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明《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3619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子明《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对比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王子明《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对比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王子明《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对比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王子明《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对比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王子明《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对比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子明《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子明《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3、重点字发被任用、被起用忍使.坚强起来于在性性格畎亩田间、田地曾通“增” ,增加举被举用、被选拔恒常常筑捣土用的杵过犯过失士狱官然后这样以后海海滨困困惑市集市于在故所以衡通“横” ,梗塞,不顺降下达、交付虑思虑大任重大的责任/使命作奋起、有所作为于给征表现是这样色脸色必一定喻了解、知道苦使.受苦入在国内心志思想意志则如果劳使.劳累无没有筋骨身体法家守法度的大臣饿使.受饥饿之苦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空乏使.受贫困之苦拂通“弼” ,辅佐行行为出在国外拂使.受到违背敌势均力敌乱使.受到扰乱外患外部的祸患所为所做的事亡灭亡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然后这样以后动使.惊动于在4、理解性默写1、本文中对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 ”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而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往往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孟子得出的结论是:然后知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4、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5、作者承第一部分例证承上启下的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

3、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7、孟子在第段中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要成大器必先经受磨砺 的道理;第段中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则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五、问答题1、第 1 自然段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的经历有怎样的共同点?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一番出色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2、 “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

4、,这是什么顺序?如上文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4、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胆子。 )5、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讲道理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6、第 2 自然段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先从个人角度论证个

5、人在困境中奋发(正面) ;后从国家角度论证理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反面) 。7、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8、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话论述了什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话是针对国君提出的,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沉迷于安乐。这样国家往往会灭亡。9、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10、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先举个人的例子,从正面说

6、理,谈“犯错”和“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最后归纳总结全文的中心论点。11、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使人成就一番事业。6、全文论证过程 先举出舜等六位出身贫贱,经过坚苦磨练后,成就

7、大业的事例,然后就事说理,论述承担 重大责任的人,必须经受方方面面的磨练的道理。 接下来从正面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的道理,再由个人推论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国无忧 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最后得出(揭示、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阅读对比阅读 (一)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 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

8、传卷九) 注释:诵:背诵。方:正在。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 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 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二) (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5-8题(15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9、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 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诚自古所希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1)故天将降大

10、任于是人也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C(1)国恒亡 (2)河曲智叟亡以应 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 )君谓计将安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8、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是 。(3 分) (三)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11、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 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 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焦思:焦虑思考。胆:即胆囊, 胆汁极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2)行拂乱其所为( )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4)越王句践反国( )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一些词的翻译。(3

1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说明什么道理?请写出能说明此道理的名言。 22.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在上文中的哪些说法?请你再举一则事例来证明本文的观点 (4分)23、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四) 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8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13、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 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 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为禽。(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范蠡:人名,越国大臣。卑:谦恭、恭顺。籴:买进谷物。夫差:吴国君主。 禽:通“擒”,捉住。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

14、的词语。(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王何患焉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9.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 (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 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 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安民 【注释】炀(y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本根:本, 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1分)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