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蒙古高原右翼之唐努乌梁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26410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蒙古高原右翼之唐努乌梁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9蒙古高原右翼之唐努乌梁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9蒙古高原右翼之唐努乌梁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9蒙古高原右翼之唐努乌梁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9蒙古高原右翼之唐努乌梁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蒙古高原右翼之唐努乌梁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蒙古高原右翼之唐努乌梁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既然蒙古高原的右翼,在蒙古高原的地缘结构中三分天下有其一(除掉条件恶劣的中央 戈壁区) ,那么右翼的地缘结构,也是我们必须重点解读的了。事实上,尽管蒙古高原的左 翼诞生了更多的,曾经入主中原的游牧部落,但从战略上来看,游牧民族对右翼的经营, 以及中原王朝对西部的渗透,更能从战略上决定双方的命运。至于这一切缘于哪些因素, 那就要等我们循序渐进的解读完蒙古高原西部,以及汉、匈日后博弈的焦点板块河西 走廊、西域之后,才会有答案了。与蒙古高原东部地势相对平缓的情况不同,蒙古高原西部的地势就要高上许多了。这 块被匈奴视为右翼的区域,由北至南紧密排列着东、西萨彦岭,唐努乌尔山,杭爱山、阿 尔泰山脉,以及

2、阿尔泰山脉的东部延伸戈壁阿尔泰山。所谓山水总相连,山脉越高, 拦截水气、蓄积雨(雪)水的能力就越强,因此相比地势平缓,腹地无高大山脉分割的蒙 古高原“中央戈壁”区,蒙古高原西部在水资源方面是很有优势的。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 弊,高大山脉过密的存在,虽然有利于植被生长,却也让森林挤占了游牧民族更为喜欢的, 优势草场的生存空间。尽管在高山之上,同样有可能生成草场,但总的来看,山脉之间地势较为平缓的河谷、 盆地中,所生成的草场更适合人类大规模的生存。从这个角度看,游牧民族如果想在高原 西部发展的话,其重心就要在那几条山脉,所包夹、合围出的低地上了。根据山脉的走势, 右翼的低地区可以被划分为二区。一个

3、是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却又对其结构感到陌生的 “唐努乌梁海”。如果从地理的角度为之命名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唐努乌梁海盆地”;另 一个则是无论从名字还是结构,都有可能让大家感到陌生的“大湖盆地”。很多人知道唐努乌梁海,是因为网络之上经常有文章表示,当年中国政府(是哪个政 府同意的,也是永恒的争论点)同意的是外蒙古的独立,而在蒙古高原西北角的“唐努乌梁 海”并不在此列。也就是说,这块最终被俄国人直接吞并的土地,似乎在法理上,还有的一 搞。至于这其中的法律逻辑到底对不对,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包括这两块土地, 到底是被哪个政府给卖了,也不会展开。毕竟所谓的法理,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而政治博 弈讲

4、究的是实力,在没有实力保有和“拿回”所谓故土的情况下,讨论下去只会徒费口舌。 不过我们今天的内容,倒是有助于大家明白,为什么俄国人,一定要把唐努乌梁海划给自 己。而这一板块,在游牧帝国的版图中,又是不是一个重要单元。从地理结构上看,乌努乌梁海盆地是由蒙古高原最西北角的三条山脉所合围而成的。 即西萨彦岭、东萨彦岭、唐努乌尔山(也叫唐努乌拉山) 。与蒙古高原整体呈西高东低的走 势有所不同,唐努乌梁海盆地周边山势,呈现的是东高西低的走势。也就是说,唐努乌梁 海与色楞格河流域之间的山体,地势是最高的,而面向西西伯利平原的地势相对较低。不 要小看了这一点区别,这点区别最终在地缘政治之中,决定了唐努乌梁海

5、的归属问题。与所有由山脉合围而成的河谷、盆地一样,那些从山脉之上冲刷出众多河道的雨水, 最终会在最低点合流成一条河流。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合流之后的河流会寻找一个缺口冲 出谷地,并在和更大的河流合流之后,奔向海洋。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雨水,都有这份幸 运回归海洋。也会有一些内陆河,没有力量找到大部队,只能在低地蓄积出一个湖泊作为 最终的归宿。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案例了。在我们的幼儿教育中,经常有水气是如何变成雨水,并最终流入大海的童话故事。在 这些故事中,能够“回到”大海中的小雨滴都是幸福的。而唐努乌梁海中的雨(雪)水,也 有机会成为幸运儿。因为他们在合流之后,冲破了山脉的包围,汇入

