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风俗、禁忌及存在的问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49378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风俗、禁忌及存在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风俗、禁忌及存在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风俗、禁忌及存在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风俗、禁忌及存在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风俗、禁忌及存在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风俗、禁忌及存在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风俗、禁忌及存在的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风俗、禁忌及存在的问题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风俗、禁忌及存在的问题一、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浙江省少数民族以畲族人口为多数,农村人口为主体,具有大分散和小聚居 结合的特点,分布状况:温州市(2863%)、丽水市(1942%)、杭州市 (1137%)、金华市(926%)、宁波市(853%)。其他 6 个市合计仅 占 2279%。设有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地方景宁畲族自治县,并设有 18 个畲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占 30%的行政村有 400 多个。 18 个畲族乡(镇)是:丽水市老竹畲族镇、丽新畲族乡,云和县雾溪畲族乡、 安溪畲族乡,遂昌县三仁畲族乡,龙泉市

2、竹垟畲族乡,松阳县板桥畲族乡,苍 南县凤阳畲族乡、岱岭畲族乡,泰顺县司前畲族镇、竹里畲族乡,文成县西坑 畲族镇、周山畲族乡,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兰溪市水亭畲 族乡,龙游县沐尘畲族乡,桐庐县莪山畲族乡。18 个畲族乡(镇)总人口为 162568 人,其中畲族 36368 人。景宁畲族自治县和 18 个畲族乡(镇)的少数民 族人口共 523 万人,只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浙江省少数民族达 53 个(仅缺德昂族和保安族),人口数在万人以上的少 数民族有 7 个:畲族(170993 人)、土家族(55310 人)、苗族(53418 人)、 布依族(21457 人)、回族(1

3、9609 人)、壮族(18998 人)、侗族(17960 人) 苍南县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 “分布,有畲、回等 33 个少数民族,有 2 个民族乡和 30 个民族村,总人口 3.1 万人。1999 年苍南县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老龄化 程度也低于全省总水平,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全省现有少数民族干部 5900 多人,占干部总数的 0.5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族际交流日益增多,少数 民族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呈快速上升趋势,城市民族工作已成为浙江省民族工 作新的重点。 二、浙江省主要

4、少数民族的风俗 由于浙江省内的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所以这里主要介绍畲族的风俗习惯。畲 家风俗,以民风古朴,注重礼仪、敬祖敬神最具特色。其中又以婚、丧、祭祀 习俗最为突出。 1婚俗 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届期新郎 由岳家亲迎,岳家款以饭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 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 声而出,席毕新郎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 嫁女。相传古代是由新郎去接新娘的,后来改为由赤郎去迎亲。全权处理 迎亲事宜者叫大赤郎,也有的地方叫亲家伯,抬嫁妆者叫小赤郎。 嫁男。即男到女方落户。婚礼仪式同嫁女,只是嫁妆会少一些,

5、女方要付 一定财礼给男方。按族规,招来的儿子要改姓女方姓,以后子女也跟女方姓。 由于讨媳妇较难,故有不少畲家把女儿留在家,而把儿子嫁出去。有些汉族男 子也到畲家“当儿”。招来的儿子视为亲生,不受村坊歧视。 两头嫁。双方为独生子女,要赡养双方父母。举行婚礼时不用迎亲队伍, 不讲财礼,也不办嫁妆,双方各备酒席,各铺新房,客人同样贺礼。先男到女方拜堂宴客,第二天再双方到男方拜堂宴客。以后同种两家的田。这种嫁娶方 式,现在越来越多。 子媳完亲。过去童养媳(或童养夫)到婚龄时,举办婚礼。客人同样来贺 礼,只是不用迎亲队伍,不讲财(彩)礼、嫁妆了。最穷的人家,趁过年有点 吃的,杀只鸡办桌酒席,请邻居来证婚

