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辅导:细胞增殖与遗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849376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赛辅导:细胞增殖与遗传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奥赛辅导:细胞增殖与遗传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奥赛辅导:细胞增殖与遗传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奥赛辅导:细胞增殖与遗传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奥赛辅导:细胞增殖与遗传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奥赛辅导:细胞增殖与遗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赛辅导:细胞增殖与遗传(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赛辅导:细胞增殖与遗传竞赛要求竞赛要求本专题涉及的主要考点及要求: 一、细胞学说与原核细胞的二分裂 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三、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细胞周期概念、染色体复制、分裂过程、细胞分裂的影响 因素、癌细胞的产生、有丝分裂的功能) 四、减数分裂与交换值(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五、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变异(21 三体、减数分裂突发变故影响染色体数、性染色体异 常不致死、染色体结构异常引发先天缺陷与癌变)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细胞学说与原核细胞的二分裂一、细胞学说与原核细胞的二分裂 1、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1)细胞是有机体。 一切动

2、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动植物的结构有显著的一 致性。(2)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单位,既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又与其他细 胞协调地集合,构成生命的整体,按共同的规律发育,有共同的生命过程。(3)新的细胞 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2、原核细胞的二分裂、原核细胞的二分裂 原核细胞的分裂包括两个方面: (1)细胞 DNA 的复制和分配, 使分裂后的子细胞能得到亲代细胞的一整套遗传物质; (2)细胞质分裂,把细胞基本上分成两 等份。 原核细胞的 DNA 分子是环状的,无游离端。 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过解旋和半保 留式复制,形成了两个一样的环状 DNA 分子。复制常是

3、由 DNA 附着在质膜上的部位开始。 在 DNA 分子复制完成之后,便开始了细胞质分裂。当然,在开始分裂之前需要细胞生长。 细胞分裂时,先由一定部位开始。复制好的两个 DNA 分子仍与膜相连;随着连接处的 生长,把 DNA 分子拉开。在细胞中部,质膜环绕细胞发生内褶,褶中产生了新的壁物质,形成 了隔。隔不断向中央生长延伸,最后形成了将细胞隔 下图:大肠杆菌的分裂下图:大肠杆菌的分裂 为两部分的完整的隔。隔纵裂为二,把母细胞分成 了大致相等的两个子细胞。 例如:细菌。细菌和其它原核生物一样,没有核 膜,DNA 集中在细胞质中的低电子密度区,称核 区或核质体。细菌一般具有 1-4 个核质体,多的

4、可达 20 余个。核质体是环状的双链 DNA 分子, 所含的遗传信息量可编码 20003000 种蛋白质, 空间构建十分精简,没有内含子。由于没有核膜, 因此 DNA 的复制、RNA 的转录与蛋白的质合成 可同时进行,而不像真核细胞那样这些生化反应 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严格分隔开来的。细菌核区 DNA 以外的,可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 称为质粒。质粒是裸露的环状双链 DNA 分子,所含遗传信息量为 2200 个基因,能进行 自我复制,有时能整合到核 DNA 中去。质粒 DNA 在遗传工程研究中很重要,常用作基 因重组与基因转移的载体。如图:细菌一二分裂的方式繁殖。 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二、遗传的

5、细胞学基础 染色体是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在细胞分裂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染色体是含有许多 基因的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在细菌中,染色体是一个裸露的双链环状 DNA 分子。在真 核生物中,染色体是线形双链 DNA 分子与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生物的核基因组分别蕴 藏在多条染色体中。不同物种染色体的数目不同,具有物种专一性的特点。 1、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DNA 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也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 色体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少量 RNA。上述三类组成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含量 约为 DNA 的二倍,根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特点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两类。RNA 含量很 少,还不到 DNA 量的

