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22669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湖南省统计局 2004-09-21 11:00:33 改革开放以来,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永州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经济规模不断 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自主增长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 断改善。但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形势偏紧、基础设施落后、 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增收难等矛盾长期困扰着 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改革 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显著改变,加之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未能得到妥善解 决,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尚远未发挥。一、县域经济是永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一、县

2、域经济是永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永州市的前身为原零陵地区,1995 年撤地建市,目前全市共有 9 个县、2 个市辖区。 2003 年底,全市总人口 570.56 万人,其中县域人口 462.16 万人,占总人口的 81%;全市 国土面积 2.24 万平方公里,其中县域国土面积 1.91 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 85.7%。(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1995 年,全市县域 GDP 为 96.12 亿元,占全市 GDP 总量的 68.8%;2003 年全市县域 GDP 为 197.65 亿元,占全市 GDP 总量的 70.5%,8 年间提高了 1.7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 9.4%。1995

3、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15.87 亿元,占全市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 67.3%;2003 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66.17 亿元,占全市的 69.6%,比 1995 年提高 2.3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 19.5%。2003 年,县域地方生产总值超过 20 亿元的县有 4 个,分别是祁阳、东安、道县、宁远,其中祁阳县生产总值达 44.34 亿元, 超过 10 亿元的有 8 个;人均 GDP 超过 5000 元的有 4 个,分别是东安、双牌、道县、江永, 其中最高的道县人均 GDP 为 6200 元,比 1995 年增长 2.31 倍,年均增长 11.4%。(二)产业结构不断优

4、化。1995 年,我市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50.4:25.7:23.9,农 业比重超过一半,全市二、三产业的比重为 49.6,为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从各县域情 况看,一产业比重超过 50%的有祁阳、江永、宁远、江华 4 个县,其中最高的江华县达 59.9%,超出全市平均水平 9.5 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最低的江华县仅为 40.1%,比最 高的蓝山县低 19.1 个百分点。到 2003 年时,我市县域三次产业比重已演进为 36.1:27.0:36.9,8 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 14.3 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分别提 高了 1.3、13.0 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已达六成以上,产业

5、结构明显优化;其中,江 华县农业比重下降了 15.7 个百分点,祁阳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 7.5 个百分点,宁远县第 三产业比重提高了 16.5 个百分点。(三)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95 年,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 5.47 亿元,占全市财 政总收入的比重为 65.1%,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 1 亿元的只有祁阳县,为 12431 万元; 2003 年,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 7.96 亿元,比 1995 年增加 2.49 亿元,增长 45.5%,年均增 长 4.8%,占全市的比重为 57.0%,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 1 亿元的已增加到 3 个,分别是祁 阳(16558 万元)、道县(10519 万元)、

6、宁远(10095 万元)。其次,县域可支配财力也 明显增强。2003 年,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为 6.74 亿元,比 1995 年增加 3.13 亿元,增长 86.7%,年均增长 8.1%;同期县域人均财政收入由 1995 年的 82 元增加到 2003 年的 164 元, 年均增长 9.1%。(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据测算,1995 年全市县域民营经济 GDP 完成 70.44 亿元, 占县域 GDP 的比重为 73.3%;到 2003 年,全市县域民营经济 GDP 完成 149.37 亿元,占县 域 GDP 的比重为 79.1%,8 年间提高了 5.8 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 9.9

7、%,较 地方生产总值增幅快了近 1 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超过 80%的县有蓝山、新田、道县、 双牌四个县,其中最高的蓝山县民营经济比重达 82.5%,比 1995 年提高了 10.4 个百分点; 最低的祁阳县民营经济比重为 77.4%,也比 1995 年提高了 5.9 个百分点。(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5 年,全市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227 元,最高的 蓝山县为 1342 元,超过平均水平 113 元,反应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 66.4%;到 2003 年,全市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 2019 元,增长了 66.6%,年均增长 6.4%;2003 年县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

8、数为 55.6%,比 1995 年下降了 10.8 个百分点。2003 年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祁阳县为 2497 元,比 1995 年增长 88.6%,年均增长 8.3%; 同期反映该县农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 50.6%,较 1995 年降低了 13 个百分点,总体 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六)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县域既是重要的生产场所,更是重要的消费场所,有着巨 大的消费群体。1995 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27.36 亿元,占全市总额的 62.5%;2003 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 56.2 亿元,占全市总额的 64.1%,8 年间 增长了 1.05 倍,年均增长 9

