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塞北林场:昔日“风沙口”摇身变成今日“绿长城”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33610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8塞北林场:昔日“风沙口”摇身变成今日“绿长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48塞北林场:昔日“风沙口”摇身变成今日“绿长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48塞北林场:昔日“风沙口”摇身变成今日“绿长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48塞北林场:昔日“风沙口”摇身变成今日“绿长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48塞北林场:昔日“风沙口”摇身变成今日“绿长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8塞北林场:昔日“风沙口”摇身变成今日“绿长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8塞北林场:昔日“风沙口”摇身变成今日“绿长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塞北林场:昔日塞北林场:昔日“风沙口风沙口”摇身变成今日摇身变成今日“绿长城绿长城”来源: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网从张家口市区出发,过崇礼,到桦皮岭,车驶上蜿蜒曲折的草沿天路。之前的荒山秃岭已被层林覆盖,在方圆 1500 多平方公里的坝头沿线,规模达上百万亩一亿多株的绿化屏障已经形成。10 月 21 日至 23 日,采访团一行深入坝头林区进行实地考察,探究荒山变绿之秘籍。“再建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是 1998 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针对“风沙逼进北京城”提出的。从那时起,张家口市塞北林场在坝沿一带,用心血和汗水、忠诚和奉献,演绎了从荒山秃岭到林海碧波的新跨越,建成了一个一百五十万亩两亿多株

2、乔灌木结合、多层次立体式的生态屏障。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如今是林的海洋、鸟的天堂、花的世界、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张家口地处首都北京的上风上水,是毗邻北京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特别是沿坝地区平均海拔高出北京近 1000 米,有黑风口、独石口等五大风口,是阻挡风沙侵袭首都的最后一道防线。从 1999 年开始,张家口市塞北林场承担了京津风沙源“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工程项目,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克服基础条件差,树木成活率低等重重困难,十四年来共计完成人工造林128.63 万亩、封山育林 35.25 万亩,在东西绵延 255 公里、南北纵跨 33 公里的坝头沿线构筑起一道为首都北京

3、防风阻沙的绿色长城,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之路,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全国治沙造林先进单位” 、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绿色崛起,最基本的依托是保护生态,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家绿色崛起,最基本的依托是保护生态,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园由于多种原因,张家口经济长期欠发达,生态建设滞后,到1978 年森林覆被率仅为 7.8%,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严重。为了保障首都北京生态安全,从 1979 年开始,张家口在上级的支持下,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首都周围绿化、京冀生态水源保

4、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京西北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面对生态“红利” ,张家口人深刻地意识到,生态是发展的“生命线” ,张家口要发展,必须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之路。1998 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经过在坝上实地调查后,做出在张家口、承德两市“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的重要指示。1999 年 6 月,张家口市塞北林场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涉及赤城、崇礼、沽源、张北、万全、尚义沿坝 6 县的 39 个乡镇和 8 个国营林场,东西绵延255 公里、南北纵跨 33 公里,总面积达到 1500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 15.8%,

5、总体规划 198 万亩,分三期完成。面对艰巨的造林任务,塞北林场一班人想出了“先易后难,先吃肉,后啃骨头”的办法。一期工程启动,首先在张北、崇礼、沽源、赤城四县坝头一线展开。东部与首都周围绿化工程、丰宁千坝林场连成一体。西部则是以桦皮岭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相互连接。二期工程扩张到尚义、万全两县,以尚义县城周围和万全 207 国道为重点,精心打造精品工程;三期连点成线,由线及面。同时将单一的造林规划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中,围绕公路主干线、重点工程、旅游景区建设布局工程项目,确保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有效地衔接。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塞北务林人以大无畏的攻坚克难精神,历经 14 年的艰