6、 10%。组蛋白是指染色体中的碱性蛋白质,其特点是富含二种碱性氨 基酸(赖氨酸和精氨酸), 非组蛋白是指染色体中组蛋白以外的其它蛋白质,它是一大 类种类繁杂的各种蛋白质的总称。 2、染色体复制 (1)染色体的结构:核小体是染色体基本结构单位。染色质中的 DNA 双螺旋链,等距 离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众多核心颗粒,各颗粒之间为带有 H1 组蛋白的连接区 DNA.这种 组成染色质的重复结构单位就是核小体。如下图:(2)染色体复制的核心内容是 DNA 分子的复制: DNA 分子的复制发生在细胞的有 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这时候,一个 DNA 分子双链之间的氢键断裂,两 条链彼此分开,

7、各自吸收细胞内的核苷酸,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一条新链,然后新旧链联系 起来,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 DNA 分子。复制完毕时,原来的一个 DNA 分子,即成为两个 DNA 分子。因为新合成的每条 DNA 分子都含有一条原来的链和一条新链,所以这种复制方式称 为半保留复制。在复制过程中,DNA 的两条母链并不是完全解开以后才合成新的子链,而是 在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边解开边合成的,并且这种复制需要 RNA 作为引物,待 DNA 复制 合成后,由核酸酶切掉引物,经 DNA 聚合酶的修补和连结酶的“焊接”把它们连结成完整的 DNA 链。DNA 分子能够人工复制是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的。但是,DNA

8、分子的人工复制不 能脱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和条件,如需要原料(4 种核苷酸)、能量(ATP)、酶的作用等等。 3、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关的术语 (1)染色单体:中期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两者在着丝粒的部位相互结合,每 一条染色单体是由一条 DNA 双链经过螺旋和折叠而形成的,到后期,着丝粒分裂,两条 染色单体分离。 (2)染色线:前期或间期核内的染色质细线,代表一条染色单体。(3)染色粒:前期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念珠状颗粒,是 DNA 局部收缩形成的,异 染色质的染色粒一般较大,而常染色粒的染色粒较小,在染色体上位于着丝粒两边的染色 粒一般较大,而向染色体端部的染色体较小,呈梯度排列。 (4)

9、主缢痕:中期染色体上一个染色较浅而缢缩的部位,主缢痕处有着丝粒,所以亦 称着丝粒区,由于这一区域染色线的螺旋化程序低,DNA 含量少,所以染色很浅或不着色。(5)次缢痕:除主缢痕外,染色体上第二个呈浅缢缩的部分称次缢痕,次缢痕的位置 相对稳定,是鉴定染色体个别性的一个显著特征。 (6)核仁组织区:是核糖体 RNA 基因所在的区域,其精细结构呈灯刷状。 (7)随体:指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染色体节段,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 连。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随体称为端随体,位于两个次缢痕中间的称中间随体。 (8)端粒:是染色体端部的特化部分。其生物学作用在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端粒 由高度重复的短序列串

10、联而成,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不同生物的端粒序列都很相似。 三、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三、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指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 所需的时间叫细胞周期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G1期,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期 DNA 复 制之前的间隙时间;S 期,指 DNA 复制的时期,只有在这一时期 H3-TDR 才能掺入新合 成的 DNA 中;G2期,指 DNA 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M 期又称 D 期,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 从增殖的角度来看,可将高等动物的细胞分为三类:连续分裂细胞,在细胞周期中 连续运转因而又称为周期细胞,如

11、表皮生发层细胞、部分骨髓细胞。休眠细胞暂不分裂, 但在适当的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称 G0期细胞,如淋巴细胞、肝、肾细胞等。不 分裂细胞,指不可逆地脱离细胞周期,不再分裂的细胞,又称终端细胞,如神经、肌肉、 多形核细胞等等。 2、分裂过程、分裂过程: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人为的划分为六个时期: 间期、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间期包括 G1期、S 期和 G2期,主要进行 DNA 复制等准备工作。 (一)前期:(一)前期:前期的主要事件是:染色质凝缩,分裂极确立与纺锤体开始形成, 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前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染色质通过螺旋化和折叠,变短变粗,形 成光学

