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8681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7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林毅夫(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No.C2001010 20012001年年1111月月3030日日2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林毅夫(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内容摘要内容摘要通过较快的资本积累和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欠发达国家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然而,这样的经济收敛仅仅发生于东亚少数几个欠发达经济。我认为:一个经济的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决定收敛是否会在这个国家发生的重要因素。假如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选择优先发展和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

2、不相符合的产业/技术结构,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优先发展部门的企业将缺乏自生能力。为了使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能够被建立起来并生存,政府将必须采用扭曲利率、汇率和其他价格并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来补贴/保护这些企业。市场的作用会受到抑制,寻租行为将会盛行。结果,这个经济的发展绩效会很差,收敛也就不会发生。只有当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以比较优势做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这个经济才会有运行良好的市场,才能易于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维持高的资本积累率,达到快速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和实现收敛。根据跨国经验数据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证实在产业/技术选择上遵循或违背比较优势原则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实现收敛的重要决定因素。所

3、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目标,改善市场的作用,鼓励企业在做产业/技术选择时充分利用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 本文为作者2001年5月14日在芝加哥大学所作的“D. 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首讲的讲稿。作者感谢Gary Becker, 陈抗, James Heckman, Ralph Huenemann, 大冢启二郎, George Rosen, Jan Svejnar, 钱颖一, Kislev Yoav, 周浩, 和其他讲座参与者所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刘明兴、章奇、刘培林提供了许多帮助。中文稿由胡书东翻译。上述诸人的帮助在此一并鸣谢。3一、引一、引 言言1

4、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被分为两类,一类由富裕的、工业化的、发达的国家(DCs)组成,另外一类则包括贫穷的、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的国家(LDCs)。第一类国家广泛使用现代的、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而第二类国家却主要使用过时的生产技术。发达国家的富裕根源于它们的产业和技术优势。19世纪以来,如何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赶超发达国家成为摆在欠发达国家政治领袖和知识分子面前的紧迫课题(Gerschenkron 1962, Lal 198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欠发达国家的政府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力图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东亚少数几个经济体确确实实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并且

5、趋向收敛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1 我认为大多数欠发达国家没有能够成功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主要根源于它们的政府采取了不适当的发展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多数欠发达国家的政府都执行了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战略。然而,一个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政府所要优先发展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不符合该经济的比较优势的,这些产业中的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于是,为了支持不具备自生能力的企业,政府就在国际贸易、金融部门和劳动市场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扭曲措施。通过扭曲,虽可能在发展中经济建立资本密集型产业,不过却会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寻租活动猖獗、宏观经济

6、不稳定等,使经济的效率低下,结果,收敛的目标未能实现。欠发达国家政府应该以促进要素禀赋的结构升级为目标,而不是以结构的升级为目标,因为一旦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利润动机和竞争压力就会驱使企业自发地进行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意味着资本积累比劳动和自然资源的增长更快,无论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是如此。资本积累取决于经济剩余(或者说是利润),以及国民经济的储蓄倾向。如果欠发达国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产业,那么就会有最大可能的经济剩余和最高的储蓄倾向,从而最大可能地进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遵循这一发展战略,欠发达国家能够1 从很低的水平起步,日本人均收入用现价美元衡量,已经于1988年超过了美国,

7、新加坡人均收入于1996年超过了美国。台湾、韩国和香港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也都显著缩小。4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速的要素禀赋、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实现收敛。企 业的产业和技术选择取决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价格,因此,只有当 国民经济的价格结构能够反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相对丰裕度的时候,企业 才能够根据比较优势选择自己的产业和技术。只有当价格是由竞争性市场决定 的时候,价格结构才能反应每一个要素的相对丰裕度。因此,政府在经济发展 中的基本职能是维持市场的良好运转。我下面的演讲由以下内容构成:我将首先对关于经济增长与收敛问题的最新理论发展做一简短的讨论,然后,我将讨论企业的自生能力决定问题

8、和经济的比较优势,以及它们与要素禀赋的关系。之后,我将分析政府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及发展战略的统计测度,并给出发展战略对收敛的影响的计量经济学估计。在总结性评论中,我将讨论本演讲的政策含义。二、增长理论评论二、增长理论评论 战后发展经济学开始形成的时候,发展经济学家鼓励欠发达国家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加速资本积累,追求“内向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或进口替代战略,直接瞄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差距 (Chenery 1961, Warr 1994)。苏联国家建设的初始成功,大萧条时期形成的对初级产品出口的悲观情绪,对市场缺乏信心,以及新古典增长理论,都强烈影响了这些经济学家的政策建议 (Rosens

9、tein-Rodan 1943, Prebisch 1959)。1950 年代以来,大多数欠发达国家无论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资本主义阵营,都采取了这类发展战略 (Krueger 1992)。根据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1956)的开拓性工作,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发展中国家应该比发达国家增长得更快,两者的人均收入差距应该逐渐缩小,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拥有同样的技术而发达国家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然而,经验证据表明,虽然美国不同州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之间人均收入水平出现了收敛(Barro and Sala-I-Martin 1992; Baumol, 1986),但是,