6、一下,把小两口推作一房就是了。还有 姑换嫂的陋俗。新中国成立后已废除。2.丧俗。 学过师的人要做功德,一般三天三夜,至少一天一夜,未学师者 可做可不做,做则只一天一夜。不论做不做功德都要在灵堂围棺唱哀歌,现在 还盛行。哀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赞扬,对孝顺子孙的赞 扬,对不孝者的斥责。有独唱也有对唱。卯时出丧。曾在很长的时期内盛行火 葬。各村有一个自然形成的火葬场,叫“亡人台”。棺木叠于柴堆上,“法师”做 “法”后,点燃焚尽。骨灰分装七个小陶罐(叫“分三魂四魄”)葬于七处,不垒坟, 定居后一般迁徙不带走骨灰,只带走家中祖先香炉。到清末学习了汉族的土葬, 每年清明节去扫墓。近年来在

7、公路边的村庄推行电气化火化,以骨灰盒入坟安 葬。 3. 其他风俗 宗教信仰:畲族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即。槃瓠。畲族的后裔尊奉槃瓠为始 祖,绘其头像(狗头)古代传承,引以为荣。 家庭习俗:闽东畲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父母为核心,由父母与子女组成家庭, 家庭人口以 3-5 口人居多。服装习俗,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 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族大致相同,女装却与汉族区别 较大,但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 年后,随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 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只在婚礼和节日喜庆 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发式习俗:畲族男子发式与汉族无异,

8、女子传统发式不同于汉族妇女。畲族 已婚妇女发式样 霞浦为古典“盘龙髻”式(又称凤凰髻),式样复杂,夹以大量 假发扎成。畲族未婚少女发式 福安畲族少女过 16 岁,头发亦梳成截筒高帽形 状,但顶部不压以银簪而以一束红绒线缠在右额前。其他:畲族妇女发际所系 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的身份,丧偶的妇女还 用绿色的绒线圈头。另外还有居住习俗、帽鞋习俗、岁时习俗等。三、畲族的禁忌主要有五大禁忌1.岁时禁忌。农历正月初一忌挑粪;初一至初四不扫地;初五早上“送年”,即扫地后,将垃圾在路口烧掉。除夕日至正月初三,以及正月十五日禁骂人,不能引火、点灯,忌借邻家用具。正月十五不可晒衣,否则

9、养的鸡会被鹰叼走。正月二十日禁农事,有“正月廿作田工,不够补天川”的俗谚。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忌挑粪,忌做污秽事。立春后第五个卯日为春分,是日禁用牛,禁挑粪,禁到河里洗衣、晒衣。三月三日不下田,否则田断水路。“封龙节”不动铁器,否则有水灾。清明节,八月初一忌锄田,忌挑尿桶,否则大旱。立秋日不动土,不用牛等 。 2. 婚姻禁忌。妇有“难”,即十八岁禁出阁,则会不育、克夫。男有“二十难”,即岁不可娶亲。新娘出嫁途中绝对不可回头张望,否则意味着将会重嫁,途中忌遇孕妇,怕孕妇的血灾之火会冲了新娘的喜,并将邪魔附其身上带到郎家。婚日,点在“香火堂”上的一对花烛,忌熄灭,否则不吉;是日,公婆不见媳妇。婚后回

10、娘家忌住单日,要住双日。3.产忌。孕妇忌吃田螺、兔、牛肉,忌吃野兽肉;忌去婚、丧家,以免相冲;忌看戏,以免引起胎动;忌跨越牵牛绳、犁耙、扁担,否则难产。产后天内,忌沾冷水,忌食青菜、肥猪肉,忌多吃盐。坐月时,产妇、婴儿的衣裤忌见阳光;婴儿忌见生人 。 4.丧葬禁忌。丧眷与死者忌生肖相冲。若死者为子年出生,其儿、女、媳为午年出生,后者不得为死者送葬,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克”。出棺殡葬时,忌棺木触碰家门的两旁。5.称谓忌。畲民忌被称为“畲客”,尤忌“畲客仔”、“畲客婆”,认为此乃蔑称。故只可称其为“畲民”、“畲族人”或“山哈人”等。畲族还有许多禁忌: 酒醉后忌存薯种、忌洗澡;砍竹忌用篾刀,砍杉木忌

