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北州畜牧业发展现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24570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 海北州畜牧业发展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 海北州畜牧业发展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 海北州畜牧业发展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 海北州畜牧业发展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海北州畜牧业发展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海北州畜牧业发展现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海北州畜牧业通过深化改革迅速转向持续 稳定的发展阶段,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年 来,畜牧业生产在海北州委、海北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 彻中央和青海省、海北州经济工作和农牧工作会议精神,紧紧 围绕牧业增效、牧民增收这一总体目标,在狠抓常规性畜牧业 生产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抢抓机遇,大力推行畜牧业集约化、 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进步,以法治牧,加快畜牧业由靠天养畜 向建设养畜、科学养畜转变,由自给、半自给畜牧业向商品畜牧 业、高效畜牧业转变,不断培育新的牧业经济增长点。2005 年 末,共存栏各类牲畜 3275 万头只,适龄母畜比例为 5513,繁

2、 活率为 8031,总增率、出栏率为 41 ,商品率达 349 成 畜损亡率 275,畜牧业总产值达 448 亿元(现价),占农牧业 总产值的 6143,牧民人均纯收入达 3 200 元。主要畜产品产 量显著提高,其中肉类总产量达 29 156t,草场产值达 192 元hm (现价)。截止 2005 年底,全州累计完成围栏草场 81 848 万 hm ,畜均 025hm ;建成羊用暖棚 9 987 幢,60的牧户实现了 养羊暖棚化;年内防治鼠虫害 154 万 hrIl2,其中:地下鼠 597 万 hm ,地面鼠 673 万 hm ,草原虫害 27 万 hm2,毒杂草 333 万 hm ;兴建人

3、畜饮水管道 4O 条,打水井 228 眼,冬季草场人畜饮 水半径控制在 25km 以内;引进含 12 野血牦牛种公牛 2 000 头,串藏系种公羊 23 万只,牛羊育肥贩运户达 11 080 户,育肥 牛羊达 6080 万头只,贩运牛羊 1746 万头只,实现销售收入 283 亿元,出售羔羊 3462 万只,实现销售收入 4 391 万元,改良 黄牛 5 733 头,绵羊 1660 万只;防治各类牲畜疫病 1 38347 万头 (只次)。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牧区改革的不断深化,畜牧业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 战,全州畜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仍处于效益畜牧业向现代畜牧 业转变的起始阶段,现代化建设和可持

4、续发展还面临许多新问 题。全州各地畜牧业发展的水平还不平衡,局部地区尚处于 传统畜牧业向效益畜牧业发展的中间阶段;牧业基础设施条 件总体上尚未达到主动抗御自然灾害和四季草料均衡生产贮 备的水平,靠天养畜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 大包干 以来在分户经营小而全的经营观念下,综合服务功能发挥不 力,严重制约了牲畜个体生产性能的提高; 畜牧业组织化程 度不高,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畜牧业整体效益和综合生产能 力亟待提高;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生态虽有局部改善,但 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增 多;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仍然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尚 不完善,与发展现代高效畜牧

5、业的客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 此,将全州牧区划分为“两区一带” ,进行分类指导和高效畜牧 业建设发展。3 “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 31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羔羊经济,建设海北羔羊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根据市场前景,建设品牌战略,引导和扶持农 牧民群众实行以羔羊当年育成出栏为主体内容的产业化,积极 发展“海北羔羊、祁连山羔羊、金银滩羔羊肉、青海湖羔羊肉”等 品牌羔羊,充分发挥专业户的示范带动效应,不断促进羔羊专 业化生产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宣传海北羔羊,提高海北羔羊 的知名度,从而加大海北羔羊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此 来探索畜牧业向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牧业增 效、牧民增收的新的

6、经济增长点,提升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 到 20lO 年,示范区和发展区年出售羔羊分别达到当年繁活羔羊 的 7225 和 6853 ,全卅 l 力争每年出售羔羊 87 万只以上, “十 收稿日期:20070508 一五”末育肥出售达到 400 万只以上。以此促进畜牧业结构的 大调整,实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大转变和天然草场的大减负。 32 大力推进牛羊育肥贩运,发展效益畜牧业把牛羊育肥贩 运作为海北畜牧业的“振兴工程”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富民工 程”来抓,主要采取草原育肥方式、舍饲与草原结合方式、舍饲 方式进行,其中舍饲育肥牛羊方式成效显著,倍受农牧民青睐。 十一五期间,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

7、发展暖棚建设为 冷季进棚育肥解决“暖”的问题,也为瘦弱畜、生产母畜进棚产 羔发挥抗寒保暖作用。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牛羊育 肥基础不断夯实,使牛羊育肥发生显著变化,开始由草场育肥 转向舍饲育肥,由暖季育肥为主转向四季育肥,均衡出栏。由年 育肥一次转向年育肥多次,舍饲、半舍饲畜牧业的兴起,使育肥 周期缩短,生产效率提高,冬春草场压力得到缓解,极大地滢加 牛羊育肥效益。培育带户均年育肥出售牲畜达到 100 个羊童位 以上,全州每年育肥出售 5O 万头只,其中:舍饲育肥 3O 万 只, 到“十一五”末可达到育肥出售 250 万头只,舍饲育肥 150 万头 只以上。肉产量出现的牛羊肉产量 22