12、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含 2 个染色单体。早在 S 期两个中心粒 已完成复制,在前期移向两极,两对中心粒之间形成纺锤体微管,当核膜解体时,两对中 心粒已到达两极,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纺锤体,植物没有中心粒和星体,其纺锤体叫作无星 纺锤体,分裂极的确定机理尚不明确。 (二)前中期:(二)前中期:指由核膜解体到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这一阶段。纺锤体微管向细胞内部 侵入,与染色体的着丝点结合。 (三)中期:(三)中期:指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到姊妹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极的一段时间, 纵向观动物染色体呈辐射状排列。 (四)后期:(四)后期:指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

13、后,标志这 一时期结束。后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后期 A,指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体外实验证 明即使在不存在 ATP 的情况下,染色体着丝点也有连接到正在去组装的微管上的能力,使 染色体发生移动。后期 B,指两极间距离拉大的过程。 (五)末期:(五)末期:末期是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至形成两个新细胞为止的时期。末期涉及子 核的形成和胞质分裂两个方面。1、子核的形成、子核的形成.末期子核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与前期相反 的过程,即染色体解聚缩,核仁出现和核膜重新形成。2、胞质分裂、胞质分裂.虽然核分裂与胞质分裂是相继发生的,但属于两个分离的过程。动物胞质分裂的一个特点是形成中体。末期纺 锤体开始瓦解消失

14、,但在纺锤体的中部微管数量增加,其中掺杂有高电子密度物质和囊状 物,这一结构称为中体。植物胞质分裂的机制不同于动物,后期或末期两极处微管消失, 中间微管保留,并数量增加,形成桶状的成膜体。来自于高尔基体的囊泡沿微管转运到成 膜体中间,融合形成细胞板。囊泡内的物质沉积为初生壁和中胶层,囊泡膜形成新的质膜, 由于两侧质膜来源于共同的囊泡,因而膜间有许多连通的管道,形成胞间连丝。源源不断 运送来的囊泡向细胞板融合,使细胞板扩展,形成完整的细胞壁,将子细胞一分为二。 3、细胞分裂的影响因素、细胞分裂的影响因素 细胞增殖受到严密的调控机制所监控。细胞周期的有序 进行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必须有生长因子及其

15、受体,细胞接受信号后的传递系统及最终 对信号刺激起反应的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增殖相关基因、检验点及其控制系统的共同参 与,协调动作,才能对内外环境因子的影响产生相应的反应,维持其正常运转。真核细胞 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种类繁多,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举例:M-期激酶、细胞周期蛋白 A、 细胞周期蛋白 B、G1细胞周期蛋白等等。 外界环境条件对有丝分裂的影响:如各种物 理因素(温度、射线、高渗、超声波等),化学药剂和毒气等对细胞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 都有影响。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材料经过不同方法处理后,细胞的分裂会出现促进或抑制 现象。一般情况下,如果处理后出现抑制现象,这个处理去除后,细胞分裂会在短期内

16、出 现超常现象,经过一个短时期才恢复正常。温度对有丝分裂的影响,表现在对分裂速率的 影响上。各种射线对有丝分裂的影响依射线的剂量、强度以及照射的时间长短而定。化学 药剂对有丝分裂的影响,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例如,白头翁素能将玉米幼苗的有丝分裂 阻止在前期;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阻止中期染色体的移动,使有丝分 裂不能进入后期。 4、癌细胞的产生:、癌细胞的产生:现在普遍倾向于认为肿瘤来源于恶性干细胞。 (1)肿瘤形成的内因)肿瘤形成的内因:恶性肿瘤的形成往往涉及多个基因的改变,如原癌基因的激活 和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原癌基因的激活方式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无非是基因本身或其 调控区发生了变异,导致基因的过度表达,或产物蛋白活性增强,使细胞过度增殖,形成 肿瘤。 (2)肿瘤形成的外因)肿瘤形成的外因:人类肿瘤约 80是由于与外界致癌物质接触而引起的,根据 致癌物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化学、生物和物理致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