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19114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1、土地概念的理解: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2、土地由哪些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观赏性功能3、土地的特性有哪些?是自然综合体,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社会经济属性,土地利用的永属性4、土地作为资源和作为资产分别由哪些特性?5、容积率:是建筑总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它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地价的一个重要因素。6、建筑密

2、度:及建筑覆盖率,是指一定用的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一般情况下,平均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低8、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反映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主要受水热条件制约9、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成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10、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共利用的方式、结构和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划分或归并。根据分类结果,便可划分出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如下特点:它们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产物。

3、它们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片。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扑会经济技术条件进步而变化的。11、土地覆被:是随着技术的运用而出现的,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覆被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他特性12、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主要是研究利用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否改善了环境条件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步骤?调查的内容: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行政辖区范围界线;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类

4、土地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界线图;调查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经验教训,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14、土地利用类型理论划分的基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1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具有一定的生产适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16、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 FJL 个方面: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而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土地利用类型可以作为评定土地对该利用是否合适的基础。通过研究和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可在了解土地利用的结构状况及其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

5、问题,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土地利用类型是国土规划最基本的地域单元,通过划分和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可为国土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立、发展和完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及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了可能,也为土地利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与制图,可以避免对同一土地资源的面积重复统计。如林业上将林地郁闭度在 o1一 o3 的土地统计为林地资源;畜牧业上则将其统计为草地;在农垦中又将其统计为可垦荒地。结果,同一土地资源类型就被统计了次。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与制图,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系统的基础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能如实和全面地反映土地利

6、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地籍管理中各类用地的向积统计,是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基础。17、土地评价: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18、土地评价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限制性原理;系统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19、土地评价的意义、目的、任务和要求?意义: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研究工作,他通过对地理学与农学、林学、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应用性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自然综合体的土地的内在性质及其生产或其他方面的利用性能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是合理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桥梁,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不仅

7、有利于地理学与上述应用性学科研究的深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参透;土地评价具有明显的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农林牧业布局、城市建设,工矿、交通、军事活动等必须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即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做出不同的利用,而评价的研究等必须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土地评价时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前提,是土地资源利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目的:预测土地变更后的结果,这种预测的内容包括土地对不同生产方式的适宜性,所需要的输入和管理实践、生产或其它效益以及这类变更对环境造成的后果;主要任务:从经营管理方面分析目前的土地利用,指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土地的自然特

8、性和社会经济要素,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每种利用形式的效益分析,并指出土地的潜在生产力和经济价值;伴随每种用途会产生那些自然的、经济的或社会的不良后果,提出土地管理和改良的途径和措施;为矿工、交通、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尤其是选址提出可信的建议;基本要求:通过评价提出的对土地利用的方式要准确明朗,能真正成为符合实际的科学资料及蓝图;通过土地评价提出土地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级差要数量化、标准化,真正成为土地纳税和经营交易等的权威性依据;通过土地评价提出的土地限制因素要准确,改良任务要具体可行,经济效益估算要分析透彻20、土地利用的目标: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系统协调性;结构

9、适宜性21、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总结土地利用特点,解释土地利用的基础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是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核心;特点的概括: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分析: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22、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人均耕地少;土地丘陵多,耕地总体质量差;土地资源空间匹配失衡;近 40 年净减耕地 2.5 亿多亩;耕地后备资源太少;可开发土地基本已被开发利用;土地开发强度大;盲目用地突出;城市土地存量潜力大;村镇用地超标23、土地潜力评价:有成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

10、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做的等级划分24、光合生产潜力: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正常,其他环境因素均处于最佳状态时,具理想群体结构的高光效植物品种的最大干物质产量25、土地生产潜力:应当是智障系统中的作物群体结构和其他管理因素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地气候资源即土地肥力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其求得需对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订正。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潜力级,潜力压级,潜力单元26、土地潜力评价步骤: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地类型单位、土壤分类单位、土地利用现状地块、网格单元) ;建立潜力评价系统;拟定潜力评价表、评定潜力等级27、土地潜力评价优缺点有哪些?优点:评价以定性为主;

11、评价的概括程度较高;评价能够综合参考各项土地组成因素,据此归纳出潜力等级,并明确指出与土地利用的潜力有关的土地质量的优劣(或主要限制因素类型及其强度) ,一位非专业人员理解和接受;缺点:再将土地划分为某一潜力等级是,即使有一套完全定量化的土地评价因子(限制因子)划分标准,但因在指定这类划分标准时往往带有主观因素,因此评价仍难免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某一单枪土地因素对土地潜力等级高低的影响不足鼓励其作用的,而是共同作用的;土地潜力评价只是告诉人们某地块可供利用的范围以及利用上的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这块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土地评价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一般不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28、土地适宜

12、性评价:是最普遍和最常见的一种评价,它是以特定土地利用为目的,评价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价,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植物成长以及建设等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以此反映入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强度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29、土地适宜性评价特点: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成果的实用性也较大;多宜性评价,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为土地利用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30、土地适

13、宜性评价分为几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目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适宜性评价31、土地评价系统分为纲、级、压级和单元32、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和方法?规划土地评价:目标、约束条件、资料和假设、工作计划;确定土地利用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土地利用类型的查明和描述,经济和社会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土地单元的调查、查明和描述,土地要求,局土地利用类型的要求确定;调查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的收集资料、调查和专门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比较:要求的匹配、环境影响、经济分析、社会分析、土地适宜性分类;提交评价成果:土地利用类型的描述、土地适宜性分类、土地单元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管理说明、环境影响、替代方案的经济分析、替代方案的社

14、会分析、基础调查和专门研究资料33、土地适宜性和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的区别:土地潜力的含义是土地在一定利用方式或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在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时必须事先规定出利用方式或管理实践上的先后次序目前的土地潜力评价大多采用农-林-牧-其他这样的顺序;土地适宜性评价则与此不同,他并不是先假定这种先假定这种利用的先后顺序,每一块土地均可针对农业林业牧业或其它方式做出适宜性或适宜程度的评定,这可谓是机会均等,这是两类评价的最本质区别;两者的联系: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之间尽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同一地区,可将两者的评价成果进行比较或协调实际上,有一些单项土地潜力评价

15、也可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因为他们都是专门针对某一土地利用大类的土地潜力评价,不同的只是其分级数不是土地评价纲要的高中低三个适宜类,而分为七级3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随着人口增长、土地退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基于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土地评价类型3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五项评价标准具体为: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方式(生产性) ,包括农业的和非农业的土地生产力以及环境美学方面的效益;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的水平,是土地产出稳定(安全性或稳定性) ;保护自然环境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即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保护土壤与水资源的

16、质与量,以公平的给与下一代;经济上可行性(可行性) 。如果魔土地利用方式在当地是可行的,那么这种土地利用一定有经济效益,否则,不能存在下去;社会可以接受(可接受性) 。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不能为社会所接受,那么,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必然失败。因此,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可以这样理解: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这个概念可概括为:生产的可持续性未获得最大的可持续性产量。并使之与不断更新的资源储备保持协调;经济可持续性实现稳定状态的经济,需要解决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问题;生态可持续性生物遗传资料和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得到保护和维持;社会可持续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土地产品供给,同时还要技能是经济维持下去,又能被社会所接受,土地利用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至关重要36、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特点?并说明?时间尺度:比较土利用的持续性和适宜性,可以认为持续性是在时间上的扩展;空间尺度:土地持续性不仅涉及实践因素,还设计空间尺度,在空间上,尽管土地利用都需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综合考虑,但不同尺度上侧重点不同;区域性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