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爱情故事》教学设计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7191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里的爱情故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经里的爱情故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经里的爱情故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经里的爱情故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经里的爱情故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里的爱情故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里的爱情故事》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里的爱情故事诗经里的爱情故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讲述概况,了解经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诗经中的爱情经典篇目和基本常识 技能目标:学会分析诗经的内容和经典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诗经唯美的情感一、导入 爱情是全人类生活中共同的永恒的主题,就时间而言,不分古今;就空间 而言,不分南北。所以自古以来,爱情一直是诗人词人们歌颂和赞美的主要对 象。爱情以其纯洁和神圣让诗人词人着迷,让世俗之人为之痴狂乃至献身,所 以描述爱情的诗歌词作品往往是最能感动人又最能反映出崇高美好的人性的。 二、阐述爱情于文学的关系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有了爱情,按一般的提法,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 基础上产

2、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 (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这就是说,爱情意识是与 人俱来的,它既源于人的生命本能,又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它 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事实上,它是人类精神活动中一种最强烈最深沉的冲动, 是人的心理生活的最精细最脆弱的产品。它既给人们带来明朗的欢乐,又给他 们造成深刻的痛苦。至今人类仍然在不断地探索爱情的奥秘,科学家从生物学、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乃至于美学等方面对爱情进行研究。艺术家则 在艺术创作中不厌其烦地去表现爱情的种种欢乐和痛苦。究其原因,正如美学 家苏珊朗格所说:感情是艺术的生命。因此,爱情成

3、为一切文学艺术的永恒 主题便是必然的了。 古往今来,美好的“爱”和“情”从来就不是虚幻的,对每一个社会人而 言,都是真实的刻骨铭心的存在。从总体上说,人情、事情、物情,构成了世 情,而每个人都处在这世情这张网中,所以“情”并不虚幻,是人生重要的组 成部分和真正的内容,也是人之为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罗素说:对爱情的 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生苦难通彻肺腑的怜悯,是三种单纯而又极其 强烈的激情。这里的单纯,指的是自然而然,发乎情就不需要止乎礼仪,不关 乎礼法和道德。这里的激情,指的是让当事人双方心灵产生的那份的闪电般的 悸动,用我们的成语说就是:一见钟情或者一见倾心。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

4、义上的爱情”呢?异性的吸引以及彼此在生理上 的欲望和追求,这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情欲。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情欲是爱 情产生的生理基础,但它并不等同于爱情。真正的爱情是把性的欲求、繁衍后 代本能的巨大力量以及低级感情的疯狂审美化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对异性生 理的追求使人在自己的感情对象中看到了美,人对这种美的审视驾驭着自己内 心的原始冲动,它使得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愉悦的魅力是 如此之大,以致使他忘却了那份原始的冲动。这种从物质的欲念到精神的享受 的升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表现这样的感情和感受的作品也才是具有审 美价值的爱情诗词。所以这里首先应该区分的是,爱情类诗词首先不是描写

5、情 欲的色情作品,其次也不是描写朝三暮四、水性杨花的艳情作品,更不是古代 专门描写女性容貌、服饰、姿态的宫体诗词,而是超越这三者之上的表现出一 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诗词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的艺术创作,我认为诗词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真 正意义上的爱情。一方面,爱情追求艺术,追求感受的戏剧性和灵与肉的交融; 而另一方面,艺术本身自古至今一直在反映爱情,凝聚着爱的生命力和美,艺 术地再现和提高着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换句话说,真正的艺术作品表现的不 是两性的单纯的性关系(单纯探讨和描述两性关系是科学著作的任务)而是两 性关系的审美化:男人在女人身上看到了外在的美丽和内在的美德,女人在男 人身上寻到

6、了外在的力量和内在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他们之间彼此互补,彼此 欣赏并快乐着对方的快乐,痛苦着对方的痛苦,分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有 这样的作品才能把人的生物繁衍本能同最纯洁的精神冲动结合起来,使爱情变 得高尚崇高和神圣,因而它也才具有了审美的价值。 三、概述诗经中的经典爱情 纵观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歌史,我们大致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中国古代爱 情诗歌,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点,所取得的成就也参差不齐。 在宋代以前,出现过比较集中的三次创作高潮,即:先秦的诗经 楚辞时 期,这一时期的爱情,以诗经中的郑风和卫风最为突出,其特点 是清纯和大胆,直率和坦诚;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爱情以“