6、了海洋。由于东萨彦 岭以及唐努乌尔山的西部,地势要高于西萨彦岭,因此从这部分山体上汇集入谷地的众多 河流,决定了唐努乌梁海中河流的最终走向。合流之后的河流,从地势较低的西萨彦岭寻 找到了缺口。当然,如果让我去写类似童话的话,也许会认为这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尾。因 为发源于唐努乌梁海的这条河流,在向北经由“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的相接处漫流之后,注入的是寒冷的北冰洋。对俄国地理结构,知晓一二的朋友,应该可能会听过这条河流的名字,它就是俄国最 大的河流叶尼塞河。也就是说,为俄国带去最多水资源的叶尼塞河(利用率倒不是最 高的,因为人口密度太低了) ,就是发源于唐努乌梁海。从这个意义上说,任

7、何一个稍有战 略眼光的政治家,都不会愿意自己境内的河流,受制于人。或者说,无论你是主观上有计 划,还是客观上遵循自然渗透的规律,沿河流向上、下游方向扩张,都很自然的有把一条 河流两边的土地,归入同一政治体的需求和欲望。如果俄国在尽握主动权的情况下,不试 图把和蒙古的政治分界线,定位在叶尼塞河与色楞格河(也包括大湖盆地)的分水岭之上的 话,那也当不起,我对他们在地缘政治研究上的诸多赞誉了。按照我们在温带的生活经验,每一条大河的下游地区,通常都会是地理条件最好的区 域。地势的平整,和充足的水资源,一旦人类可以有力量对其加以疏导的话,肥沃的良田 就能够使所承载的人口,呈几何数级的增长(相对自然状态)

8、 。不过西伯利亚却是一个截然 不同的世界。记得在北亚部分我们曾经解读过。尽管西西伯利亚平原,可以算得是世界上 最为平整的大平原,但纵行其间的河流,却因为由南至北的走向,让周边的土地血上加霜。 因为在度过漫长的封冻期后,位置更南,纬度更低的上游河流,总是先于下游地区解冻, 而被下游冰层阻挡的上游河水,除了向四周漫流之外,就别无出路了。短暂的夏日,还没 有来的及把这些因河水漫流而形成的沼泽地晒干,就又进入新的封冻期了。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西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土地,都变成了沼泽地带。只有在上游纬度较高的区域,才 有可能为人类所开发。西西伯利亚平原的这种情况,不仅古典时期的农耕民族无力开发,就算是靠天

9、吃饭的 游牧民族,也不会有太大兴趣。当然,我们前面也说了,越靠近上流高地的区域,反倒越 有机会为人类所利用。在这种情况下,群山环绕的唐努乌梁海,倒称得上是一个世外桃源 了。由于合成唐努乌梁海的三条山脉,相距较近。唐努乌梁海盆地内,事实上并没有太大 规模的草场,或者说植被以森林为主。发源于东萨彦岭上的“大叶尼塞河”,与发源于“唐努 乌尔山”东端的小叶尼塞住河,在西萨彦岭唐努乌尔山之间,合成了“叶尼塞河”的起始 段。而这些河流两侧,就成了这些生产方式整体以渔猎为主,辅以畜牧的部落的生存之地 (越往高地上,渔猎的比例越高。也就是说,西段叶尼塞河河谷,畜牧的比例高些;东段 大、小叶尼塞河等支流,渔猎的

10、比例高) 。唐努乌梁海地区并不是蒙古高原之上,唯一高森林覆盖率的区域。在其东面的环贝加尔 湖地区,包括色楞格河下游,同样也属于高森林覆盖的区域。在成吉思汗成为草原之主的 时候,生活在唐努乌梁海,及其以东直至贝加尔湖东岸森林地区的部落,被统称为“林中百 姓”。区别于那些驰骋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些“林中百姓”被视为渔猎民族。由于这渔 猎的生产方式,注定了这些林中部落的人口并不会太多。不过这些猎人的生活方式,决定 了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战士。当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准备南下与中央之国的统 治者决战时。自己的后方,也同样有可能成为这些林中部落的袭掠对象。因此,成吉思汗 在统一草原之后,也专门针

11、对这些森林之民,展开了政治、军事攻势。而他们在后来的历 史中,也成为了蒙古游牧帝国的一部分。甚至在迁入游牧区之后,成为了影响中央之国政 治走向的重要力量。这些被成吉思汗征服,并纳入帝国体系的森林民族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当属“瓦剌” 人了。在元朝灭亡,成为草原最强悍的部落之后,瓦剌人在与明帝国的战争中,一手酿成 了农牧战争史上,中央帝国最惨痛的失败之一:土木堡这变。在这次战役中,中央帝国甚至直接损失了一位皇帝(明英宗,被瓦剌所俘) 。而在成吉思汗决心征服蒙古高原西、北部 这些森林民族时,瓦剌人的前身“斡亦剌特部”,也是最先与蒙古人合作,并成为其他森林 部落迅速纳入蒙古帝国体系的导火索。这种政治

