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追求引用因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21819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很多人喜欢追求引用因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很多人喜欢追求引用因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很多人喜欢追求引用因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很多人喜欢追求引用因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很多人喜欢追求引用因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很多人喜欢追求引用因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很多人喜欢追求引用因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很多人喜欢追求引用因子,但是我却非常喜欢 Applied Catalysis A, Catalysis Letters 这样的 催化类专业杂志.可以说,我有发那样杂志文章的特殊情结.我对催化杂志的情结可以追溯到 两个情况.一个情况是以前读硕士的时候,组里就喜欢投催化类杂志,每当周围同仁投中了 Applied Catalysis A, Catalysis Letters,我都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至少是外国杂志呢.另外一 个情况是硕士其间周末有时候会去上海图书馆浏览杂志.每当看到这些散发着铜版纸特有味 道的外国专业杂志,都会期望自己也能在外国杂志上发表文章.到现在,从事催化研究 10 年, 在外国

2、杂志上发了研究论文 21 篇(包括 JACS 2 篇, Journal of Catalysis 3 篇, JPCB 1 篇, Langmuir 1 篇, Topic in Catalysis 1 篇, Applied Catalysis A 2 篇,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5 篇, Catalysis Letters 4 篇,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1 篇, Chemistry Letters 1 篇),还发表了外国杂志综述和书章 7 篇.此外,我还给外国杂志和书本审 过近 60 篇稿子.

3、现在,我就回顾一下个人体会.首先说发表综述和书章吧.有些人吃不到葡萄还说葡萄酸,说写综述是“不算的“云云.但是,什 么叫“算“,什么叫“不算“呢?正好比说,在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是“不算的“,但是很多人却很热 衷于在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这种执着精神,这种激情,是人生价值取向的体现.只要写综述的 人他自己从写综述的过程中取得愉悦振奋的心情,取得成就感,实现自我的价值,就行了.曾经 读到一些书,发现有的学者写出非常好的综述,令人肃然起敬.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和在书本上发表的书章其实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品味,和读者面.有的是向 大学生和研究生读者介绍催化的基本常识,比如 “Z. Ma, F. Zaera*,

4、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by Metals, in: Encyclopedia of Inorganic Chemistry (Second Edition), R.B. King (ed.), John Wiley 有的材料工作者用材料方法把金属颗粒包在 沸石“胶囊“里面达到特定的催化目的;有的催化工作者用 emulsion 介质做手性催化;有的催 化工作者研究了金催化剂的别人从来没有报道过的有机催化反应,拓宽了金催化剂的应用; 有的催化工作者说金块也有催化活性的,打破了以前的成见.以上这些就是创新性.这些文章 的数据未必很多,但是具有创新性,也一样能发表.并且这类

5、文章比较 general,语言通俗易懂, 适合大众口味,有点向 JACS 的长文章的风格靠拢.可以说,大概有些 Journal of Catalysis 研 究简报的文章就是投 Angew Chemie 投不中才发 Journal of Catalysis 研究简报的,具有一定 的创新性,否则审稿人就要说你可以投 Catalysis Letters 的.至于长文章,光催化效果好,只有 几条活性曲线,是投不中那个杂志的.一般,要刻苦工作一年才能出篇 Journal of Catalysis 长 文章;而做纳米晶体合成的人,一年能出 6 篇 JACS 两页快报,显然生产率是不一样的.此外,无论是在

6、实验室还是在家里,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看书读文献,尤其喜欢读一些 Accounts,即介绍作者自己十多年科研工作思路的文章.现在“市场“上有很多 Accounts,不同的杂志也发表很多 Accounts,但是我不是很迷信引用因 子.读引用因子很高的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的意义在于了解现代化学的最新进 展,着重点是一个非常宽广的化学.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很多文章读起来感觉象 是著名的化学家在做报告,这些文章卖的是这些化学家以前提出的具有革新性的点子和概念,选 用的图也非常吸引眼球.有些文章,我读起来感到与其说文章

7、写得好,还不如说是因为写作者 最近十年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所以给他发表篇文章“记功“一次.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青年学者每期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都看,至少我不是这 样人,我只是催化小领域的专家.以前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经常喜欢翻翻化学通报,看到好的 综述就复印下来.最近随便翻翻文献读到印度人 S. Kannan 发表在 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 10 (2006) 117-137 上的“Catalytic applications of hydrotalcite-like materials and their derived

8、 forms“,觉得这篇文章相对不错.作者在介绍了水镁石的基本知识后,介绍了他十多年 间利用水镁石做的不同反应:N2O 分解,选择氧化,苯酚羟基化,烯烃异构化,和 NOx 选择还原. 读了以后感到作者的文字非常优美,工作比较系统,能让我想到仿佛做在教室里听别人讲解 他的博士论文.这篇文章的选图也非常好,具有多样性.有的图是说明水镁石的固体结构,有的 图是说有机反应式,有的图是提出的反应机理,有的是柱状图,有的是活性曲线,有的是光谱.虽 然这篇 Account 源于作者的一系列科研论文,但是这显然不是拷贝粘贴.作者在介绍每一个 反应的时候能够把这个反应的背景意义介绍清楚,能够把他调变实验参数(如

