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_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论文)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841084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学_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教学_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教学_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教学_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教学_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教学_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学_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历历史史教学教学 如何培如何培养学养学生的生的发发散思散思维维能力能力历史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就是从史实生发开去,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中的思维定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那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一、加强一、加强历历史基史基础础知知识教学识教学,夯,夯实双实双基。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总是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石”。一般来说,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正确,能力发展水

2、平就越高;而能力越高,则吸取、掌握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前提。近年来,随着能力考查赋分在全卷总分中的比重逐年增大,有些师生误认为考试答卷对教材依托性不强,认为教材没有价值了,进入一味地追求所谓“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教学,以至于基础十分薄弱,对许多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都模糊不清,结果在考试中屡屡失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每一个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要“于细微之处练功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夯实双基,提高对历史的再现和再认能2二、培养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

3、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 “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跃思维、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兴趣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挥到最佳状态。在我教非毕业班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到:一、阅

4、读各类报纸和书刊,如南方日报 、 中学生历史学习报 、等;二、坚持看CCTV 新闻和6 30 新闻 ,了解国外、国内大事,并作好摘记;三、每学年学生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状,社会实际,并撰写历史小论文,进行评比。这样,历史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从而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大大的提高。三、诱导发散思维,鼓励独创精神,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尽可能做出符合条

5、件的多种解答。它是同一来源材3料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使人的思维趋向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因而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要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驰骋自由想象的过程中生成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不断经历错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思考的学习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有时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时,还要鼓励他们不要囿于教科书上的观点,应大胆假设,敢于提出全新的观点然后再寻找史实,设法求

6、证。例如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怎样”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列出三个可能点(假设):一、辛亥革命失败了;二、辛亥革命胜利了;三、辛亥革命既有胜利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其中,第三个观点是教材观点,但书上没有详细论述;前两个观点尤其是第二个观点是全新的,需要学生继续以变通性为原则,进行发散思维。以上三种可能点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论证: 辛亥革命失败了。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华民国徒有其表,清朝皇帝继续保留;(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多次斗争,辛亥革命既然胜利了,孙中山

7、为什么还要革命? 4辛亥革命胜利了。理由:(1)中国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从兴中会和同盟会的纲领中可知,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实现了这两个目标;(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3)辛亥革命后掌权的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资产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政权;(4)1794 年法国大革命后执政的督政府也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后来还曾发生过旧王朝长期复辟现象,我们能因此否定法国革命的胜利成果吗? 辛亥革命既有失败的一面,也有胜利的一面(理由可参照一、二,故略)

8、通过以上例证,可以看出变通性在发散思维中的重要地位。形象地说,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流畅性是呈线形的,变通性则是呈辐射状的,至于独创性,它是变通性和流畅性的目的,是发散思维的归结点;一个学生一旦具备了思维的变通性,再在变通的每一个方向具有思维的流畅性,那么独创性是水到渠成的事。可见,变通性是发散思维最本质的特性。四、利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中随机应变,不为习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集中思维与顺向思维而言,突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方法。比如,中英鸦片战争是因鸦片问题引起的,为什么战争后在南京条约中只字不提鸦

9、片呢?通过学生讨论得出:英国发动鸦5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想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足以证明。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既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得出新的见解,有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克服思维定势,转换视角,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并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让学生经过分析思考,灵活运用所给条件解决问题,提高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的机械式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必将有很大的提高。比如在讲工业革命中的“圈地运动”时,启发学生思考评价这场运动,首先请学生阅读有关“圈地运

10、动”的注解,引导学生回答,农民为什么没有土地,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羊占有了他们的土地,进而引用莫尔斯乌托邦中的话,指出这就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这是传统的历史观,过去基本上就是从这个角度评价,学生也只把握这一点,这是定势思维。我在这个结论得出后,进一步地启发学生思考,真是“羊”夺走了农民的土地而“吃人”吗?新贵族这样做有什么作用?经过短时间的思考,马上就有学生发言回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羊毛,赚取更多钱,积累雄厚的资本,同时由于农民没有土地,只好进工厂当工人谋生。这样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又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自由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两个必备的条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鼓励

11、“质疑”,诱导争鸣。在教学中,提倡把一些史学争论较多而又带有典型性的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同的史学观点,如“秦始皇6的评价问题”、“武则天的评价问题”等,甚至还可以把古代一些史学家的错误观点介绍给学生,引起他们的探索兴趣,让他们去比较、思考、判断。这类问题可简要向学生介绍各派立论的基础,引证的史料,分析问题的角度,论证问题的方法等。逐步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去认识历史,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五、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是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方向或多个方向探索启发

12、,使学生的思维更顺利地向新的方向发散,向更多的方向发散,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要鼓励多样性和首创性,创造百家争鸣的自由讨论气氛,培养学生能够提出非凡性,独创性、新颖性的见解,消除学生在发现自己以及别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偏离常规以后感到的不安。如:在讲述“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全班学生共同分析:如果你是“拿破仑”,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对外战争性质,并结合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这样,学生都从“自己”的角度、被侵略国家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共同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性质具有:(1)正义性:击败反法同盟,保卫了祖国。(2)革命性: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防

13、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保护了大革命的胜利果实。(3)反动性:与英、俄的战争明显地带有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争7霸特征。(4)侵略性:入侵西班牙、葡萄牙。(5)商业性:尤其是与英国战争,明显地为本国资产阶级开辟市场的商业特征。 (6)奴役性:大军所到之处,奴役当地人民。这样,不仅仅是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是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的转变,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培养了学生如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抓住每一个机会, 历史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使学生会广泛联想,学会幅射,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