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初探.doc 3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72753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初探.doc 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初探.doc 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初探.doc 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初探.doc 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初探.doc 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初探.doc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初探.doc 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初探 中文摘要隐喻,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基于各自民族特点所产生的联想差异, 使得英汉隐喻成了英语学习、交流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研究英汉隐喻的民 族特点,弄清各自的文化内涵,这对英语学习,以及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文从英汉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宗教信仰、颜色和动、植的象征意义 等方面的隐喻对英汉隐喻作对比分析 , 并通过对比得出其中的差异 , 从而反映 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关键词 : 英汉隐喻;文化特点;联想;文化;差异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

2、hinese MetaphorsAbstractMetaphors are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associ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respe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have become a big barrier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daily communication. For this reas

3、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national featur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nd clarify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a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nglish learning and daily communication. This essay attempts to make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

4、ors in the categories of geography, nature, and religious belief, the status of color, animals and plants, and conclud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cultures, which reflect the distinctive cultural features of each nation.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 Associ

5、ations ; Cultures ; Differences引言 语言学大师王德春在他的书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语言可以承载民族文化, 民族间可以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 (P7-11) 而隐喻作为一种普遍存 在的语言现象就不得不与社会相联系,这也直接导致了隐喻现象的普遍性。隐 喻研究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英语中“ metaphor ”(隐喻) 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metaphora ”,该词由“ meta ”和“ pherein ”组成, 意思是“ over ”和“ to carry ”,合起来的意思是“ to carry over ” ( 传送 ) 。在国外,隐喻研究开始于 Ar

6、istotle (亚里士多德)时期,他在其名著诗学 ( Poetics )中写道:“隐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 手段。”( metaphor is the application to the thing of name belonging to another )。亚里士多德还说:“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成为隐喻大师。 它才是天才的标志。”(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by far is to be a master of metaphor ) (P49-51) 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对隐喻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我国流传最早的古代文学作品诗经最具

7、特色的写作手法是“赋、比、 兴”,“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和隐喻。在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 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现象的真知灼见。 由于隐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所以人们通常把世间某些品质与某些事物联系起 来进行联想 . 但是由于英美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历史、思想、生产实践、生活方 式等相差甚远,所以有很多语言虽然表示同一个意思,但却用不同的隐喻来实 现的。 一、地域联想不同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英国人喜欢航海。自古以来,渔业、造船业、海 运业在他们的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当他们表达思想时,语言表达上 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有关的事物。而在平原农耕氛围中生长的中国人,由 于长期的农

8、业文化,人们固定在土地上,其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土 地,因而反映在形象语言上自然是与陆地上的人、事物作隐喻的比较多。而且 中国人的思维由于地域因素,与英语民族有很大区别,中国多注重“天人合一” 主客体不分的朴素的辨证的观念,致使他们对形象思维较为倚重。形象思维更 注重应用联想、类比的方法,就是将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直接描述,通过表象和 形象表达思想。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强者是,汉语成语是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而英语则说:“ A good sailor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water is fair. ” ( 在

9、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是看不出一个好水手的。 ) 再如比喻熟悉事物,深得窍门,汉语成语有“了如指掌”这成 语,它也突出表现了中国人向来重形象,重直观的思维特征。而英语则说“ know the ropes ”(熟悉绳子),以“ ropes ”(绳子)这一来自航海的工具作为比喻,也贴切英国四面环海的地域环境。 还有一些例子也恰好与汉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汉语中有一歇后语:“狗拿 耗子多管闲事”,英语中则用“ have an oar in every one s boats ”(把 浆放在每个人船中);汉语中用“一条绳子上的两只蚂蚱”表示“处境相同, 面临同样的危险”的意思,而英语则以“ in the

