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必背的问答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73109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必背的问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必背的问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必背的问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必背的问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必背的问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必背的问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必背的问答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策历史期中考试问答题1、有人说有人说“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 ,这句话对吗?为什么?(请你举例说明),这句话对吗?为什么?(请你举例说明) 答案 对。中国原始社会的北京人能够使用工具劳动,已经是人了,他们会 打造石器,制造木棒这些人类最早的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 本区别。到了山顶洞人,懂得磨制石器、懂得钻孔、懂得人工取火。这样,在 劳动过程中,他们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创造 了人” 。 2、材料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材料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 壳、稻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

2、处达七八十 厘米。从完整谷粒外形看,属于栽培的籼稻稻谷,距今约 67006900 年,比 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这些 遗物分布在 400 平方米的范围内,说明这时有丰富的粮食储存物。 材料二:在半坡遗址中也发现有谷物的皮壳,材料二:在半坡遗址中也发现有谷物的皮壳,是比较耐旱的粟的皮壳。关 于粟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与埃及或印度。但许多学者认为后两种 说法缺乏考古证据。墨西哥和欧洲虽有粟的发现,但年代均较中国晚。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会引发原始居民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答案答案:1、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

3、稻和粟的国家。2、水稻和粟的出现会引发原始居民的生活发生变化表现在: 原始居民可以不再靠打猎和渔业为生,而可以种植水稻或粟等农作物,生活 所需食物可以有稳定来源;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再是游牧为主,而可以定 居下来;粮食收获后需要储存,陶器等手工业就可以获得初步发展; 3、谜语竞猜:谜语竞猜: 千头万尾一条虫(打一历史人物) 山下有条虫,像龙不是龙(打一传说中人物名) 答案:答案:禹 蚩尤 4、. 黄帝和炎帝为什么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和炎帝为什么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答案:答案:因为黄帝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相传,黄帝建造宫 室、车船等;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走向

4、联合,形成以后的华夏族主体,黄帝和 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请你找资料探究、请你找资料探究,为什么中国人是为什么中国人是“龙龙”的传人的传人? 答案:答案:因为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龙的形象喻示 着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 主体的历程,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所以,海内外华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6、陶器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陶器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案:答案:陶器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形成而逐渐发明的。一方面收获的粮食多了, 需要储存,另一方面植物的种子也需要保存至来年。定居生活使人们要有生活炊 具。 7

5、、 “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穴居而野处, ,后世圣人之宫室后世圣人之宫室,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周易原文大意原文大意: :上古时代上古时代, ,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 住环境住环境, ,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 分析回答:什么时期什么人开始造房屋?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答案: 氏族社会时期;半坡聚落居民,河姆渡聚落居民;意义:摆脱了对自然 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8 8、请阅读下列材料:、请阅读下列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 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 礼,成果沟池以为固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 周公,由此其选也。 是谓小康。 请回答: 1、上述资料所讲的两个时代有什么不同? 2、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的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 3、从第二段资料看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4、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是进步的?你喜欢哪一种? 答案:(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没有压迫、没有剥

7、削、 “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的状 况。材料二描述了阶级社会产生后“天下为家”和王位世袭的社会现象。 (2)禅让制。(3)世袭制。 (4)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 9、 “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造福于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是造福于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谈谈大禹治水给你的启示。谈谈大禹治水给你的启示。 答案:答案:只要说出其中一种意思就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的、有意义的说法也可 酌情得分: (1)解决问题,处理矛盾要灵活地变换思维角度,不能抱着老一套的做法 死死不变。 (2)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才。平时学习要注重创新

8、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3)做任何事都应有一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只要确定了 目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应一往无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的 成功。 (4)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护,最终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人 类与环境应和谐地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那么,作为每一位炎黄子孙,应树 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10、请你写出半坡、请你写出半坡“半地穴式半地穴式”制作过程,并说明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制作过程,并说明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答:答:先从地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 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

9、上草泥,最后架设屋顶,屋内平整,中间灶坑, 睡觉地方高于地面。过着定居生活。 11、材料分析、材料分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 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 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1、材料一讲的是哪一个时期?材料二讲的是哪一个时期? 2、这两个时期有什么不同? 答案:答案:尧舜禹时期;夏朝时期;提示:天下为公,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1212、禹死后

10、,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你是如何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你是如何看 待这种现象的?待这种现象的? 答案:答案:禹的儿子启用武力继承了父亲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 会的标志。从此以后,世袭制在我国历史上沿袭了将近四千年。 13、材料分析、材料分析: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原文大意:将同姓子 弟亲戚分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b.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原文大意:周朝分

11、封了许多同姓子弟为诸侯,但是后代疏远了,诸侯之间象仇 敌一样彼此进攻,就连周天子都不能禁止。读了这两段材料后,你认为分封制能不能保证周天子对广大疆域实行长久牢 固的统治?你认为我们国家今天的政治制度与西周分封制有什么不同? 答案:答案: 周王室施行分封制,打破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自然存在的状态,授土授 民,用新的统治者取代了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领,加强了周王室对占领区的控制。 但是,实施分封制最大的弊端就是:由于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诸侯国 的经济实力很有可能超过王室,大夫采邑的经济实力很有可能超过诸侯。诸侯 强,就不可能听命于王室;大夫强就不可能听命于诸侯。这就造成了政治分裂、 战乱频仍的局面

12、。 现在我们实行中央领导下的行政区划制度,中央统一领导,稳固统治。 1414、 材料一材料一 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十一个商朝王陵,王陵里埋着很多陪葬的人,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十一个商朝王陵,王陵里埋着很多陪葬的人, 武官村里陪葬的人有武官村里陪葬的人有 300 人,还有大量牲畜。人,还有大量牲畜。 材料二 在安阳,发现了 191 座祭祀坑,人骨一千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 15 岁到 35 岁的青壮年男女。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商朝的什么事实?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奴隶怎样的生活处境? 答案:答案: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商朝的“人殉“和“人祭“。奴隶过着悲惨的 生活

13、。他们赤身裸体地在烈日下从事农业劳动。夜里,奴隶主用木枷把奴隶的 双手锁起来。每次祭祀祖先,奴隶主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奴隶主死了, 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1515、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礼仪之邦” ,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礼仪,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礼仪 规范,比如清明节我们都要去扫墓,表达我们对先人的追思。现在请你去采访规范,比如清明节我们都要去扫墓,表达我们对先人的追思。现在请你去采访 周围的长辈,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礼仪规范,将你所了解的礼仪规周围的长辈,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礼仪规范,将你所了解的礼仪规 范和同学进行交流

14、,议一议这些礼仪制度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范和同学进行交流,议一议这些礼仪制度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答案:答案: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 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孔子的话:“仁者, 人也,亲亲为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 制度,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孔子儒家的这套 “仁学”理论虽不能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

15、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 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其一定的意义。 16、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论语论语 阅读材料回答:阅读材料回答: 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答案:答案:春秋。管仲帮助齐桓公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尊王攘夷 “,发展齐国势力。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首先称霸。 1717、试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析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能得到迅速发展、试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析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能得到迅速发展 的原因?的原因?答案:答案: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

16、展的原因是:由于各国的变法改革,新的封 建制度代替了腐朽的奴隶制,农民地位有所提高,劳动积极性大大增强,这是 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 技术上的进步,如农民重视使用肥料,注意选种、因地制宜和适时耕种。各 国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普遍兴修了水利工程,使农田灌溉有保障,如 秦国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造福人类两千多年。 18、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 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处以极刑。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处以极刑。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又如何认识这些改革者的遭遇呢?这些历史事实对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又如何认识这些改革者的遭遇呢?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