9、不同两价金属 离子的影响,不同三价金属离子的影响,在找到最佳两价和三价金属离子后具体配比的影响), 读了以后感到他的思路很清楚,做催化就是这么做的.做催化的人读了他的文章,更加能够思 考该怎样设计实验.以上就是我发表文章和浏览杂志的一点收获.投文章当然需要有某种特殊感觉的,知道这篇 文章的分量够投什么杂志.最近我发表文章,我叫老板投什么杂志,他就投什么杂志,结果百发 百中,最快的审稿意见 3 天回来,第二快的 6 天回来,第三快的 14 天回来.题材对杂志的胃口, 这还不够,主要是文章本身质量要好.具体说,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更适合发表报道新 催化剂用于和

10、工业生产有关的反应,如费-托合成,加氢脱硫,水气变换,蒸气重整,烷基化,但是 并不是投稿者报道了这些反应就能在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发表.文章本身质量很重 要.我在写催化文章方面花了很多时间,但是要写下写文章的体会,就犹如会骑自行车的人要 向别人讲解骑自行车原理般地困难。催化文章有两个部分最能反映学术水平,一个是 Introduction,另外一个是 Discussion 部分。我暂且不多说两页快报和综述文章。两页快报 也有讨论,只不过是浓缩的讨论。就标准的催化长文章来说,如果 Results 和 Discussion 部分分开写,说明作者没有什么好说的;

11、而写得好的文章,Results 和 Discussion 部分是分 开的。Results 部分反映的是实验事实,而 Discussion 反映的是自己的思考、解释、假说、 论证,是更进一步的。可以说,Introduction 部分如散文,Experimental 部分如说明文, Results 部分如记叙文,而 Discussion 部分如议论文。对于在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发表的催化文章,一般讨论部分占据发表时的一页,等于间行打字的四张纸。 对于在 Catalysis Letters 上发表的文章,讨论部分可以稍微短一点,点到为止,意犹未尽。 对于

12、在 Journal of Catalysis 上发表的文章,讨论部分可以稍微长一点,写两个印刷页(等 于间行打字的八张纸)是正常的。为什么 Discussion 部分那么重要呢?看了一些大学招生的书,了解到(美国)大学招生面 试的时候,希望看到学生不是只是说蓝天白云,也不是只是说自己去了什么博物馆,而是 能体会到更加深层次的内容。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包括:对社会的敏感性,具有社会意识, 意识到在地球的不同地方的人的人生轨迹是不同的,具有哲学思维。同样,我看了一些关 于科学研究方面的书,知道有种初级层次的科研叫做“收集邮票” ,采集了数据,罗列一下, 下次变换一个条件得到新的东西,再罗列一下,文章一

13、篇接一篇地发,以至于读者说:“So what? (又怎么样呢?不痛不痒的。)“。从阅读关于(美国)大学招生面试的书和关于科学 研究的书,我联想到做催化研究,不仅仅要知道现象,而且要知道:(1)为什么有这个现 象?怎么解释?结构和物性的关系是什么?(2)这个工作为什么有意义?这个工作在世界 上同类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别人有没有报道过?效果好到什么 程度?结果惊人到什么程度?以上两大方面,就是 Discussion 部分的基本内容!Discussion 部分非常难写,需要对自己的 Results 部分非常熟悉,平时读了很多文献,思考 了很长时间,才能把这一部分写好。写之前首先

14、要思考我这篇文章的“卖点”(selling point)是什么?很多催化文章的卖点是建立了一种促进作用,即在催化剂里面加入一种添 加剂,结果发现效果明显变好。这样的文章,讨论起来就要讲清楚为什么加了这种催化剂 效果变好。好比说你做了光催化,发现加了某种东西效果好,那么发表文章必然要讨论为 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效果好?物理化学原理是什么?能否画出能带导带的示意图,并说明加 了东西后发生什么变化?比如,我根据第一作者的实验数据和自己的少量实验数据亲笔撰写第二作者文章的时候(http:/ W.F. Yan, Z. Ma, S.M. Mahurin, J. Jiao, E.W. Hagaman, S.H.

15、 Overbury, S. Dai*, Novel Au/TiO2/Al2O3.xH2O Catalysts for CO Oxidation, Catalysis Letters 121 (2008) 209-218. ), 我就指出第一作者观测到的促进作用,然后分别提出三种不同的假说。我安排这三种假说 的顺序是有讲究的:我支持哪种假说就把这种假说放在最后。我先举出一种假说,说这种 假说粗看有道理,也能解释部分实验现象,但是它却不能解释另外的关键的实验现象。我 接着举出第二种假说,也说这种假说粗看有道理,也能解释部分实验现象,但是它却不能 解释另外的关键的实验现象。最后,我给出第三种假说,并

16、详细举出证据来支持这个假说, 进行详细论证。 (有时候我写文章的时候还更进一步:做了新的对照实验来进一步验证第三个假说,即提供新的证据。 )最后,我的结论是我支持第三种假说。这样,这个 Discussion 部分的结构就是:指出促进作用=提出三种假说=分别否定两 种=最后支持一种。那么,支持最后一种假说的逻辑并不是“因为前面两种都不对,所 以第三种就一定对” ,而是“因为我据具体给出了证据支持第三种,所以第三种是可行的。 ”在科学上的假说不是一定正确的,因为现在结论基于现在的实验事实,将来可能出现新 的实验事实来修正现在的假说,因此所谓“正确”的假说应该用“可行的”(feasible)来形 容。那么,也许各位读者要问:“为什么不直接介绍第三种假说而要浪费时间介绍前面两种假 说,并说它们不对呢?”答案在于两个字:“思辩” 。在写文章的人产生第三种假说之前, 往往在和合作者(或者说科研团队)讨论的时候,别人和自己都会提出一些问题,一些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