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九年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68848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九年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年九年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年九年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年九年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年九年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九年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九年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卷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题(第 1 页,共 4 页)2010 年九年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卷说明:本试卷由阅读和写作两部分构成,阅读部分共三个文段,16 题,占 50 分,写作部分 1 题,占 50 分,全卷满分 100 分,90 分钟内完成;所有答案均按要 求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一部分 阅读(50 分) 阅读文段(一)阅读文段(一) ,完成,完成 1 14 4 题:题: (一)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一)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馆( (12 分)分) 几乎每一届世博会,都会出现一座经典的建筑。在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

2、,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 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 、“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 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 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由于形状酷 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 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

3、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 建筑面积 46457 平方米,高 69 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 13 米,由地 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 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 7 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 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此 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

4、具质 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跳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在中国馆的地区馆屋顶平台上, 2.7 万平方米的城市空中花园“新九洲清晏”, 将为中国馆承担起人员疏散、公共休闲等多项功能。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浓缩着中 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造景技术,更蕴藏着中华智慧和东方神韵。“九洲清晏”为北京圆明 园 40 景中的一景。“新九洲清晏”以九处园林景观寓意九个岛屿。“新九洲清晏”之“新” 体现在相关命名和意义上。作为中国馆主体的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以“雍”命名, 取“和谐”、“本”、“宗”之意;其他八洲依据地势和气候分别为“田”、“泽”、“渔”、“脊”、 “林”、“甸”、“壑”、“漠”,这

5、些都是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每一个小洲上都会有代九年级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题(第 2 页,共 4 页)表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布置。游客们穿梭其中,就好比在微缩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 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 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观众置身其间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 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 LOM-E 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 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 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 1.5

6、 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 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层 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概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 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 阅读文段(二)阅读文段(二) ,完成,完成 5 59 9 题:题:(二)千万千万别别折折腾汉腾汉字(字(15 分)分) 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 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 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 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

7、 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 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 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 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 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它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 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 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

8、;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 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 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 “小土为尘”, 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 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 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 告诉小学生, “以后你们再写

9、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 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 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 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九年级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题(第 3 页,共 4 页)a 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b 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 不谈,就文字论文字, “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 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c 事实并非如此。d 我曾见过 台湾一些要

10、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 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e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 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 “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 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f 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 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 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

11、, 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 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 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 “黄四娘家花满 蹊”是美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2009 年第 4 期,有改动) 阅读文段(三)阅读文段(三) ,完成,完成 10101616 题:题: (三)母母亲亲的菊花的菊花( (23 分)分) 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 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这一年开

12、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 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我说:“妈,拍张照片吧。 ”母亲叹口气, 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淡下去, “等等吧。 ”我没敢再说话。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 金线在天地间交织。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我说:“妈, 来张照片怎么样?”“再等等吧。 ”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 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 好了。不想回

13、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 “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 ”我 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她的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同 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母亲对我说:“那菊花该开了吧,什 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 ” 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父亲生性爱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 年来一直汲汲此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九年级语文读写能力竞赛试题(第 4 页,共 4 页)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但在这么多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

14、后园篱下的 几丛菊花。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做学问,还有一手好书画,画菊是他的擅长,疏疏几 笔,白纸黑墨,却透出凛凛的秋意和风骨。他常说菊花飘逸清高,最具品格。我幼时承 欢膝下,耳濡目染,对这花中君子,向来有种偏爱。母亲与父亲相处日久,受到的影响 想必会更深吧。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与母亲一起展开了等待。 树叶是最先落下的,一片片在风中悬舞;然后是牵牛花,再也发不出那每个清晨都要吹响的生命的号角;后来连不时迸绽美丽火花的月季也消沉了。光秃秃的枝头 上挂满了一颗颗糖葫芦似的圆珠。时光一天天地流走, (A)篱下那些菊花的花蕾却探出 嫩绿的头,有些还鼓胀开来,咧开惊喜的小嘴。母亲注视着菊花,眼中的笑意越

15、发深了。 如果说所有的等待都是一种惩罚的话,那么我想也许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等待花开, 等待美丽的绽放。一日晨起,我没有看见母亲,推门出外,却见母亲站在篱旁,(B)两朵 菊花早吐露开来,黄灿灿的像两张嗔喜的笑脸。以后的几天里,我们的等待已经变成 一种享受,因为随时都会有惊喜撞进我们眼中。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替我拍张照吧。 ”我默默地拿起相机陪母亲走了出去。 在秋天的阳光下,那些菊花明亮而安详,细长蜷曲的花瓣里涌动着一个个金黄的漩涡。 母亲站在花前仿佛受到感染, 。我赶紧按下快门,留住了这永恒的 瞬间。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常常捧着那张照片端详,脸上也有了舒展的笑容。 篱下的菊花到底输给了时间

16、,次第在枝头萎谢了。当最后一朵美丽也在时光中 老去,我惊讶地发现那么多的黄花竟没有一朵从枝头落下。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 落北风中!”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正如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母亲的菊花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 第二部分 写作(50 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指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例如,有的同学的妈妈在单位是一位敬业的好员工,在家里是一位慈祥的好母亲。同 样,你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时也是父母的“小老师”、 “小帮手”;在学校里,你 也是如此只有每个人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我们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请你以“我不只是一个角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 500 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 校名和地名。九年级语文读写能力竞赛答题卷(第 1 页,共 4 页)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