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100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例如, “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 穷究等多种义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 ,用的就是不得志、不显 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 (3)词义转移。例如, “涕”在古代指眼泪,现在则指鼻涕;“偷”在古代是苟且、马 虎或刻薄、不厚道的意思,后来则转移为偷盗。 (4)词义弱化。例如, “很” ,古义同“凶狠”的“狠” ,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 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 ,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例如, “恨” ,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先帝

2、在时,每与臣论及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 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 ,在古 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 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 (7)名称说法改变。例如, “目”改称“眼睛” , “寡”改称“少”等。 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最为常见。一般说来,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 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其他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义项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 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以“兵”为例,兵的基本意义是武

3、器,由武器引申到使用武器 的兵士,由兵士的集合引申到军队,由军队引申到战争,由战争引申到作战策略,引申 到军备,等等。在分析词义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1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 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 ,不在“同”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 非攻) “园”是种树的地方, “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

4、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 “圃”只 作陪衬。 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用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 飞中, “举动自专由” “会不相从许”中说“专由” ,就是说“自专”或“自由” , “从许” 即是“相从” “相许” ,此为同义复用。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了词义,什么语素只起 陪衬作用,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2通假宇和异读字 名韩国和国家环保男男女女 的后果的负担“说”读 shu,意思是“说法” ;“太 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中的“说 读 shu,意思愤怒是“劝说” ;“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读 yu,意思是“愉快” “高兴”

5、。可以看出,异读字读音不同,意义亦不同。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当然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 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 我们重视。近十年高考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围, 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 120 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 (1)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 2003 年全国高考 题“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一句中“廷、面”的意思,只要联想到课文中的“卒廷 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就很容易了

6、。而句中“从”字的意义,也极容易由成语“言听计从”联想到。 (2)结构对照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 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 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 (3)语法位置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 语大多数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 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下临深潭,一微风鼓 浪”和“噌吰如钟鼓不绝”两句中都有“鼓”

7、字,借助语法分析,可知前一个处在谓语 的位置,且带宾语,是动词,译作“推动、吹动” ;后一个则为“如”的宾语,是名词, 再参照“不绝”就可确定译作“鼓声”或“击鼓发出的声音” 。 (4)语境照应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如“小人多 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一句中的“贿”作“行贿”讲, 还是作“受贿”讲?只要照应上文的“多欲”自然可以推断出应作“受贿”讲。 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如字形推断、读音推断等,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 归纳、总结。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别”(差别很大),还要注意“微殊”(差 别很小),更不能“以今律古

8、”(用词语的现代意义来理解和解释词语的古代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试大纲中的这条要求,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 ,二 是“在文中的用法” ,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经过一再简化,现在的考试大纲 只保留了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指的就是 常见用法,强调“在文中”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 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凭空地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几种用法。 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

9、法呢? 1要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 词。2004 年考试大纲列出的 18 个虚词中, “之、以、则、与、若、为、因、所”就是虚实兼类词。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 ,译为“认为” ,是动词;“既而以吴民之 乱请于朝”中的“以” ,译为“将” “把” ,是介词。在阅读文言文和做题时,首先应分清 哪些是实词,哪些是虚词,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它们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代词在古汉 语中属于虚词,这一点与现代汉语不同。 2要辨明用法 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明确虚词的用 法,要根据它在文中的作用来确定。例如“今事

10、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故”用作连 词,表因果关系;“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中的“故”用作副词,有“故意” 之意,这是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 都是连词,在句中的作用完全相同,这是用不同的虚词表示相同的用法。 3要看准关系 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 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祸患”与“积”是 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 意思是“从” ,而后一个意思是“被” ,这是值得注意的。 4要注意古今变化 古代汉语中的

11、虚词,有的沿用下来,古今用法相同,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 与现代汉语“善于” “敢于”的“于”用法一样。有的虚词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 在文言文中表原因或表凭借,现在则用来表因果复句中的“结果” 。有的虚词改用了别的 词,如介词“以” ,现在用“用、拿、把、凭”等字代替。还有的虚词作用完全消失,如 起提顿作用的“者”和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用法,就要注意这种古今变化的情况,要善于把虚词和现代汉语比较,了解它的变化情 况,以确定它与现代汉语的对译关系。 5要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的特殊现象,首先是单音双音的变化。文言文中有些双音节的虚词,实 际上是由意义独立的两个单音词构成的,但发展到现代汉语,就变为一个双音虚词。如 “余是以知之”的“是以”实际上是“以是” , “以”是介词,表凭借, “是”是代词,表 依据,现代汉语译作“因此” 。其他像“所以、何以、何其、虽然”等都属这种情况。其 次是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如“焉”兼有“于是(从这里、在这里)”和 “于之(向他)”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此外,为加强语气,有时多个虚词连用,如“ 即今之僳然在墓者也”中的“者也” ,是两个虚词连用,其重点在“也”上。这些特殊现 象,一定要结合原文语句仔细辨析,决不能用现代汉语的用法机械套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