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50244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19 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将科研引入大学教育过程中,将大学的职能进一步扩大,明确提出大学应肩负两种职责,即教学和科研。时至今日,教学和科研已经成为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形式,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科研,不断汲取新知识、产生新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大学若要很好地肩负起国家、社会、公众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就必须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2、。一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现实意义1 科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研究型大学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正在从注重传播知识、单纯强调教学职能,转向强调教书育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依托于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以科研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

3、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 ,并建立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有利于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新教育平台的建设,从而全面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者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和路径,将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整合,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教师们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性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们主动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科学研究,开拓了思维方式,使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只有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能够从根本上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

4、效益,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2 科教融合是高等院校解决阶段性矛盾的根本路径虽然高校一再强调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就教学与科研融合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实践,但效果不尽理想。大部分高等院校普遍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科研与教学融合的程度还较低,多年来高等院校存在的科研与教学融合不力的问题,迄今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首先,教学与科研在过程上存在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热情和能量,师生双方都没有从教学中获取学习、研究的灵感。其次,大部分院校对教师的评价过度侧重于其科研的业绩,使得一部分原本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不能专心于教学工作。相对于科研而言,教

5、学的成就较难衡量,部分院校、教师将追求科研成就作为了主要的目标,而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教学的任务。再次,虽然不少高等院校的科研总量大,科研经费充足,但科研项目重复立项的情况严重。最后,高校不同类型人员的组合使用在结构、层次和数量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知名学者、教授和研究人员不参与或很少参与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而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太重,教学时间严重挤占科研时间。在教学与科研间出现的这些矛盾,其实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问题,是大学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探索科教融合的新路径,使之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教学与科研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才可以根本上

6、解决大学建设进程中的阶段性矛盾问题。二现阶段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原因1 国家社会层面的原因首先,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需要间的矛盾是导致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重要原因。社会在不同阶段的需要是通过科研反映到大学中来的,而这种需要与大学理想所形成的冲突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矛盾表现出来。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到,每次教学与科研矛盾的激化大都是因为科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1。而科研之所以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能够给政府、企业甚至是研究者、大学带来许多实际的利益。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学与科研矛盾的激化是大学不断被赋予功利目标的后果之一。其次,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当今

7、世界,知识无疑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也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我国明确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改革科研投入机制,通过调整项目评审、评奖等多种手段,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面向国家和市场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国家这种宏观指导思想的带动下,大学争取到科研项目就意味着科研经费的获得,而经费获得的重要条件就是科研规模与实力。因此,教学与科研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学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教学却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加强,从而导致了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2 学校层面的原因首先,一些大学对自身的定

8、位不准确,没有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从而没有处理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工作重心出现了偏差,出现了求高、求大、求全的“攀高”心理。在这些大学里教学与科研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整体定位及其所属学科的分类定位,有些把某些学科的分类定位错误地上升为学校的整体定位,另外一些则把学校的整体定位普遍套用于全校所有学科的发展定位,使得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其次,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如大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科研融合没有形成完善而合理的路径体系等,这些都是导致教学与科研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教师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所以,就应该从

9、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与评价。事实上,我国大学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2。突出的问题有:在考核过程中过度关注科研结果,评价制度明显向科研成果倾斜,过分强调在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刊物的级别、得到奖项的等级;常常忽略对日常教学过程质量的考核,对教师素质的考核不够重视;对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过,不重视将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对科教融合多数还停留在理论的认识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实践途径;对于科研的奖励政策和评价机制相对比较完善,而教学奖励和评价机制却不太明确。3 教师层面的原因首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着不同的特点,对教师的内部激励作用也不同。在教

10、学工作中,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较低,通常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则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相结合。教学工作相对于科研工作而言比较单一、机械,而科研工作对于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从中体会到创造与创新的满足感。同时,与教学相比,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更容易产生成就感,科研成果相对于教学成果而言,更能及时的得到反馈和收获成绩。其次,从外部激励来说,从事科研可以更好地改善教师的福利。robert cserow(2000)的研究表明,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使教师更容易受到同事的尊敬以及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现有的制度下,教师搞科研更容

11、易评上高一级职称、晋升高一级岗位。高校对教师的学术水平都作了明确要求,规定了很多具体指标。正因为这种情况,很多教师把科研工作看成了第一选择,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加剧了教学与科研的冲突3。在大学里,科学研究的影响因素相对较教学少,其成败更多地取决于科研人员本身的努力程度。然而,教学成果即人才的培养不仅仅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还与个人的能、性格、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并不一定与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正相关4。三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路径1 从高校宏观环境出发促进科教融合第一,合理的学校类型定位。由于每所学校的基础和发展速度都有所不同,软硬件建设水平不齐,以及社会

12、地位、服务方向和竞争力都不同,每所学校都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目前我国学校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为研究型大学,科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第二类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第三类为教学型大学,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但以教学为主体。不同类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意味着科研在学校地位的差异,同时,也说明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高校只有从宏观上定位其学校类型,明确科研与教学的地位,才能更好的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第二,合理的专业定位。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的专业,对所有专业的重视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在不同学科间,师资力量和科研经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学校

13、内不同专业的定位也就不一致。在研究型大学里存在教学型专业,在教学型大学里也存在科研性质较强的专业5。因此,学校应考虑到不同专业在学校的地位与发展方向,进而作出符合不同学科的专业定位。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申请科研立项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积极作用,培养优秀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给教师提供一个适合教学的平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创建具有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是以师生对学习、研究的向往和热情为基础的,这正需要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来哺育。校园文化是对学校传统、学校精神、学校作风最好的体现,它既是是学校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又是大学师生进行教学、科研的共同文化环境。这种环境

14、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研究性校园文化以激发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人格、学术自由为特征。在这种文化中,教师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发展既有知识,使自己的教学赢得学生的青睐。大学生也能在参与教师真实的科研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创新、创造发明的乐趣,增强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本领。2 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出发促进科教融合第一,完善人员选拔与分工制度。学校应分别设立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学校根据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核,并结合教师自身的意愿最终确定教师的岗位。同时,对岗位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允许教师在能力范围内在教学岗位与科研岗位间流动。比如有的专家教授暂无科研项目,就可以

15、鼓励这些人走上教学岗位,把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科研的最近动态,同时,也能从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中的到一些启示,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并不意味着只教学不进行科研活动,只是在工作上更侧重于教学工作,对其工作的评价也以教学工作为主。教师在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之余可以将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通过科研活动了解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并将其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这样更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融合。第二,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估与激励机制。关于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评价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师的行为和学校内部科教融合的质量。对于教学的评估应围绕教学活动展开,而对于科研工作

16、的考核则应以科研成果为中心和重点。教学与科研都应各自有适合其发展的衡量标准,两者间的指标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评估机制也应有所差异。针对科研设立科研发展基金、优秀科研成果奖、核心期刊论文奖的同时,也应针对教学工作设立一些激励政策,比如人才培养基金、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称号等。这种评估与激励机制对处在不同岗位的教师来讲,可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 fherzberg 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对于教学岗位的老师来讲,在教学工作中的成就相当于“保健因素” ,在科研活动方面的成果为“激励因素” ;而对于科研岗位的人员来讲,科研成果变成“保健因素” ,相关的教学活动则变成了“激励因素” 。总之,教师间的竞争应该是不层次、多角度的,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业务取得成果,最终得到其价值的体现6。3 从教学、科研的内容与主体出发促进科教融合第一,重新审视研究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