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014 09 26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1998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014 09 26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014 09 26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014 09 26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014 09 26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014 09 26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014 09 2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014 09 26(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高二生物必修 3 导学案 (编号:07)神经调节 第 1 页 共 15 页学案学案 34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主备:王士军 审核:刘景权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知识点一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 1一个神经元细胞包括哪些部分?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一个神经元细胞包括哪些部分?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几个神经元?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几个神经元? 归纳总结: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2、,它是指在 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 环境变化作出的 性应答。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神经元的功能: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的种类: 、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 。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动作电位)(动作电位)3特点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双向/单向)的,生理完整性,具有相对不疲 劳性。 思考: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高二生物必修 3 导学案 (编号:07)神经调节 第 2 页

3、共 15 页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1 1、什么是突触小体?突触的结构包括几部分?、什么是突触小体?突触的结构包括几部分?2、如何传递兴奋?、如何传递兴奋? 1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_(双向/单向)的,即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 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 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 膜。 思考:下图表示 3 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 )

4、Aa 和 b 处 Ba、b 和 c 处 Cb、c、d 和 e 处 Da、b、c、d 和 e 处【巩固练习】 (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号前) ( )1 (2014 年)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下图为 人体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神经中枢的是 A B C D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高二生物必修 3 导学案 (编号:07)神经调节 第 3 页 共 15 页( )2 (2014 年)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 B兴奋部位的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 D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3.(2001 年)反射是动物体或

5、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A.反射弧 B.感受器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 )4下图为反射弧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在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 )5神经纤维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6.(2001 年)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A.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前膜C.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突触小泡 D

6、.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 ( )7 (2013 年)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组成 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通过突触间隙C神经递质由突触后膜释放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 )8神经冲动在细胞间的传递途径是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A B C D ( )9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其作用部 位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 )10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 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

7、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 )11递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为 A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C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 ( )12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时,电流的流动方向是 A膜外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B膜内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C膜外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 )13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 错误的是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

8、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只能单向传递 ( )14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 A神经节 B周围神经系统 C脑和脊髓 D身体各处 ( )15.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高二生物必修 3 导学案 (编号:07)神经调节 第 4 页 共 15 页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16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17右图为

9、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代表传出神经 B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 代表效应器 Ds 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 A冲动在 S 中单向传导 B冲动在中单向传导 C冲 动在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中单向传导18下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内填序号) (1)反射弧是由 _、 _、神经中枢、 _和 _组成。(2)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_。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_来传递的,该部位由_、_、_

10、三部分组成。 19 (2012 年) (6 分)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1)在反射弧的组成中,结构的名称为 ,结构 (填数字序号)表示感受器。(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填“单”或“双” )向的。(3)在 C 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该处膜内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高二生物必修 3 导学案 (编号:07)神经调节 第 5 页 共 15 页(4)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 A、B 处神经纤维 内,然后在结构某处施加一次有效刺激,却发 现电表指针未发生偏转,那么施加刺激的位置在 。38答案:(1)神经中枢 (2)单 (3)由负电位

11、转变成正电位,再转变成负电位 (4)A 与 B 的中点考纲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_,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_。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高二生物必修 3 导学案 (编号:07)神经调节 第 6 页 共 15 页2反射:指在_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包括_反射(先天性)两种。 3结构基础:_,由_、传入神经、_、传出神经和_组成。 反射活动需要有_才能实现。 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的形式传导的。 (2)膜电位: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_,而兴奋时是_。 (3)传导过程: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形成_。 (4)传导方向:_。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 突触Error!(2)传导过程兴奋突触小体_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传导释放递质(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_内,只能由_释放,然后作用 于_。 知道了吗 为什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Error! 2人脑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可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具有_等方面的高级功能。W 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V 区: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