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医资料11南阳张仲景遗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2910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59年中医资料11南阳张仲景遗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959年中医资料11南阳张仲景遗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959年中医资料11南阳张仲景遗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959年中医资料11南阳张仲景遗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59年中医资料11南阳张仲景遗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59年中医资料11南阳张仲景遗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南阳张仲景遗迹南阳张仲景遗迹蔺雪帆 南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强仲景的故里。自汉代到现在,仲景的光辉形象,仍活在人民的心里。在市区东关,有仲景墓及医圣祠,过去每年有春秋两祭,香会很大,湖北、陕西、四川等省的人民,都有前来瞻仰礼拜的。南阳群众普遍称呼

2、仲景为“医圣爷”称他的方剂为“经方”,到现在诊病服药,还是唯仲景方是赖,有一首俚歌在民间流传着:“药过十二三,大夫必不黏,没读圣人书,何敢把际参”。足征人民对仲景的崇敬和信赖了。医圣祠,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南阳县志记载:“宛郡(即南阳)东高阜处,为张家巷,相传有仲景故宅。延曦门东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明洪武初年,有指挥名郭云者,镇南阳,奉明太祖命修宛城,将各祠墓庙中碑记尽仆,为修城之用,惟仲景墓,仅存其名碑,而亦仆之,墓随没于耕牧。明末祝姓穿井墓侧,得石碣,题曰:“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迨清朝顺治乙未,有张三异者,为南阳知府,慕仲景之丰功伟绩,又兼与仲景同族,乃捐俸以集同志,建

3、祠三楹于墓后,并求仲景当年手著活人等书,藏之庙中,以活天下万世之人。此为现有文献中的最早记载。从此以后,医圣祠屡有增修,清朝康熙二十七年,由医界周景福等,捐入祠地六顷七寸余亩,作为修葺祠宇及祭典费用。时久祠中主持贪污盗窃,典出祠地四顷八十余亩,到乾隆三十五年,又由医界方道鳌、曹祯祥等三十七人,捐银二百四十一两三钱,始把祠地赎回。嘉庆十五年,医界张森律、张燊律等,又集资将祠宇重修,费银七百二十六两。道光九年,中医皇甫良、王德涟等,组成“医林会馆”,对医圣祠祠地进行整顿,并加以管理。咸丰以后,累年战火,管理无人,祠地再度被私典,祠宇逐渐荒凉,所有建筑破坏不堪。到光绪九年,“医林会馆”首事曹鸿恩、陆

4、逢春等,又发起捐欵,赎地重修,医圣祠赖以保存,并增建亭台,规模就更为庄严宏丽了。据清末曹德宇编绘的医圣祠图志记载:整个祠宇包括正偏两院;正院建筑,有山门、中殿,正殿,两庑等,在殿塑有仲景坐像,及历代名医像,为供人谟拜之地。偏院建筑,则极为曲折,幽雅清丽,俨然洞府。由中院向西,过月门一道,“为梅花亭”及“医圣井”,井傍植三春古柳一株,径越两围,柳丝倒垂,绿阴蔽日;由井折向北,而为“荷花池”,白莲千茎,翠盖盈池,中建“湖心亭”,与“医圣桥”相接,而登“小蓬莱”,叠石为山,上筑“灵枢阁”。登临远眺:豫山矗其后,白河横其前,市耕牧,尽收眼底。由山下行,过“碑楼”,而达“桂花轩”,有古桂六株,婆娑成林,

5、秋风送爽,芬芳满院。由“桂花轩”穿角门东向,为“素问亭”及“内经楼”,相传藏书极富,为医人聚会之地。院植古龙柏一株,灵霄花绕其上,觅花合药者,竟日不绝。此外建筑,尚有“春台亭”,“待月轩”,“仁术斋”,“广济馆”等,均极精雅,每年上已、重九雨节,为香火大会,仕女云集,极一时之盛。清代以后,国民党反动派继而执政,残酷统治,横征暴敛。医圣祠所有祠田,全部被没收,祠院地基,也渐次被地霸所侵占;在消灭中医的反动政令下,医圣祠失去一切保障,亭台被拆毁,花木被砍伐,名胜古迹,荡然无存。南阳中医界虽多次呼吁请愿,要求保护此一历史文物,除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申叱外,一无所获。截至解放前夕,庄严辉煌的医圣祠,仅存

6、荒塚一坯,破殿一院而已!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光辉照耀下,人民政府于 1956 年,对医圣祠加以初步整修,除对现存房舍、仲景像、仲景墓,修饰一新外,并在殿外,建筑围墙一周,大门一座,并于门前,增修茅亭,中立“医圣张仲景故里”古碑一方,规模粗具,医圣祠由此获得新生,南阳人民数十年的愿望,从此实现。最近,市卫生行政当局,计划在医圣祠设立中医研究所,在祠地周围种植药材,以加强对中医中药的研究工作,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纪念伟大的医学导师,南阳医务界人士,热切的盼望党和政府,在可能条件下,仿照修建屈原纪念馆,及杜甫纪念馆之意,对南阳医圣祠,加以重修,恢复旧观,使此一代哲人

