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美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85073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学中的美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教学渗透美育,提高学生素养聂振军【作者单位】: 民勤六中 【摘 要】: 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科学品德等科学素养。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值得重视,应认真探索。其实我们的化学课堂中无不存在美,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揭示美的真谛。【关键词】:化学教学 美育 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 科学观 化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养为目标,这是基础理科教育的共性之一。基本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

2、 、科学观、科学品德。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同时又有较强的理论性,化学实验现象给人以美的直观感受,对物质结构等的理解更需要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品德、科学能力等科学素养,可通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来实现。在学校中,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相并列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是“五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1、问题的提出: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鲍姆嘉通主张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去研究人的感性认识问题,于是创立了“美学”,而德国启蒙运动的美学家席勒则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认为“要使感性的人上升到理性的

3、人,唯一的途径是要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于是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开辟了一个新的协调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领域游戏冲动,亦即美育。从美学史和教育史的角度看,在西方,从柏拉图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从孔子、孟子到苏轼、朱熹,他们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美育的性质问题,但却都认为美和艺术可以陶情养性,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而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梁启超、王国维则明确提出“情感教育”和“心育”论的主张。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在研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以较明确的语言将美育的性质定义为“情感教育”,从而继席勒之后,为美育进一步确定了独立的意义和地位。美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对绚丽缤纷的现实美、百美齐汇的艺

4、术美的感受和鉴赏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使自己趋于 完善。然而,美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大自然及现实生活之中,而且也 存在于实验性及逻辑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化学之中。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只是启迪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真谛作缜密、深邃、冷静的思考,显示事物的“美” ,而且能揭示其“真” 。化学中的美不仅影响到学生科学品德、科学方法、科学观形成、而且能促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等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但目前通过中学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普遍受到重视,而通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渗透教育还比较薄弱。2、理论基础:(1)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5、人的智力活动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同活动,它包括观察、想象、记忆和思维等,其最高形式是创造性。美育通过对美好形象的感知、记忆、鉴赏和创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观察、记忆、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并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创造是以右脑的形象思维运用左脑的语言知识的结果。美学观点认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相互促进的。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理论及实验操作时,要十分重视学生对化学理论美和实验美的鉴赏能力。富于美感的化学实验和造型美观的化学教具是形象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因为它可启迪学生智慧,激发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

6、索、追求、发现,从而增长才干,发展创造性思维。(2)人的智力素养发展与非智力素养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若知识、方法和能力是科学素养中的智力因素,那么,科学观和科学品德可看作科学素养中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虽然并不直接介入认识过程,但它与能力形成密切相关, “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和强化作用” ,科学品德是整个科学素养的动力系统,维持并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影响到一个人所能达到的科学知识与能力的水平。(3)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它的最高层次,趣味教育是它的第二层次,感性教育是它的最基本层次。从根本上说,美育就是人对感性地显现着的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和发扬。与

7、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诸育相比,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它既反对感性、直觉的泛滥,也反对理性的极度扩张,寻求的是感性与理性在不断提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3、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者要践行美,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是美的播种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园丁,,教师的言行美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者应以美的言行为学生们示范,引起学生们的美感,教者应努力做到:衣着整洁、仪表端庄、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干净准确、抑扬顿挫、生动幽默、讲解正确清楚、条理分明、符合逻辑; 实验安排确当、操作规范娴熟、现象明显清楚;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整洁美观;提问恰到好

8、处、水到渠成;上下课准点按时等等。教者如果每节课都能这样,并有意识地从美育角度去动脑筋想办法,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品德 、科学品德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它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态度(作风)四个子要素。(1)学习化工产品和化学生活用品培养学生理解美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化学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每年都有多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工产品问世,其中不少产品除了实用以外,还具有优美的图案和造型,柔和的色彩、精美的花纹。我们在

9、化学教学中注意到这些,就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例如:通过介绍在普通玻璃的一般原料里加入某些金属氧化物,这些金属氧化物均匀地分散在玻璃里,就可以使玻璃呈现出各种颜色。加氧化钴呈蓝色,加氧化亚铜呈红色等,不仅可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化工产品和化学生活用品的生产原理,也可从这些五彩缤纷的产品及用品中感受到色彩美。从金属的焰色反应的实验中,使学生了解到节日里色彩绚丽的焰火及军事上的信号弹是锂、钠、钾、钙、锶、钡在灼烧时发出的各种彩色谱线,同时培养了学生理解美的能力及科学内涵,激发学生“求真”和“向善” 。(2)以化学工艺为基础,发展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各种审美观念。 许多化工生产的工艺管理和实验操

