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虚词用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0452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虚词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虚词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虚词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虚词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虚词用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虚词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虚词用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用法1.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 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 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 人手(过秦论)(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 状语。可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 人称,一般作定语,

2、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 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师说)2.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 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斧斤 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 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由于”。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

3、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 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 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 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归去来兮辞)(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

4、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 辞)(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 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氏将伐颛臾)(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 师)(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 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3.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

5、修饰动词、 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 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 “对”“对于”“给”“由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 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

6、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 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 吴)(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 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 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4.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 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 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 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7、(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 “替”“给”等。例如: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 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 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如:媪之送燕 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 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 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

8、译为“呢?”例如:如今人 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5.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 (她)的”“它的”(包括复数)。如: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 吴)(二)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 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 能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 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如:勾践说于国人曰: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 定语,可译为“那

9、”“那个”“那些”“那里”。如: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吾其还也。(烛之 武退秦师)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 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 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 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 个分

10、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劝学)(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 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 当于“那么”“就”。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 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四)表示转折、让步关

11、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 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 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 “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7.所 1、用作助词。经常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 “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师说)“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 定语的作用。如: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

12、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 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如: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8.且 1、用作连词。表示 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 己也,甚恐。(黔之驴)9.何 1、用作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 因,且面

13、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予尝求古仁 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 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大王来何操?(鸿 门宴)(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 楼记)2、用作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怎么”。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在形容词 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 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

14、,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 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10.莫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一)代人 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五纳 谏)(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如:2、用作否定副词。(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如:(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如:11.盖 1、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 测性的断

15、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表示这种意思的“盖” 也有用于句中的。)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2、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12.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 “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 宗十思疏)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 译为“于是”“便”。如: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鸿门宴 )13.然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

16、系,可译为“可是”“但是”。如:然不自 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 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如: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 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 ,也可单译为“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 记)3、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 尾,相当于口语中“地”。如: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