11、 用匠斧;割稻前忌用手摸镰刀口;立秋日不下田;自家种子没落泥,忌送人; 月末忌播种豆、瓜;下种时忌吃东西;四月八日、立夏、夏至、冬至忌用牛; 猎物和铳忌人跨越、垫坐;忌用鞋掌打猎物;栋梁柴皮忌烧火,竖柱日忌对歌 吹唢呐;锅灶门忌朝东;救火忌带东西回家;忌打出现在家中的蛇;酒桌忌见 空碗,客人未离时,桌上至少要留三个碗;丧事宴席上忌碗重叠。丧后七日内, 忌向人家借钱或还钱物;孕妇忌坐门槛,忌坐布袋,忌看木偶戏,忌跨越牛绳、 扁担、秤杆,忌摘水果,忌酿酒。 四浙江畲族主要存在的问题1.经济发展问题。众所周知解放前由于历史原因,畲族多居住在山区,自 然条件差,丰富的物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12、经济生产发展迟缓,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几乎没有民族工 业,现代科技及工业设施几乎空白,经济生产底子薄,长期以来是靠体力劳动 和自然界进行交换,人民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自然界的恩赐,处于十分贫 困的境地。解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汉族人民的帮助下,在畲族人民自 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努力下,畲族地区经济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改革 开放的不断深化,畲乡经济大为改观,但与汉族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畲 族有比较发达的二元结构型的农耕文化,畲族人民多住山区,在这样的生态环 境里,经过长期的发展起来的游耕与狩猎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梯田水稻耕作和 定耕型旱地杂粮耕作为

13、核心的生产模式,逐渐形成二元结构型农耕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 天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与现代生产力和社会进步要求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畲族地区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商品经济的充 分发展是任何民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潮涌起的今天,畲族传统文化应尽快与社会主义市场接轨而协调发展,使之 为畲族经济繁荣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畲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2. 教育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尽 管畲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

14、是与本省其他地区相比有不 晓得差距,在教育上的差距也很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农村教育方面当前,农村中小学格局的特点是“散、小、低、费”,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 过小,办学效益较差,教育资源相对过剩,学校运转困难,教师待遇偏低,整 体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等问题。主要表现为:1、生源逐年减少,办学效益较差。 2、农村学校教师年龄日趋老化,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下降,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3、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增多。(2)学前教育方面学前教育总体情况是政府投入不足,园舍设施差,专业师资缺,保育水平低, 优质资源紧缺,专业幼师短缺,保育水平低。(3)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中专业师资缺,实训设施建设滞后,专

15、业设置大众化难以适应社会 需求,教育质量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 不强,普职比例不协调等问题。当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师资缺 乏,实训设施建设滞后。2、专业设置大众化,就业情况不理想。3、职业教育 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不协调,普职招生比达不到省里 1:1 的要求。3.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在浙南山区,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代以降,有一个少数民族不断从广东、福 建迁徙而来:它就是依山而居,刀耕火种,自称“山哈”的畲族。畲族在长期 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但 在有相关技艺或主持民俗仪式的传人去世,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

16、化遗产随之消 失,一些得利慢、利润不大的技术技艺再无人去继承,等等以及现代化社会各 种因素的影响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流失。主要有两个方面。(1)民族语言。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符号。畲族语言, 自称为“山哈话”。全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畲族民间语言相通,属汉语系畲族 音,有六个音节(汉语四个音节),现已有人采集到上千个词组。展早为其进行 注音的是德国学者哈史图博。据调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现在畲族村寨中 的青少年,许多人不愿意学习民族语言,所以掌握畲族语言的越来越少;并有 年龄越低懂得民族语言越少的趋势。十岁以下儿童很多甚至听不懂畲族话,因 此畲族语言存在消亡的危险。(2) 图腾崇拜的仪式“做聚头”和“赤身功德”。 畲族是现存少数几个保 持图腾崇拜的民族之一。畲族以“盅瓠”为图腾崇拜对象,畲族的“盘瓠”图 腾有其特性。畲族“盘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