9、.4%。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市县域人口中,农业人口占 80.2%, 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又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据调查,2003 年全市城乡居民收 入比为 100:39.8,全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 2192 元/人,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 43%。农村这种较低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表明,农村消费需求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二、永州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和困难二、永州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和困难在看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通过与全国、全省和周边先进地区比 较,以及从县域为永州经济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占我市绝 大部分地域和人口的县域经济,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实现跨越式

10、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 远。(一)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 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以及省内先进地区比仍有较大差距。2003 年,永州市生产总值为 280.36 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6.0%;永州市县域 GDP197.65 亿元,占全省县域 GDP 的 7.1%。同期,郴州、衡阳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324.26 亿元、445.46 亿元,分别占全 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7.0%、9.6%;两地的县域 GDP 分别为 235.15 亿元、330.80 亿元,分别 占全省县域 GDP 的 8.4%和 11.9%。2003 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5607

11、元,分别比全国、 全省平均水平低 3466 元和 1947 元,也比郴州、衡阳分别低 1990 元和 1147 元。在全省 88 个县域单位中,2003 年我市县域 GDP 排位最靠前的是祁阳县,排第 20 位,但 GDP 总量仅 相当于第一位长沙县(125.42 亿元)的 37.2%;我市县域排位最靠后的是双牌县,列倒数 第 8 位。我市县域人均 GDP 排位最靠前的是道县,列第 28 位,仅相当于第一位长沙县 (16291 元)的 38.1%。郴州的资兴市(11251 元)排全省第三。(二)产业层次偏低,农业比重过高。永州是一个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均 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农业结

12、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进 展仍然不快。当前,全市及各县域单位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比重 太低的状况。2003 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30.6:27.0:42.4,全国、全 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 14.6:52.3:33.1 和 19.1:38.7:42.2。我市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 出全国、全省 16 和 10.9 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低于全国、全省 25.3 和 11.7 个百分点。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看,2003 年,我市工业化水平仅为 20.4,分别落后全 国、全省 24.9、10.9 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只有 24.

13、8,分别落后全国、全省 15.7、8.7 个百分点。从全省 14 个市州的横向对比来看,我市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则居 全省倒数第二。从全市 9 个县域单位比较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全部高于全市平均 30.6%的 水平,最高的江永县达 45.7%,最低的双牌县也有 30.8%;而第二产业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 有 6 个,占全部县域单位的三分之二,最低的江永县仅为 16.5%,最高的双牌县也只有 38.6%。整个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明显偏低,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财政状况不佳,收支矛盾突出。地改市 8 年来,我市县域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4.8%,比同期县域 GDP 年均增速慢了 4

14、.6 个百分点,也比全省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低 7.2 个百分点。2003 年,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仅占 GDP 的 3.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2 个百分 点。在全省 88 个县域单位中,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最高排名为祁阳县(第 29 位),但 绝对额仅为长沙县(42565 万元)的 31.9%,最低排名是新田县,居第 79 位;人均地方财 政收入最高排名是双牌县(第 15 名),最低排名是宁远县,居第 79 位。郴州资兴市的人 均地方财政收入为 530 元,居全省第 2 位。近年来,我市县域财政尽管连续多年实现了稳 定增长,但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发育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地方财力

15、非 常有限,尚未从根本上摆脱保工资、保运转的尴尬局面,一些乡镇财政负债累累、赤字巨 大、拖欠工资较为严重。(四)农民收入偏低,贫困比重偏大。2003 年,永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2122 元,同 比增长 4.8%,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 500 元、411 元;同期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 入 2019 元,较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低 103 元。目前全市共有 4 个贫困县,其中新田、江 华为国家级贫困县,宁远、双牌为省级贫困县,贫困县占我市县域单位的 44.4%,贫困县 农村人口占我市农村总人口的 34.5%,2003 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 1402 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 720 元

16、,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低 617 元。其次,从全省 88 个县域单位 来看,我市县域农民收入水平最高的祁阳县(2497 元)排名 39 位,较全国、全省平均水 平分别低 125 元、36 元,较排名第一的长沙县低 1613 元,较郴州资兴市、衡阳祁东县分 别低 1143 元、490 元;收入最低的是江华县(1342 元),排名第 75 位,仅比 1995 年提高 381 元,年均增长 4.3%。(五)经济发展不平衡,活力有待增强。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2003 年,县域 GDP 最高的祁阳县 (46.62 亿元)比双牌、江华、江永、新田四县 GDP 总和(45.43 亿元)还多;人均 GDP 最 高的道县(6200 元)是最低的宁远县(2944 元)的 2.11 倍,高低相差 3256 元;人均地方 财政收入最高的双牌县(335 元)是最低的宁远县(123 元)的 2.72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 最高的祁阳县(2497 元)是最低的江华县(1340 元)的 1.86 倍;人均城市化水平最高的 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