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词汇和语法的关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2873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词汇和语法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2词汇和语法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2词汇和语法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2词汇和语法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2词汇和语法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词汇和语法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词汇和语法的关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2 讲讲 词汇和语法的关系词汇和语法的关系词汇和语法之间有密切关系。词汇和语法之间有密切关系。孟子滕文公孟子滕文公:“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中的中的“舍舍” ,有人解,有人解释为疑问代词释为疑问代词“什么什么” ,王力先生认为是不对的,因为上古没有,王力先生认为是不对的,因为上古没有“疑问代词后面跟范围副词疑问代词后面跟范围副词”这种句式,这是从语法上证明语这种句式,这是从语法上证明语义。很多古汉语字典把义。很多古汉语字典把“适适”解释为解释为“往也往也” ,这也是不对的,这也是不对的,应该解释为应该解释为“之也之也” 。因为上古。因为上古“往往”是一个纯粹的内动词,是

2、一个纯粹的内动词,“往往”的目的地是不说出或不能说出的,如果需要说出目的地,的目的地是不说出或不能说出的,如果需要说出目的地,则常常不用则常常不用“往往”而用其他动词如而用其他动词如“之之” “如如” “就就”等。如:等。如:庄辛去之赵。驱而之薛。屈完如師。而庄辛去之赵。驱而之薛。屈完如師。而“适适”后的目的地是必后的目的地是必须说出的。如须说出的。如“适彼乐土。适彼乐土。 ”所以,所以, “适适”和和 “往往”是不同的。是不同的。这说明,语法和语义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抛开语法孤立地考察这说明,语法和语义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抛开语法孤立地考察词义。词义。洪成玉洪成玉古汉语词义分析古汉语词义分析 (

3、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词具词具有两重性,既具有词汇属性,也具有语法属性。离开对词的语有两重性,既具有词汇属性,也具有语法属性。离开对词的语法属性的分析,就很难对一个词的意义做出正确的判断。法属性的分析,就很难对一个词的意义做出正确的判断。 ”并举并举例:丘迟例:丘迟与陈伯之书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 ”一些一些注本把注本把“才为世出才为世出”解释为解释为“才能是世界上杰出的才能是世界上杰出的” ,这是错误,这是错误的。因为古汉语中的。因为古汉语中“出出”是动词,单用时不做形容词,也尚未是动词,单用时不做形容词,也尚未产生产生“

4、杰出杰出”的意义。的意义。 “为为”如理解为如理解为“是是” ,后面就要求名词,后面就要求名词或名词性词语,而这里却不是,所以,上句应理解为或名词性词语,而这里却不是,所以,上句应理解为“才能为才能为适应时代而生。适应时代而生。 ” “为为”是介词,是介词, “出出”是动词。是动词。这些例子说明了词汇和语法的关系:第一,一个词有某种词义,这些例子说明了词汇和语法的关系:第一,一个词有某种词义,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语法属性。因此,也就决定了它能进入某一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语法属性。因此,也就决定了它能进入某一种语法结构,和不能进入另一种语法结构。种语法结构,和不能进入另一种语法结构。第二,有时一个词的某

5、种语法属性会使它区别于一些近义词,第二,有时一个词的某种语法属性会使它区别于一些近义词,如如“往往”是内动词,是内动词, “适适”是外动词。是外动词。以上说明同一时代平面上词汇和语法的密切关系。从语言的历以上说明同一时代平面上词汇和语法的密切关系。从语言的历史发展看,词汇和语法也是相互影响的。史发展看,词汇和语法也是相互影响的。一一 、由语法关系而造成的词义变化、由语法关系而造成的词义变化在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法对词义变化的影响最明显地表在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法对词义变化的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下面一种事实上:有的词义的发展变化,是它长期处于某现在下面一种事实上:有的词义的发展变化,是它长

