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

上传人:Wt****f 文档编号:3996823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5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6 讲讲 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一、邓小平理论1.背景(1)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2)1978 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过程阶段时间内容明确提出1982 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概括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走向成熟1992 年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形成体系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体制最终形成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3 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地位: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特别提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1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共同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2)成就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改革开放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1964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2.载人航天技术(1)决策:1992 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成就:2003 年 10 月, “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

4、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 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2)意义: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技术1983 年研制成功“银河号”巨型计算机,此后不断进步,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5.生物技术(1)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特别提醒 “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2“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5、,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四、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变化。2.提出:1956 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特点:基本性的和长期性的方针。5.贯彻实施(1)初见成效原因:受“双百”方针的鼓舞,艺术家创作热情高涨。表现:优秀作品有老舍的话剧茶馆 ,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2)经历挫折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

6、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3)文艺的春天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辨析比较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五、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开基创业(1)制定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定全

7、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2)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遭遇挫折(1)表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2)危害: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和断层,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3.复兴发展(1)教育改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国家制定义务教

8、育法 ,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 世纪 90 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 工程”计划。(2)教育投资:在实行国家拨款的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二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四项决策:恢复高考、 “三个面向” 、义务教育、 “科教兴国” 。考点一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

9、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2.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国外因素: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政治因素: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经济因素: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思想因素:思想纯化提供的便利。自身因素: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2)积极影响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奠定了社会

10、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3)消极影响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准备不足、工作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1.论从史出(1)实施“两弹一星”的目的与意义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结论 史料一表明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史料二 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

11、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结论 史料二说明“两弹一星”的成功显示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从时代变迁看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史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类别或者内容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本土文学农业、工业传统教育篇数1513942004 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 92 篇,占

12、所有课文的 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结论 史料表明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语文教材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马列原著和政论为主到突出经济;由偏重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到所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2.史由证来分析史料,论证 1952 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的缺失之处。史料 1952 年 6 月至 9 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1952 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

13、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据陈辉1952 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提示:1952 年的院系调整缓解了当时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但也对 20 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论证:_ _答案 虽然 1952 年的院系调整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缓解了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但是,其对我国高等教育

14、所造成的缺失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将教育政治化,全面否定了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变成一元化等,使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走了很长的弯路。考点二 “双百”方针的实践1“双百”方针的实质:“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学术自由。具体地讲,在文艺和学术问题上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2.“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

15、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3.“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2)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阅读材料,找出在评价武则天问题上“双百”方针在不同时期的实践状况。材料 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 1957 年、1959 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 “无棘毫政绩可纪” 。1959 年 10 月 16 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中, “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 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