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3170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李国祥 冯平(753400) 摘要摘要 目的目的 观察针刺加穴位注射活血通络、解痉止痛药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方法 采用针刺主穴(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加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山莨菪碱注射液)药物。 结果结果 总有效率为97.4%。结论结论 本方法对本病有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缓解眩晕等症状的作用。主题词主题词 眩晕/针刺治疗 活血解痉剂/治疗应用 复方丹参注射液、山莨菪碱注射液笔者 2006 年2009 年对 114 例重症眩晕患者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疗效较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临床资料

2、病例均为 2007 年2010 年的门诊病人,其中男 54 例,女 60 例,年龄39 岁 11 例,4059 岁 60 例,60 岁 43 例,病程 2 天8 年。2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主穴:百会、风池、合谷、太阳。配穴根据辨证分型选择,临床常见如下类型:(1)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痛目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加剧,兼见面红急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配穴:太冲透行间,大椎、太冲。 (2)气血亏虚型:眩晕过累即发,面色晄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食少、舌质淡、脉细弱。配穴:内关、神门、足三里。 (3)精血不足型: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健忘,耳鸣;偏阴虚者为多,症见: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

3、;偏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无力。配穴:肾俞、三阴交。偏阴虚加太溪,偏阳虚者加悬钟。(4)痰浊中阻型: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配穴:足三里、丰隆、中脘、内关。中老年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加四神聪,颈椎病所致者加大椎穴。针刺方法针刺方法:选用 28 号 2 寸毫针。刺法,手法为提插捻转、平补平泻(肝阳上亢型太阳、太冲穴用泻法强刺激),留针 3040 分钟,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间隔 3 天。穴位注射穴位注射:药物为复方丹参注射液 4ml 加山莨菪碱注射液 1ml(10mg),穴位常规消毒,主穴每次选择 2 个,每穴各注射药液 1.5 m

4、l,配穴每次选择 2 个,每穴各注射药液 l ml,每日或隔日注射 1 次,5 次为 1 个疗程。3治疗结果治疗结果 3. 1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无阳性体征;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好转,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有效:症状减轻,体征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及发作次数均未见好转。3. 2 治疗结果 114 例中治愈 102 例占 89.5,有效 9 例占 7.9,无效 3 例占 2.6,治疗时间为 13 个疗程,平均 1.5 个疗程。典型病例典型病例例 1:陈某某,女,51 岁。主诉:眩晕 2 周余,每于晨起或转头时加重,伴有肩背压痛,手麻,烦躁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颈椎 X

5、线检查:C57 节增生,辨证为气血不足型,西医诊断为颈椎病。 毫针选穴:百会、风池、大椎、合谷、太冲,配穴:中渚、内关、神门、足三里。方法:各穴均施以平补平泻,留针 40 分钟。穴位注射:每次选两主穴和两配穴按以上方法交替注射,注射后轻按穴位,隔日 1 次。针 6 次,穴位注射 3 次后,眩晕明显减轻,肩背疼痛缓解,易于入睡;针 10 次,穴位注射 5 次后,手麻减轻,治疗 2 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又经 1 个疗程治疗,巩固疗效,症状全部消失,随访 6 个月未复发。例 2:胡某某,男,64 岁,眩晕每于情志波动时加重,并伴有烦躁、面赤、耳鸣、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有吸烟、饮酒及高血压史,BP

6、:165100mmHg,脑血流图提示脑血管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西医诊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毫针取穴: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四神聪。配穴:太阳、太溪、肾俞、三阴交。方法:百会、风池、太阳、太冲强刺激,用泻法,其他穴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40 分钟。穴位注射:取风池、合谷、太阳、太溪,每次选 23 穴交替注射,每日 1 次,3 日后改为隔日 1 次。治疗 3 次后眩晕明显减轻,BP:15090mmHg,1 个疗程后各症状均见好转,2 个疗程诸症皆除,BP:13085mmHg。嘱口服通心络胶囊,1 日 3 次,每次 4 粒,戒烟酒,口服降压药维持血压正常。随访

7、 6 个月未复发。4 讨论讨论眩晕为中老年常见疾病,是一种主观感觉障碍,自生或周围环境在运动的幻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眩晕”范畴,以眩晕为主症,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复发性。多为风、痰、虚所引起,发病原因有劳倦过度,痰湿中阻,肝阳上亢,失血过多,年迈体弱等。由于老年人五脏功能衰退、肾气亏虚则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劳倦太过,以致伤脾,脾虚不运,湿聚生痰,痰浊蒙弊清阳,风痰上扰清空;加之老年人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则血行不畅,脉络瘀阻,不能上荣头面,脑失所养而致眩晕。所以采用针刺治疗能够改善经络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脑部经络气血运引,纠正各种原因所致的脑供血不足,从而使眩晕一症得以解

8、除。同时根据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配穴,乃为治病求本的对因治疗,以达根治的目的。针百会以升清阳,针风池以熄内风,太阳是经外奇穴,善清头目而止眩晕,远取合谷疏导经气,使气血调和,则病可向愈,加之随症配穴加减,辨证施治,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穴位注射采用的药物丹参,具有凉血、补血、活血、祛瘀,安神宁心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它能降低血脂,降低全血粘度,防止红细胞聚集,解除微血管痉挛,提高微循环灌注量,促进血液循环等功能。山莨菪碱注射液则是改善微循环的主要药,可防止血栓形成,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增加微循环血流速度,同时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丹参注射液与山莨菪碱注射液的合用,改善脑血管的舒缩功能,解除血管痉挛,使血管扩张、血液瘀滞减轻,脑的供血供氧得以改善,从而使眩晕很快控制。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症的方法有较好疗效,且未见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