10、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却并没有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Pearson et al. 1969; Romer 1994)。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国家的持续增长和大多数欠发达国家没有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的事实,罗默(Romer 1986, 1990)和卢卡斯(Lucas 1988)提出了新增长理论,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由人力资本积累、研究和发展、 “干中学”等因素内生决定的。新增长理论对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的持续增长的解释是很有见地的。然而,对于南韩、台湾、香港、新加5坡以及后来加入的中国等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在 20 世纪最后 30 年间超乎常规的增长和收敛的现象,新增

11、长理论并未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Pack 1994, Grossman and Helpman, 1994)。欠发达国家一般使用那些处于发达国家技术前沿后面的技术 (Caselli and Coleman, 2000)。采用新的前沿技术的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只能通过研究和发展或其它创造知识的机制实现。然而,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可以通过模仿发达国家的现存技术和技术转移实现技术创新。很显然,通过研究和发展实现的技术创新成本要远高于通过模仿或其他技术引进方式实现的技术创新,因此,从发达国家向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扩散有助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产生新技术的机制对理解欠发达国家和发达国

12、家之间的收敛性没有什么帮助。不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到处都是,一个欠发达国家仍然面临哪类技术适合自己模仿或引进的问题。合适技术的思想首次被阿特金森和斯蒂格里茨(Atkinson and Stiglitz 1969)引入新古典贸易理论,他们提出了“局部性的干中学”(localized learning by doing)概念。发展经济学中的类似观点由舒马赫(Schumacher 1973)提出。对合适技术的研究最近重新被 迪万和罗德里克(Diwan and Rodrick 1991) 、巴苏和维尔(Basu and Weil 1998) 、阿斯莫格鲁和瑞立波蒂(Acemoglu

13、and Zilibotti 1999)等人的研究提出。2但是建立在合适技术观点的理论模型对于收敛问题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巴苏和维尔(Basu and Weil 1998) 认为欠发达国家资本存量相对较低是采用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一个障碍。他们得出结论,欠发达国家如果能够提高储蓄率来利用先进技术,就有可能经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时期。可是,他们的观点不能解释为什么拉丁美洲、非洲和四小龙之外的亚洲国家政府提高储蓄率的努力没有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罗德里克(Rodrick 2000)在一个跨国研究中显示,增长率决定储蓄率,而不是储蓄率决定增长率;同时,难于将提高储蓄率看成是触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相反,阿斯

14、莫格鲁和瑞立波蒂 (Acemoglu and Zilibotti 1999) 强调进口技术的坏处。在他们的理论框架里,发达国家的技术是由熟练工人使用的。当技术转移到欠发达国家的时候,技术是由非熟练工人使用的。劳动技巧和技术之间的这种不匹配会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出和总要素生产率方面出现巨大差距。在阿斯莫格鲁和瑞立波蒂看来,改2 也有其他经济学家对合适技术持有类似观点,一些经济学家如Takatoshi(1998)根据东亚奇迹的经验教训,使用“飞鹅模式” (flying geese pattern)的隐喻来描述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扩散的特征。但是,从这个隐喻里并不能得出明显的政策建议

15、。6善工人的技巧基础和人力资本对于收入收敛是至关重要的,卢卡斯也持有类似 的观点(Lucas 1993)。然而,阿斯莫格鲁和瑞立波蒂使用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他们假设欠发达国家总是使用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沿的技术,而不是技术前沿 以内的技术。合适技术观点并没有回答欠发达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合适角色是什么的问题。虽然知识扩散与合适技术之间的关系表明需要选择一个不同于许多 发展中国家实际遵循的发展路径,但是政府干预对于经济增长是否是重要的, 政府是否应该采取提高私人部门储蓄率和人力资本存量的政策,政府是否应该对发展高技术产业直接提供补贴,这些问题并不很清楚。三三、自自生生能能力力、比比较较优优势

16、势和和要要素素禀禀赋赋结结构构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是它的技术和产业的函数。如果两个国家有相同的技术和产业结构,则它们的人均收入应该基本相同。为了理解欠发达国家的收入是如何向发达国家收敛的,我们需要弄清楚欠发达国家怎样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的差距。我先解释企业自生能力的含义,以及企业自生能力和其产业和技术选择之间的关系。我用一个开放、自由和竞争市场中的企业的预期利润率来定义自生能力(viability)一词。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很显然,如果一个企业预期不能获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投资,这样的企业除非政府提供支持,否则就不会存在。在一个竞争的市场里,企业的经营管理将影响其盈利能力,这是一个公认的命题。然而,一个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也取决于其产业和技术选择。图1中的等产量线上的各点代表生产既定数量的某一产品的各种可能生产技术或所需要的不同的资本和劳动的组合。 A点代表的技术比B点更为劳动密集。C、C1、D、D1是等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