10、作技能技巧,蕴含着布局巧妙的工艺美,流程的设计、仪器及设备的组装会给人一种有序、匀称、和谐的美感,对这些设备及流程的探讨会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美的愿望。例如:对仪器的装配规则“从左到右,自下而上”的讲解及组装的演示,使学生从有序和对称中感到一种协调美。从结构模型、直观教具的观察中感受到造型美,并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对美的体验,学会审美、求美、爱美。并通过美的传递手美的熏陶,逐步实现审美的目的。(3)渗透化学实验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化学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从这里学生才能真正懂得科学技术延长了人类的双手,拓宽了人类的视野。正如通过化学实验确定了质量守恒定律的俄国著名

11、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所说,首先揭开自然界内部殿堂帷幕的,就是化学实验。一项好的化学实验,往往体现着对完美的追求。十七世纪中期发明的天平,十八世纪,Kipp 制作的启普发生器等,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堪称化学实验艺术品而流传至今。化学史上林林总总的实验仪器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而且给人以智力上的满足。通过化学实验,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热爱科学的理想,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它奇特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4)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美和时代

12、美培养学生科学情感。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阔,简言之,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都属社会美。人是生活的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因此,社会活动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具体体现。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向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在此过程中,人们自然要与物质发生关系,而物质又是化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化学学科赖以成立的基础,因此化学中蕴含着社会美。许多物质的合成,化学规律的发现及其应用,展示了化学学科的社会美。从钻木取火到高能电池的广泛应用,从茹毛饮血到现代铺天盖地的各类保健、营养品的涌现,从树叶遮身到涤纶、人造羊毛等新颖衣料的生产,从对

13、自然的崇拜到“神州 5 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宇宙奥秘的探索,从鸿雁传书到现代巨型计算机及 IT 业为龙头的新材料、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从量子力学到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形成,从“上帝造人”到生命物质尿素的合成,从神农尝百草到抗 SARS 病毒的药物的研制,无一不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完美。化学为现代社会奉献了上千万种新物质,这些物质已进入了千家万户,丰富和美化了现代人的生活。化学研制的各种高、精、尖材料大显其能,推动着核能、宇宙航行、电脑等科技事业的发展。据化学家预测,化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心科学” 。化学还将制造出分子修补技术,治疗遗传病和分子病,这将会给人类未来

14、产生更美的憧憬。通过这些实践成果的美,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良好兴趣以及热爱科学,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和理想,坚持不懈,矢志以求,为科学献身的情感。近两百年来,化学涌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许多元素的发现,有着曲折的经历。如:氟元素被誉为“不可征服的元素” ,人们通过化学方法制备氟气,一直未获成功,并有几位化学家为之献身。但他们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终于在 1886 年由法国化学家莫桑用电解法制得氟气,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也因氟气中毒而献出了五十五岁的生命。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Poland)将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Po) 。这些化学史上的千古美谈,这些些实践主体的美使学生在学习化学

15、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美感,激励他们求真向善,对科学忘我地追求。培养他们不畏失败,不怕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涉及到中国化学史实和现代化学成就。若能对这些社会实践成果美和实践主体美加以重视,就会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适时向学生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包含的古代化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在讲述钠的重要化合物时向学生介绍了我国著名化学家候德榜克服重重困难发明的“候氏制碱法” ,打破了英国一家公司对我国制碱业的垄断,而名震中外。候德榜所说的“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而且要比他们办得更好” ,大大地

16、激发了学生的热情。1965 年我国首次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探索生命起源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轰动了世界。这些事例的适时引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我也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新中国在化学技术上的发展成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5)渗透语言美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技能。听、说、读、写、算、实验操作技能是科学基本技能。语言是在获取科学知识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科学素养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教师语言的生动、语气的夸张、语调的抑扬顿挫、句式的转换、逻辑的严密、洋溢的激情、形体语言的运用,都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能力,充分显示科学美、简洁美、逻辑美、通俗美、风趣美、声调美和韵律美等特点。例如:在讲述“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这一节中“石油的用途”时,我热情饱满地用激昂的语调,如行云流水似地表述道: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奔驰,轮船在蔚蓝的大海上航行,战鹰在碧空中轰鸣,它们都离不开石油。五颜六色的腈纶衫,舒适耐穿的旅游鞋,潇洒骑士的坐骑,年轻小姐的化妆品,家庭主妇的洗涤剂,水果早熟的催熟剂也离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