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项目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56565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检查项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血常规检查项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血常规检查项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血常规检查项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常规检查项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检查项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白 细 胞】leucocyte 简称 WBC(white blood cell) 补充介绍:(本资料为非专业资料,适合非专业人员阅读) 1 单位:个/升(个/L) 白细胞2 正常值范围:(单位为*109 个/L) (1)成人为 4.0 到 10.0 (2)新生儿为 15到 20 (3)6 个月到 2 岁为 11 到 12 (4)4 到 14 岁为 8 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镇痛药、磺胺类药的服用;病毒感染;免疫系统衰弱;放化疗的影响。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

2、(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 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 25 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 14 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 、溶菌酶、 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 4500 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 6-8 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

3、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

4、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编辑本段致病原理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 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 55%一 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2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

5、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 IgGFc 受体和补体 C3 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

6、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 IFN- 和 TNF 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 和激肽原

7、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细胞通过其 Fc 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 IgGFc 段结合,发挥 ADCC 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 19S 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 F

8、c 受体和 C3b 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 IgE 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淋巴细胞3(lymphocyte,L):属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淋巴细胞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可分为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前者直径在 1015um,占 10%,后者直径 610um,占 90%。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成熟淋巴细胞需依赖抗原刺激而分化增殖,继而发挥其免疫功能。淋巴细胞比率:外周血液涂片,经 wright 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白细胞可分为

9、 5 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即是该种形态的细胞占白细胞总计数的百分比。 正常生理情况 淋巴细胞比率为:20%40%,淋巴细胞检测属于临床化验血液常规的范畴,通过对白细胞检测并进行计数和分类即可对淋巴细胞的形态、比率进行观察。编辑本段淋巴细胞增多或减少1)淋巴细胞增加(lymphocytosis):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且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也可见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后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2)淋巴细胞减少(ly

10、mphocytopenia):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医学上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单核细胞增高一般是由于感染或肿瘤引起的.如果查的是血常规的话,一般被认为淋巴高是病毒感染,中性高是细菌感染,单核高提示寄生虫感染或过敏症状。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被认为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

11、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该细胞减少见于1.较严重疾病的进行期,如:伤寒,急性心肌梗塞等42.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嗜酸粒细胞减少;3.严重烧伤或大手术后,嗜酸粒细胞减少,大手术后,一旦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表示手术反应消失,病情好转。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 血细胞压积,又名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简写 Hct),旧名红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简写 PCV),指抗凝全血经离心后,测得沉淀的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在全血中占有的比例。红细胞压积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血液浓缩时红细胞压积可达 50%以上,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红细胞压积降低与各种贫血有关,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不同,红细胞压积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