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促进苏北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72098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促进苏北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促进苏北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促进苏北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促进苏北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促进苏北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促进苏北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促进苏北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及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二促进苏北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包宗顺自“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振兴苏北发展的系列重要文件和重大扶持措施,对推进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政策效应是显著的。 “十一五”期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苏南地区 0.5 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高出苏南 15.2 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高出苏南 12.4 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高出苏南 10.5个百分点。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在相对缩小。“十二五”时期,苏北地区发展面临多重机遇。首先,苏北地区具有产业布局尚有余地、熟练劳动力快速回流、金融服务业和新能源等产业链初具规模等特点,有能力承接产业梯度

2、转移,具备成为国际投资热土的条件。其次,苏北地区凭借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和长三角扩容、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通过围垦滩涂等珍贵的土地后备资源,将会成为国家风电、核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和海洋临海产业开发的重点。再次,苏北地区将成为我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将会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为契机,从“点轴式”空间格局演化到“网络式”空间结构,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等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形成空间一体化经济系统。为把握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促进苏北地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一、 用好叠加机遇深入实施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 ,加快苏北地区经济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充分挖掘

3、沿海地区兼具“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两大独特优势,发挥港口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国际化企业,建设好沿海制造业和临港产业带。突出港、产、城互动,推动岸线开发向纵深拓展。继续推进沿东陇海产业带建设,开辟新的对外开放窗口,加快沿线企业与要素的集聚步伐。完善“一市一策” 、“四项转移”等政策,跟踪考核,适时调整发展目标。二、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各市异质型产业结构,在借势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育“错位”竞争优势。筛选诸如徐州的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盐城的汽车和清洁能源产业、淮安的盐化工和钢铁制造业、连云港的新医药和新材料产业、宿迁的食品加工和服务外包等明星集群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建设特色明显、适度集

4、中的产业基地,将不同附加值的产业与生产环节在基地中心与周边地区之间进行产业分工。加大重大项目承接的力度,不断提升苏北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层次。注重引进龙头企业,发挥重点企业吸附作用。扩大优势行业规模,并关联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和相关产业。三、完善公共服务加强苏北区域合作,协调共建基础设施网络、信息化网络和各级服务网络。加大政府对苏北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以铁路为核心的苏北交通运输通道,全力争取徐淮盐高铁、宁淮城际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及早开工建设。着力加强水运、公路、铁路以及航空“四位一体”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地区社会保障,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全覆盖。着力推进教育均

5、衡发展,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着力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快生态资源修复。四、加快城乡统筹着力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努力形成层次分明、相融互补的城乡规划体系。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加快苏北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以沿海、沿东陇海、沿大运河为主体,有序推进苏北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龙头企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型农技服务模式,开展农业全程化服务试点。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五、提升共建水平明确南北共建园区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执行主体资格、管理职能、管理权限。根据授权行使同级人民政

6、府行政审批、经济协调与管理等职能。建立高规格开发区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大放权力度,给共建园区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和财力保证。适时调整园区开发公司的股权设置和利益分成,建立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在建设用地、环境容量指标上向共建园区倾斜。六、建设人才高地重点培育、引进与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各类人才,实现人才本地化。着力构建以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为骨干,企业与院校、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鼓励企业直接在职业院校投资建立“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与学校开展“订单式”培训。以南北产业转移和苏北产业结构调整为前提,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人

7、才培训、交流、测评和人事代理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七、加强金融支撑广开门路招引金融机构。加大财政引导和扶持力度。制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广泛建立创业小额担保基金。适当放宽苏北地区抵押物范围。建立高效、覆盖面广泛的信用信息系统。给予经营能力强、经济效益高且信用水平好的企业以最大的资金支持。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在规范经营条件下,开展能增加其资金盈利率的现代金融产品业务。尽快落实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相关措施。八、提高行政效能主动加强、对接各种优惠扶持政策,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推行零星期、零距离、零缺陷的“三零”服务机制,主动提供“全天候、无缝隙、保姆式”服务。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范围,规范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完善公开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方法,规范运行程序,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界 别:农业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