8、071t 发展到 2010 年昀 l1 万 t。 33 加大绒毛产品开发,打造海北藏毯产品 以西宁大毛自 羊、青海半细毛羊为依托,着力打造海北产业产品。利用青海 国际藏毯节经贸洽淡,推介西宁大白羊品牌,力争做大做响,逐 步把海北建设成为全省较大的藏毯编织外销基地。并附带解 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牧民 收入。 34 继续加强“牲畜种子工程”建设,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海北州在已引进含 12 野血种牦牛 1 500 头只基 础上, “十一五”期间继续引进含 12 野血种牦牛 2 500 头,对全 州 219 万头只母牦牛进行杂交改良,达到提纯复壮目的。刚

9、 察、海晏两县在现有种公羊串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串换力度, 到 2010 年实现种公羊串换 5 万只。同时以示范区绵改带动全 州绵改,示范区绵改实行人工受精,每村都有服务点,实行网络 化管理,引进培育种公羊 164 只,修建绵改点 36 处,示范区以 PB630382003 半细毛羊标准为主,进一步巩固提高绵改成果,改良比例由目前的 3O提高到 2010 年的 5O。 35 加大力度建设畜牧业产业化装备体系 “十一五”期问,以 实现绵羊、生产母牛及犊牛冷季进入暖棚为目标,建设羊用暖 棚 5 830 幢 787 万 rn2,进一步加大天然草场治理和优质饲草的 种植力度,抓好以示范区为核心,培育带

10、为重点的当年生产高 产饲草种植基地建设,通过饲草料基地种植,不断提高产草量, 积极推进草产业,把天然放牧与舍饲圈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形 成天然草地与种草相结合的畜牧业。2006 年完成饲草种植 13 万 hrn2,其中种植加拿大小麦与箭善豌豆混播优质牧草 013 万 hm2,努力扩大产草量,加大舍饲圈羊和育肥能力,不断提高畜 产品经济效益和农牧民增收能力。进一步改良刈割草地、周边 地区农作物秸秆化利用,到 2010 年全州新增人工饲草料基地 O91 万 hm 。合理配置饲草料种植、收割、贮运配套机械,到 2010 年基本实现饲草料耕种、收割、贮用、加工等机械化作业。 另外,全州新建人畜饮水管道

11、23 条 210km,打保温式土井 2 000 眼,逐步加强空中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基本实现引进水 进户、入棚、进饲草料基地。并在全州修建 114 个羊药浴池,加 强牲畜装备体系。 36 加强草地生态治理体系建设 一 361 沙化治理建设。根据海北州沙化分布和沙化程度,全州 现有沙化草场 3O 多万 hm ,沙化治理难度大,主要采取封育、禁 牧、草块护坡、补播等生态治理,2006-2010 年完成 687 万 hrn2, 37 积极培育和扶持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畜牧业经济 综合能力 以兴办扶持加工型、市场型龙头企业和培育专业合 作经济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 加强同信

12、贷部门的合作,制定出台,对有带动能力的企业实行州级龙头企业认证。积极扶持 发展草原兴发、青海韩氏、祁连伊兴发、门源干酪素加工厂等龙 头企业,重点围绕牛羊肉加工、干酪素加工、奶业加工、饲料加 工等,生产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力求取得突破;大力规范订单 畜牧业。积极推进“公司+农户 的经营方式,加强龙头企业与 经验产流 农牧户的利益联结,规范企业的农牧户行为,提高订单履约率。 2006 年力争牛羊购销订单达到 15 万头以上; 积极培育农牧 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规范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8 发展劳务经济,培养新型农牧民围绕全州劳务经济工作

13、会议的“六个转变” ,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培养“一户一名明白 人” , “一村一名科技人” ,以点带面,发展劳务经济,培养新型农 牧民,支持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向 城镇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做好近几年的全州劳务 经济发展目标,每年从农牧区输出劳力 5 万人次。 39 以网络为重点,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农牧业社会化 服务机构网络的职能作用 建设以州级为龙头,以县、乡镇为中心、村社为重点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网络。通过现代信 息手段,向农牧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市场信息 和科技信息服务。以优化州级、规范县级、强化乡级、夯实村级 为目标,建设四级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到 2o1O 年,州、 县、乡三级畜牧业服务部门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 80以 上,各类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率达到 100,科研成果转 化率达到 6o,推广优畜 80以上,畜群防疫密度达到 98以 上重点畜疫防治密度达到 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