6、期处于某种语法位置造成的。种语法位置造成的。 “是是”字的变化即属此类。这样的例子还字的变化即属此类。这样的例子还有:有:1、为为古汉语古汉语“为为”的基本用法是动词。但有时它可以放在疑问句的的基本用法是动词。但有时它可以放在疑问句的句尾。句尾。论语颜渊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季氏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庄子逍遥游庄子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谷梁传定公十年谷梁传定公十年:两君合好,夷狄之民,何为来为?:两君合好,夷狄之民,何为来为?对这种对这种“为为”字,有两种观点:疑问语气词(杨树达字,有两

7、种观点:疑问语气词(杨树达词诠词诠 )动词,动词, (王力(王力古代汉语古代汉语 )王力说:这样的句子,实际上是动词王力说:这样的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为”的宾语的宾语“何何”放在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去了,意思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去了,意思是“用用做什么做什么” 。实际上,这两种解释都对,这是对实际上,这两种解释都对,这是对“为为”从动词受语法的影响从动词受语法的影响变为语气词的过程的不同阶段的描述。着眼于起点,理解为变为语气词的过程的不同阶段的描述。着眼于起点,理解为“动词动词” ,着眼于演变的终点,理解为,着眼于演变的终点,理解为“语气词语气词” 。 “何以文为何以文为”的的“为为”

8、 ,尚处于演变的起点,应视为动词,因为,尚处于演变的起点,应视为动词,因为疑问句句尾的语气词可以去掉,句子依然成立。而此句的疑问句句尾的语气词可以去掉,句子依然成立。而此句的“为为”不能去掉。不能去掉。“何以伐为?何以伐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与与“何以文为何以文为”不同,不同,“何以文为何以文为”中中“何以何以为为”中间的成分是名词性的,而中间的成分是名词性的,而“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中“何何以以为为”中间的成分是动词性的,句尾的中间的成分是动词性的,句尾的“为为”去掉句子仍去掉句子仍可以成立,

9、所以把可以成立,所以把“为为”解释为解释为“动词动词”或或“语气词语气词”都可以。都可以。正是因为这种句子的存在,使人们逐渐忘却正是因为这种句子的存在,使人们逐渐忘却“为为”原本的身份,原本的身份,同时这类句子都是疑问句,处于句尾的同时这类句子都是疑问句,处于句尾的“为为”就被看做语气词就被看做语气词了。了。到到“何为来为何为来为”中,中, “为为”就只能看做语气词了,这种用法的存就只能看做语气词了,这种用法的存在,是人们将在,是人们将“为为”纯粹作为疑问语气词来用的表现。纯粹作为疑问语气词来用的表现。“为为”由动词演变为语气词,是由它在句中所处的语法地位造由动词演变为语气词,是由它在句中所处

10、的语法地位造成的。这是语法对词义的影响。成的。这是语法对词义的影响。2、斯斯古汉语中,古汉语中, “斯斯”是指示代词又是连词,二者之间有关系。是指示代词又是连词,二者之间有关系。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斯斯”很常见,作宾语、定语、主语。很常见,作宾语、定语、主语。 论语论语: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作主语时处于后一个分句之首,来复指前一个分句所说的事。作主语时处于后一个分句之首,来复指前一个分句所说的事。有时候,这样的前后两个分句也可以表示一种事理相承的关系,有时候,这样的前后两个分句也可以表示一种事理相承的关系,表示在表示在“某种情况下,这就怎样某

11、种情况下,这就怎样” 。 论语八佾论语八佾:攻乎异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黄侃疏:言人者不学六籍正典,而杂学乎诸子百家,斯害也已。黄侃疏:言人者不学六籍正典,而杂学乎诸子百家,此则为害之深。此则为害之深。根据黄侃的疏,根据黄侃的疏, “斯斯”解释为指示代词解释为指示代词“此此” ,但后面增加了一,但后面增加了一个词个词“则则” ,用来表达两分句之间的关系。由于,用来表达两分句之间的关系。由于“斯斯”是复指性是复指性质,所以去掉它不影响本句语法语义,因此它指示代词的功能质,所以去掉它不影响本句语法语义,因此它指示代词的功能意义逐渐淡化,同时,它所处的这个语法位置,使人容易把它意义逐渐淡化,同时