6、苦拼搏,硬是在荒山秃岭上打造出南厂、西坝、南滩、冰山梁和桦皮岭五个 10 万亩工程区和独石口、小梁底、韭菜沟、马营、关底脑包山五个 5 万亩工程区,完成新修林间道路建设 677.67 公里,设置防火线 364.6 公里,围栏 101.6 万米。栽植林木总量达到两亿多株,如果把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 5 圈。不辱使命,依靠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绿色奇迹不辱使命,依靠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绿色奇迹“年年造林不见林”这是对坝上植树造林的生动写照。坝上地区干旱少雨,常规造林成活率极低。塞北林场的 31 个作业区大多无法连成一体,地块狭小,沟壑纵深,土层很薄,水土流失严重,绿化难度极大

7、。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塞北务林人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摸索出雨前整地、集水整地、看天植树、多季造林、适地适树的模式。春季,利用 35 月份干旱少雨、温差较大的特点,推行水平沟整地和大鱼鳞坑+水平沟相结合的汇聚径流的整地方式,提高地温、活化土壤、蓄积雨水夯实基础。增加蓄水量。在雨热同期的 79 月份,抓住一两次有效降雨,立即组织力量运苗上山,集中栽植,成活率达到 90%以上。同时,还大面积推广容器苗培育、冷藏杨树条造林、生根粉、保水剂、植物蒸腾抑制剂、趋避剂等新技术新产品,减少了苗木运输和种植成本,延长了造林时间。据省林业规划调查院抽样调查,塞北林场工程合格率、保持率均在 85%以上,达到部颁标准。

8、2012 年在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防沙治沙评比中荣获第二名。科技兴林模式得到国家林业局的肯定,并在西部干旱地区推广。塞北林场大多数宜林荒山属集体所有,既不同于国有林场,也有别于乡村集体林场,归属不清、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等林业发展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为了确保林业建设的可持续推进,塞北林场决策者大胆创新,打破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林业系统率先探索出了股份制造林、承包造林、合作造林、联合造林、非公有制造林等五种造林新模式,激发广大群众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其中,塞北林场总场以投资入股,分场以技术入股,乡镇以管理协调入股,工程区所在村以宜林荒山入股,收益按 1:2:2:5 分成的

9、四级股份制造林面积达到 107 万亩,占造林总面积的 80%以上。 “谁承包、谁造林、谁拥有、谁经营、谁受益”的非公有制造林模式也深受农民欢迎,仅沽源县农民王文花、宋怀森等人就先后承包荒山造林 7.6 万亩。王文花告诉记者,目前松林长高了,水土流失现象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初现。 “今年光采摘山上的野菜、蘑菇等就收入 5000 元。 ”回想当年生活的不易,如今终于有了回报。塞北林场项目启动时,亩投资标准仅为 140 元,2010 年提高到280 元,在造林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项目要求,林场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施工管理上,总场负责技术指导、制

10、定方案、检查验收、下拨资金,分场负责工程实施、落实建设资金,实现了人权、事权与财权的有效分离。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管理方法,把国家、省级、市级资金捆绑一起,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层层监管,单独建帐,保证所有资金全部用在工程建设上。在工程验收上,成立专业验收组,分三年验收工程的成活率、保存率。三年后工程合格,下拔资金;没达标的,经返工复验合格,再付资金,严格的验收有效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勇于担当,苦干实干,铸就塞北林场精神勇于担当,苦干实干,铸就塞北林场精神十四年,沿坝地区演绎了从荒山秃岭到林海碧波的变迁,对于塞北林场的 303 名干部职工来讲,这十四年中凝聚了他们的青春、智慧、汗水甚至鲜

11、血,凝聚了他们对绿色的渴望,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凝结成钢铁般的塞北林场精神。塞北林场精神的核心是勇于担当、实干苦干。塞北林场的干部职工为了一个绿色的梦,凭着勇于担当的创业精神,在冬天零下 20的高寒塞北,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窝棚。 “五一” 、 “中秋” 、 “国庆”正是造林的黄金季节,为抢时间、争进度、抓质量,他们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摸爬滚打在山上,风吹雨淋在工地,当地老百姓亲切地说他们是“开春时白面书生上山来,地冻茬干时黑头羊下山去” 。部分项目区位于大山深处,汽车只能开到山脚下,为了苗木成活,塞北林场的干部职工与施工队一起不顾山高坡陡,常常是每人肩扛手提 30 多个容器苗,负重近百斤