10、 same boat ”(在同一条船上) 表示;汉语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英语则说“ spoil the ship for a half-penny-worth of tar ”(为了半便士的焦油而毁了船)。如我们所知汉语的“未雨绸缪”的意思是说在未下雨之前就把门窗修理好,此间事先作好准备,而英 语民族首先想到的是“修帆”,他们用“ when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 ” ( 修帆趁天晴 ) 来表示在平时作好准备。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自然现象的联想不同 月亮、东风、西风在英汉民族文化里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 Moon (月

11、 亮)在英汉民族中都与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应用的场合却略有不同。 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莉叶的第二景里,有以月亮为景,抒 情的精彩片段。朱莉叶对着月亮吐露了她心中的秘密,舞台上的月亮暗示她和 罗密欧的爱情就像漆黑天空中的月亮,突然而短暂。再汉语文化里,常把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喻为“花前月下”,把美满婚姻喻为“花好月圆”,当然众所周 知,月亮在汉民族文化里还具有独特的意义,像思念之义。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 静夜思 ) 西风,在汉语文化中常指深秋肃杀的冷风,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如: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 ( 题菊花 )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

12、天净沙秋思 ) 东风在汉语文化里指充满暖意的春风,春天世间万物由于春风吹拂而有了蓬勃 的生机。所以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之名句,更有“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光” 之佳句。而在英语文化中, east wind (东风)却为朔风,给人以寒冷、不舒 服、不愉快的感觉。当东风吹起,正是冬天凛冽的寒风。相反由于英国地处西 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给英国人带来了温暖和湿润,当西风吹起时, 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因此在英语文化中,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如 著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名诗 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13、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P100-104) 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西风比喻成力量,能摧毁一切,同时又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同时,在很多场合,汉语文化中的“东风”可用来比喻其他事物。就如在中国 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周瑜火烧赤壁时“万

14、事具备,只欠东风。”, 现已是千古佳句。这里的“东风”用来比喻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如在中国 文革期间“东风”比喻政治上的进步力量,而“西风”与其相对地代表反动的 势力,因此有“东风压倒西风”的说法,以上两个例子属于汉语文化所独有, 惟有汉民族文化心理,方能领会其中的涵义。 三、宗教信仰的联想不同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对人类社会行为准则会产 生很大的影响。而大多数的宗教礼仪都源自于神话,在古希腊,神话可指现实 的或虚构的故事或情节,观其现代意义,神话指神话故事集中的故事。 (P216-217) 它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必然会反映在形 象思维过程中。

15、因此,宗教在联想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英汉两个民族宗教信 仰不同,在隐喻联想上反映出明显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多神教国家,相比之下, 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较大。它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来源于宗教隐 喻联想多半与菩萨或神佛有关。如“现身说法”、“五体投地”、“借花献佛” 等都源自中国的佛教用语。 再比如形容某人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常说这人“菩萨心肠”。而英语民族 多数信仰基督教,上帝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圣经是他们必读书,其中不少 词句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警句格言。在英语中,许多形象语言都取自于“上帝” 以及圣经原文。譬如与汉语“菩萨心肠”相近的英语成语“天怜受难人” ( God tempers th

16、e wind to the shorn lamb. ),它的字面意思是:“上帝使风轻 拂过剪过羊毛的小羊。”又比如汉语文化用“栋梁”、“台柱”、“主心骨” 这些形象来比喻“能起重要作用的人或者物”,而英语则以“盐”( salt )来 表示此意义,如“ the salt of the earth ” ( 社会中坚 ) 。这个成语在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三节登山宝训中可以见到,耶稣鼓励他的门徒 时,就是用盐作比喻的:“ 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 ( 你们是世间的盐。 )所以用“盐”联想“社会中坚”,这其实是有其宗教历史背景的。正如古籍 中所记载,盐在远古时期是一种稀奇而贵重的东西,这从英语成语“ worth one s salt ”(称职)中可见一斑,据说在那个时代,付给工人的工资是盐而不是钱。另外,这些用盐作比的成语还有其强烈的民族迷信色彩,它与英语民族 的“撒盐”有关。在英语国家,如果你把食盐打翻了会被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