7、的光辉,照耀着广大中医队伍,向世界医学高峰迈进! (本文发表在 1959 年 11 期第 71 页上) 南阳张仲景遗迹南阳张仲景遗迹蔺雪帆 南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强仲景的故里。自汉代到现在,仲景的光辉形象,仍活在人民的心里。在市区东关,有仲景墓及医圣祠,过去每年有春秋两祭,香会很大,湖北、陕西、四川等省的人民,都有前来瞻仰礼拜的。南阳群众普遍称呼仲景为“医圣爷”称他的方剂为“经方”,到现在诊病服药,还是唯仲景方是赖,有一首俚歌在民间流传着:“药过十二三,大夫必不黏,没读圣人书,何敢把际参”。足征人民对仲景的崇敬和信赖了。医圣祠,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南阳县志记载:“宛郡(即南阳)东高阜

8、处,为张家巷,相传有仲景故宅。延曦门东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明洪武初年,有指挥名郭云者,镇南阳,奉明太祖命修宛城,将各祠墓庙中碑记尽仆,为修城之用,惟仲景墓,仅存其名碑,而亦仆之,墓随没于耕牧。明末祝姓穿井墓侧,得石碣,题曰:“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迨清朝顺治乙未,有张三异者,为南阳知府,慕仲景之丰功伟绩,又兼与仲景同族,乃捐俸以集同志,建祠三楹于墓后,并求仲景当年手著活人等书,藏之庙中,以活天下万世之人。此为现有文献中的最早记载。从此以后,医圣祠屡有增修,清朝康熙二十七年,由医界周景福等,捐入祠地六顷七寸余亩,作为修葺祠宇及祭典费用。时久祠中主持贪污盗窃,典出祠地四顷八十余亩,到

9、乾隆三十五年,又由医界方道鳌、曹祯祥等三十七人,捐银二百四十一两三钱,始把祠地赎回。嘉庆十五年,医界张森律、张燊律等,又集资将祠宇重修,费银七百二十六两。道光九年,中医皇甫良、王德涟等,组成“医林会馆”,对医圣祠祠地进行整顿,并加以管理。咸丰以后,累年战火,管理无人,祠地再度被私典,祠宇逐渐荒凉,所有建筑破坏不堪。到光绪九年,“医林会馆”首事曹鸿恩、陆逢春等,又发起捐欵,赎地重修,医圣祠赖以保存,并增建亭台,规模就更为庄严宏丽了。据清末曹德宇编绘的医圣祠图志记载:整个祠宇包括正偏两院;正院建筑,有山门、中殿,正殿,两庑等,在殿塑有仲景坐像,及历代名医像,为供人谟拜之地。偏院建筑,则极为曲折,幽

10、雅清丽,俨然洞府。由中院向西,过月门一道,“为梅花亭”及“医圣井”,井傍植三春古柳一株,径越两围,柳丝倒垂,绿阴蔽日;由井折向北,而为“荷花池”,白莲千茎,翠盖盈池,中建“湖心亭”,与“医圣桥”相接,而登“小蓬莱”,叠石为山,上筑“灵枢阁”。登临远眺:豫山矗其后,白河横其前,市耕牧,尽收眼底。由山下行,过“碑楼”,而达“桂花轩”,有古桂六株,婆娑成林,秋风送爽,芬芳满院。由“桂花轩”穿角门东向,为“素问亭”及“内经楼”,相传藏书极富,为医人聚会之地。院植古龙柏一株,灵霄花绕其上,觅花合药者,竟日不绝。此外建筑,尚有“春台亭”,“待月轩”,“仁术斋”,“广济馆”等,均极精雅,每年上已、重九雨节,

11、为香火大会,仕女云集,极一时之盛。清代以后,国民党反动派继而执政,残酷统治,横征暴敛。医圣祠所有祠田,全部被没收,祠院地基,也渐次被地霸所侵占;在消灭中医的反动政令下,医圣祠失去一切保障,亭台被拆毁,花木被砍伐,名胜古迹,荡然无存。南阳中医界虽多次呼吁请愿,要求保护此一历史文物,除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申叱外,一无所获。截至解放前夕,庄严辉煌的医圣祠,仅存荒塚一坯,破殿一院而已!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光辉照耀下,人民政府于 1956 年,对医圣祠加以初步整修,除对现存房舍、仲景像、仲景墓,修饰一新外,并在殿外,建筑围墙一周,大门一座,并于门前,增修茅亭,中立“医圣张仲景故里”古碑一方,规模粗具,医圣祠由此获得新生,南阳人民数十年的愿望,从此实现。最近,市卫生行政当局,计划在医圣祠设立中医研究所,在祠地周围种植药材,以加强对中医中药的研究工作,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纪念伟大的医学导师,南阳医务界人士,热切的盼望党和政府,在可能条件下,仿照修建屈原纪念馆,及杜甫纪念馆之意,对南阳医圣祠,加以重修,恢复旧观,使此一代哲人的光辉,照耀着广大中医队伍,向世界医学高峰迈进! (本文发表在 1959 年 11 期第 71 页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