12、,爬坡上梁,每天往返十多公里。就是靠这种原始的劳作方式,硬是把 2200 万株容器苗一棵棵地运到了人迹罕至的造林地块。塞北林场精神的支点是开拓创新、科学求实。造林是一门科学,塞北务林人始终坚持科学求实的思想路线,实现着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2002 年,南场工程区第一年试种樟子松,为加快进度,大家连续 30 多天奋战在一线,突降暴雨,20 多号人只能猫在汽车下避雨,最终塞北人证明了樟子松适合在坝上地区种植,并很快推广到了其他林区。塞北务林人依靠科学技术,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创造出看天植树,就墒造林、冷藏杨树插条造林、半隐藏式草方格治沙技术、三水造林等一个个技术新突破。在

13、15 年的发展历程中,塞北林场曾经多次遭遇阵痛、陷入困境。但塞北林场人求新思变,不断突破,五种造林机制的探索,贯穿项目建设始终的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和资源管理,促进林场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塞北林场精神的基石是不计名利、无私奉献。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选择了林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就是选择了清贫。塞北林场里的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塞北林场副场长程文秀 28年坚守在造林一线,他牺牲了 800 多个节假日和休息日,被同事们称做“工作狂” 。2003 年、2006 年两次在林区遭遇车祸,造成了胸椎、腰椎骨折,留下了抬不起胸、直不起腰的后遗症。一路艰辛走来,终不改当初誓言铮铮。赤城分场护林员

14、魏尚清,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住吃在林区,常年巡回在山上,因事迹突出,2011 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优秀护林员”称号。塞北林场副场长程文秀不止一次说“作为林业工作者,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荒山变绿。 ” 2005 年,他担任塞北林场副场长,每一片树木,每一个工程区,都有他的足迹。桦皮岭、红杉沟、三龙口、清水河车沿着草原天路行驶,工程区一个紧连一个,10 万亩、20 万亩放眼望去,一道道绵延起伏的山脉处处被森林所覆盖,密密层层的绿色晕染着辽阔的土地。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就是竞争力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就是竞争力走进塞北林场,满目苍翠,一道道线条明快、层次分明的工程林,覆盖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之间。万顷林海,

15、波涛翻涌。到工程区考察过的国家、省领导对塞北林场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工程规模之大,质量之高,为坝上近年来所罕见。2012 年以来,张家口市委提出了“两步并作一步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塞北林场为代表的生态工程营造出的巨大环境优势,正是实现跨越赶超的底气所在。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据计算,1 亩森林每天能吸收 67 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 49 公斤氧气,塞北林场 150 万亩森林每年大约吸收二氧化碳 1000 万吨,创造氧气 1400 万吨,形成的小气候使项目区降水量也由当初的 350 毫米增加到目前的 510 毫米,大于 5 级以上大风天数减少 15.4%,有效阻滞了内蒙古腹

16、地的沙尘南侵,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也成为当地环境改善的“绿肺” 。今年前 8 个月,张家口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 183 天,占总天数的75.3%,在长江以北城市、特别是京津冀重点区域处于最好水平,“中国北方最美蓝天”成为张家口最靓丽的一张名片。经济效益潜力巨大。塞北林场项目区内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 5%提高到现在的 57%,林木总蓄积量达 260 万立方米,森林资产总价值达 100 亿元,已经给当地农民提供劳务、苗木等收入 2 亿多元,培养林业技术人员 200 多名,苗木专业户 30 余家,为项目区百姓实现绿色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推广“宽行距、密株距,中间留下打草地”的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所产的大量天然优质牧草除了满足当地舍饲养殖需要外,还销售到邻近的蒙牛、伊利等乳业公司,每年为附近的农民增收近亿元。社会拉动效应明显。环境容量决定发展空间。随着塞北林场的建设,以此为依托的草原天路、桦皮岭旅游区、崇礼滑雪旅游区等一批高档旅游景区应运而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到张家口享受大自然。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均在 40%以上,今年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