7、钟 情”为特征,即那个时期的士人们宣称的:“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这也构成 了“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中晚唐及五代时期,这是从唐诗到宋词的过 渡期,这一时期的爱情以深情绵邈,委婉细腻为特征;从五代开始,诗词分工, 到了宋代, “词为艳科”的大局已定,就爱情词的创作而言,那更多的已经不是 写爱情,而是写艳情了。 到了元明清时代,出现了新型的、更适合市民阶层口味的文学样式戏曲 和小说,它们崛起并且逐渐繁盛,传统的诗词体裁则相形见小。爱情在戏曲小 说中大放异彩,而在诗歌当中,除了元代散曲以它浅俗露骨的语言放肆地表现 市俗化的爱情心理因而别有一番风味以外,元明清正统的的诗词中对爱情的描 写则始终

8、未脱前人,未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面目,唯一可以欣慰的是明代冯梦 龙收集的江南民歌山歌和桂枝儿 ,用通俗文学的方式在表情方面比较突 出,所以被后人称之为“明代一绝” 。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国风中的第一篇就是爱情诗,这 充分说明古人重视爱情的程度。 国风中的爱情诗篇所涉及的内容已经十分广 泛,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也已十分娴熟。这些对后代诗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内容看,诸如游子思妇相思,青年男女热恋,婚姻破裂,妇女被弃等,都有 真实精彩的描写,活跃在诗中的男女各色人物的形象也极为鲜活而生动。 关雎 可以说是诗经爱情诗歌的代表。 四、介绍诗经里经典的篇章 爱情诗歌的价值不但表现在文学上,而且

9、表现在美学上。浅层次的先看下面 的作品: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召南摽有梅 ) 这首诗在诗经当中并不引人注目,它只是以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一位已到 婚配年龄(“迨其吉兮” )而尚无配偶的女子对配偶(确切地说是“异性” )的 那种强烈的“饥渴”感。在暮春时节,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 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本诗 描写未嫁的女子感叹青春逝去,渴望有男子及时来求婚。诗以落梅比喻青春 消逝

10、,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 这里显然只表现了对异性的“本能的渴求, ”这种渴求是实实在在的,也是真诚 的;但它缺少一种“美” ,一种精神的美,也就是说,它并没有表现出真正意义 上的爱情。 表现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作品,其实就是诗经的首篇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关唯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这” ,开头的这四句诗的意义就 非同凡响,它第一次在我国诗歌中描写了“真正意义上

11、”的爱情。从比翼双飞 的乌儿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人间的男女婚配,这显然源于人的生命本能的天性 因此它只是生理性的联想,在这里还无爱情可言。但“窈窕淑女”这一句不 仅是对女性体态风度的赞叹和爱慕,还是对女子内在美德的赞美,更是男子对 女子从外在到内在“审美”的结果。原始的情欲的冲动升华为物质精神合一的 爱情活动。这首诗讴歌了爱情的美,艺术地再现和提高了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而 使之具有了审美价值。 关睢相当艺术又极为简单地概括了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精神活动:爱情活 动的本质内容及其更高层次的精神的美,它也因此而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第一篇的第一章,那短 短

12、四句话却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了。其实, 诗经 的第一首诗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教导后人如何认识和体会真正的美好爱情的。第二课时 了解诗经 ,掌握常识 一、 诗经的总体介绍 1.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另外还有 6 篇有题目无内容, 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 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 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 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 东部,北到

13、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2.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自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多年的诗歌(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另有 6 篇有 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诗经(英文 The Book of Songs)中最早的作品大 约成于西周时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根据尚书上所说,豳 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共 305 篇。2008 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 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 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

14、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 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 500 年。 3.来源 关于诗经的成书过程,主要的说法有以下三种: 1.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 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 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 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 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 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15、。” 2.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3.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 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 3000 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 选了其中 305 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清代朱彝尊、 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 10 岁时就有了定型 的诗经,公元前 544 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 基本相同。论语子罕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 其所。”可见也许孔子只是

16、为诗正过乐而已。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 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 理的过程。二、内容介绍 1.体裁 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 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 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 160 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i、鄘yng、卫、王、郑、齐、魏、唐、秦、 陈、桧kui、曹、豳bn) 雅分为小雅(74 篇)和大雅(31 篇),是宫廷乐歌,共 105 篇。三种诗经的抄本(唐)(22 张)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