12、上的“先知先觉”,也为瓦剌人在蒙古帝国 崩溃之后,成为蒙古高原的主导力量,取得了先发优势(因此可以获得比其他部落,更好 的政治待遇) 。当然,这时候的瓦剌人,已经是蒙古民族的一部分,并以蒙古部落的身份, 继续着与农耕区的千年博弈。瓦剌人之所以会成为“林中百姓”中,最先归顺成吉思汗的部落,和他们的位置有着很 重要的关系。因为他们所聚居的山林,正是唐努乌梁山脉的最东端。这里也是小叶尼塞河 的最上源处(由于共有八条小河,也称之为“八河流域”) 。与蒙古高原核心游牧区:色楞格 河流域无缝对接的地理位置,也使得瓦剌人成为了最容易下山游牧化的民族。既然已经说 到这里,也就顺便说下“大叶尼塞河”上游,也就是

13、东萨彦岭上游的情况。当时在这一带游 牧的部落中,有一支叫做“兀尔速锡”。当然,在成吉思汗的兵锋之下,他们也同样很快成 为了“生活在毡帐之中的兄弟”。不过在后来的历史中,他们倒没有瓦剌人那么拉风。他们 的一部分后人,甚至直到 20 世纪中叶仍然在大小兴安岭中保持着渔猎生活方式。然而,这 也许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在现代中国的所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族分类中。 这些源自东萨彦岭的渔猎民族,因为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以不足万人的数量,成 为了五十六分之一。只不过这时候他们的名字,已经被称之为“鄂伦春族”了。按照现有的进度,蒙古高原崛起的这段历史与地缘博弈,解读的话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之所

14、以会在现在有所涉及,是因为需要一段相对较近、资料相对详实的历史,来帮助我们 了解蒙古高原的地缘结构。鉴于匈奴帝国的历史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史料的缺乏使得这种 佐证变得十分必要。当然,我们这一节的重点,不是解读蒙古帝国的形成,因此前日做了 张蒙古诸部地缘结构图 ,上面标出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前,蒙古高原诸部的地缘 位置。相信大家能够从这张图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既然那些完全生活在山林之中的“林中百姓”,都有机会在游牧帝国的历史中出现,那 么条件相对较好,有机会吸纳更多畜牧业以为补充的叶尼塞河谷(唐努乌梁海盆地内的部 分) ,就更没有理由,不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了。比其异地而生,得以保持民

15、主独立性 的“鄂伦春人”;以及迁居草原,完全成为蒙古民族一部分的“瓦剌人”来说,当时生活在唐 努乌梁海盆地腹地的这支被叫作“秃巴思部”的部落,要显得更为幸运。因为他们留在当地 的部落成员,至今仍然保持了至今原有的族名,只不过在汉语中,他们通常被译为“图瓦” 人。而在现在俄罗斯的政治版图中,唐努乌梁海板块,也被标注为“图瓦共和国”。尽管图 瓦人和很多亚洲游牧民族一样,因为蒙古人的那段辉煌历史,而愿意称自己为蒙古人的一 部分。但实际上,这些生活在世外桃源的部族,至今所操的语言,还是蒙古人征服之前所 持的“突厥”语。当然,所谓民族认同,最主要的指标,是在于这个民族自己怎么想的。如 果他们想做,并认为

16、自己是蒙古人并无不妥。而在这里指出图瓦人的语言和其他蒙古人, 有明显区别的原因,是因为这和唐努乌梁海地区,封闭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努乌梁海的边缘位置,以及与蒙古高原主体若即若离的地缘关系(河流不是指向高 原腹地,而是西伯利亚) ,加上不甚突出的游牧环境,使得这一板块在历史上,本身并没有 成为决定蒙古高原命运的重要板块。不过对于中央之国来说,这个板块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这里说其特殊,并非是大家所纠结的,清帝国就已经在唐努乌梁海建立有效统治,俄国 人的占领是否合法这件事。事实上,唐努乌梁海地区,与华夏文明的交织,远比很多人所 认知的要早。可以说,在我们正在解读的汉帝国时代,这一地区就已经播撒了华夏文明的 种子了。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和当地群山环抱,水源充足的小环境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周边 山脉,最大限度的帮助隔离了来自西伯利亚与蒙古高原腹地的恶劣气候(冷和沙) 。相对湿润的小气候,以及因高森林覆盖率,而累积而成的良好的土壤条件(想想东北平原的黑土 地是怎么形成的) ,使得相对开阔的大叶尼塞河河谷,不仅有着自然条件不错的草场,也具 备了农业开发的基本条件。你很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