12、,它所处的这个语法位置,使人容易把它与表承接的连词联系起来,因而逐渐当做连词用。与表承接的连词联系起来,因而逐渐当做连词用。此外,语法对词义变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一个词如果转类此外,语法对词义变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一个词如果转类(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则其词义也发生变化,如果发展为经常用法,则,则其词义也发生变化,如果发展为经常用法,则其词义也由临时意义发展为固定的词义。其词义也由临时意义发展为固定的词义。如前面提到的如前面提到的“闻闻” 。二二 词汇变化对语法的影响词汇变化对语法的影响汉语词汇从古至今有一种从汉语词汇从古至今有一种从“综合综合”到到“分析分析”的趋势,这种的趋势,这种趋势

13、影响语法的变化。趋势影响语法的变化。所谓从所谓从“综合综合”到到“分析分析” ,指的是同一语义,在上古汉语中用,指的是同一语义,在上古汉语中用一个词来表达,后来变化为或两个词构成词组,或分成两个词一个词来表达,后来变化为或两个词构成词组,或分成两个词来表达。具体分三种情形:来表达。具体分三种情形:(一)(一)上古汉语一些单音动词,到白话中要用一个词组来表上古汉语一些单音动词,到白话中要用一个词组来表达。这一现象吕叔湘的达。这一现象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国文法要略已经指出:白话已经指出:白话里有许多动词常常带一定的止词,合起来才抵的文言的一里有许多动词常常带一定的止词,合起来才抵的文言的一个动词

14、。个动词。白话白话 文言文言走路走路 行行睡觉睡觉 眠眠点头点头 颔颔这并不是仅仅是单音词复音化的表现。因为如果仅仅出于复音这并不是仅仅是单音词复音化的表现。因为如果仅仅出于复音化的需要,化的需要, “走走”可以说可以说“行走行走” ,而且,有的古单音词如果用,而且,有的古单音词如果用现代汉语说,就必须用动宾结构,如现代汉语说,就必须用动宾结构,如“颔颔” 。这是因为在古汉语词汇系统中,这是因为在古汉语词汇系统中, “颔颔”是动词,但只限于是动词,但只限于“头头”的动作,它表示的是的动作,它表示的是“动作动作”和和“动作的主体动作的主体”两个意义综合两个意义综合在一起的。而在现代汉语中,表相对

15、应的动作的词在一起的。而在现代汉语中,表相对应的动作的词“点点”是和是和主体主体“头头” “手指手指”分开的。分开的。这种词汇的变化,使类似的语义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必须用这种词汇的变化,使类似的语义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必须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这是词汇影响了语法。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这是词汇影响了语法。在古汉语中,这种综合型动词可以放在主语后面,构成在古汉语中,这种综合型动词可以放在主语后面,构成“主语主语+谓语谓语” 。汉书汉书:汉王方踞床洗。:汉王方踞床洗。在现代,这样的语义必须改用在现代,这样的语义必须改用“主语主语+动词动词+宾语宾语”句式,句式, “洗脚洗脚”在古汉语中,这种综合型动词也可以带指人的宾语,表示动作在古汉语中,这种综合型动词也可以带指人的宾语,表示动作施及的人。施及的人。史记史记:父曰:履我。:父曰:履我。 (动宾结构)(动宾结构) 现代:现代: 给我给我穿鞋(介词结构穿鞋(介词结构+动宾结构)动宾结构)韩非子韩非子:王怒曰:劓之。:王怒曰:劓之。 (动宾结构)(动宾结构) 割掉割掉他的鼻子(动他的鼻子(动+名词性偏正短)名词性偏正短)有的有的“动词动词动动+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