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网络名人孔子故里行系列评论之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7334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2网络名人孔子故里行系列评论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10.12网络名人孔子故里行系列评论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12网络名人孔子故里行系列评论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2网络名人孔子故里行系列评论之二(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网络名人孔子故里行”系列评论之二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农村价值体系建立作者:刘雁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曲阜时曾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总书记的话无疑为让儒学重新走进乡村,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教化、规制等功能,指出一条以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的可性行路径,以及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乡村的行为养成与道德追求的科学方法。在儒家等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上千年的乡村,直到今天,怎么也逃不开传统儒家文化对其带来的塑造性影响。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乡村是中华文化文化的根脉,传统儒家文化根植于民间,在乡村

2、社会由孔子开创、孟子推广,几千年来已经深度融入到了中华民族每一代人的血液里,一直被尊为中华大地的文化主脉,既培育练就了我们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也在中国乡村,以传统儒家制度的规范,积淀成民风民俗代际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就必须与中国人思想深处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农村有效践行,就必须让儒学重新走进乡村内核,走近农民,再让传统文化之光进行引领。但我们不可否认,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乡村物质文明大步提升,各种盲目的、功利的思想导致的物质追求,对乡村文明进行着不小的冲击;不可否认,乡村曾经固有的乡亲乡情、2温暖诚信

3、、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美德正被一些冷漠猜忌、情感疏远等现象所侵害,乡村文化在荒芜与断裂中,有濒临文化荒漠的危险。虽然这并非中国农村的全貌,但确实在局部地发生着。如此,就必须要把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有益结合。要实现对接,必须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的契合点。首要是目标的契合。传统儒家文化把“和”作为处事原则,可以说,这种社会观有着永恒的价值,并且它致力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目标是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家园,实现人与天和、人与国和,人与家和、人与人和,即以“和”为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也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可以说,安定和谐的农村家园

4、,是两者的共同目标。其次是内容的契合。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以“仁、义、孝、悌”为核心的儒家道德伦理意识,儒家文化倡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要遵从统一的道德规范,要知孝悌,行仁义,这种家庭伦理的道德,人与社会交往的道德是儒家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传承,必将“孝亲敬老、仁爱诚信、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的追求渗透和融入到农民的切身生活中去,激发农民群众知求真、崇善爱美、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以此来体现和巩固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还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只有当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意识,在乡村文化意识中被作为一种文化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与当下的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才能形成个人的大德、社会的大德,进而撑起国家的大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