于处,产生阴虚火旺,引起疮肿。2过食辛辣厚腻之品:使湿热内生而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湿热结于内,不能下达,反而循经上行额面,蕴藏肌肤,形成本病。3冲任失调:气血过乱,经络瘀滞不通,郁而化火,引起面部痤疮。4肺经血热,郁滞不行

2、:肺经积热上冲头面,熏蒸肌肤,以致局部血热蕴结,气血瘀滞而成。5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腠理失宣,湿热相搏,形成面部痤疮。二、诊断与辨别诊断(一)诊断(一)诊断 1脂溢性皮肤。2切面为:3初起时丘疹,白点,脓疮,可挤出脂肪球。4女性与月经有关。5中期结节,囊肿。囊肿化脓后可形成窦道疮疤。6后期可形成暗疮,凹陷,色素沉着。(二)鉴别诊断(二)鉴别诊断 1过敏性丘疹:发病较快,多在数分钟或数小时漫及全脸,瘙痒难忍,多与外用化妆品或用某种过敏物有关,此起彼伏,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泄、面色苍白等症状。2扁平疣:切面呈圆弧状,发病缓慢,消退亦缓慢,扁平疣多从一处向四周漫延,有传染性。3黄水疮:多发

3、于口唇周围及头发根部,溃破时流出黄水,结瘀,有传染性。4汗管瘤:多发于眼睑及面部,无脓疮、结节、红肿,多与脂肪代谢有关。无自觉症状。三、辨证治疗(一)肺热型多见于中青年,皮损以炎症丘疹为主,颜面肤色潮红,伴有大便干燥,口臭,舌质红,苔微黄,脉数。(二)热毒型皮损以脓疤、炎症型丘疹为主,脓胞多发生于丘疹上部,破损后流出脓液,脓疙聚集,有时可见病灶周围红肿,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紫,苔黄腻,脉洪大。(三)肝郁型皮损以结节为主,大小不等,亦可伴有炎症存在,淡红色,或紫红色,伴有胁肋胀痛,善太息,烦躁易怒,女性患者常常月经先后无定期,小腹胀痛,舌淡苦自,脉弦。(四)血瘀型皮损见丘疹和黑头粉刺同时存在,

4、皮损着色深,伴有月经不调,舌质紫暗,或见舌下有瘀络、紫斑,脉涩。(五)湿热型皮损以丘疹为主,藏于真皮与表皮之间,病位深,不易消退,伴有潮热,发汗,头重如裹,四肢困重,不思饮食,胃脘胀痛,大便不爽,苔黄厚腻,脉弦滑。四、中医传统疗法(一)针灸治疗(一)针灸治疗1 1肺热型肺热型 选穴:曲池、合谷、肺俞、大肠俞、血海、足三里。方义:本方主要作用清肺热,理腑气。肺与大肠相表里,取大肠经中的合谷、曲池可清热通腑,再选其表里俞穴肺俞、大肠俞以达到泻大肠清肺热的作用。脾与肺为相生关系,肺经有热,可影响及脾胃经,血海为足太阴脾经之穴,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穴,用针灸泻法,可起到清利脾胃余热,通理大肠腑气的作用

5、。2 2热毒型热毒型 选穴:曲池、合谷、大椎、地机、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方义:本方主要作用是通调肺、胃、大肠经的经气,调整肺胃积热。因为此型痤疮病人,热毒入气分或血分,故选阳明经的合谷、曲池善于开泄,使热毒宣泄,血海、地机、三阴交主血分病,五穴用泻法以散毒邪而清热。热甚配以督脉的大椎,调阳明经的经气,加强退热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为保健要穴,具有扶正培元之功。3 3肝郁型肝郁型 选穴:肝俞、胆俞、阳陵泉、太冲、曲池、合谷、三阴交。方义:本方主要作用硫肝解郁。首选肝俞可疏肝利胆,胆俞可宽胸理气。肝气郁结,郁久化热,配以肝的原穴太冲。阳明经的合谷、曲池,可泻肝经之郁热。肝经的阳陵泉有疏肝

6、利胆、通络止痛之效,配其穴可通达郁结之气。4 4血瘀型血瘀型 选穴: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合谷、大冲。方义:肝藏血、脾统血,选肝经太冲、三阴交,脾经的血海穴,共奏活血娇颜之功。瘀久化热,可选曲池、合谷泄瘀热。胃经的足三里,为保健要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扶正培元之效。5 5湿热型湿热型 选穴:丰隆、脾俞、阴陵泉、太白、血海、三阴交、膀脱俞、曲池、内庭。方义:脾喜燥恶湿,健脾为治湿之本,取脾俞、三阴交、丰隆可理脾胃,促运化,以杜绝生湿之源。取太白,可健脾益胃,化湿摄血,为脾经之原穴。取血海,可祛湿热,调经气。阴陵泉为足太阴经合穴,内庭乃足少阳胆经穴,膀眈俞为膀跳的背俞穴,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四穴可利小便而清脾胃湿热。(二)刮痧治疗(二)刮痧治疗1用刮痧板。 2用刮痧油。 3上述穴位均可用于刮痧。 4手法均用泻法。(三)常用中药(三)常用中药白芷、桔梗、黄芩、连翘、玄参、天花粉、皂角、升麻等。(四)食疗(四)食疗1宜食:桂花球米(粳米)、百合、莲子、莲藕、竹笋、冬瓜、西瓜、黄瓜、蜂蜜、梨、西红柿、香蕉、梅子、桑椹、枸杞、西洋参。2禁食:辣椒、糖、酒、肥肉、牛羊肉(烤羊肉、羊肉泡馍、涮羊肉、羊肉水饺)、海鲜、香菜、生姜、狗肉、鸡肉、麻雀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