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14669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向释迦牟尼学习生活的智慧前言:并非青灯古佛才是佛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佛门香火突然空前兴盛起来。一方面,一群群善男信女们无比虔诚地涌进庙门,焚香顶礼,倒头膜拜,另一方面,一处处佛门圣地争先恐后地大兴土木,广建庙宇,重塑金身,与此相伴的,是一个个大师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为我们这个浮躁的世界更添了几分喧嚣。在这里,我们无意对信佛的人妄加评论,信佛或者不信佛,都是个人的自由,即便你真的相信佛法无边,能保佑我们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也无须大惊小怪。其实,我们想说的是佛法中所蕴含的那些生活态度,那些人生哲理和智慧,是普世的,刚好可以给当下浮世红尘中我们一方憩息之地,安放我们的心灵。

2、佛法不离世间法,要以平常心看平常事,从平常事中见佛法。诸如平等、慈悲、宽容、自在、清净、真诚等理念,对于我们这颗被生活蹂躏得日渐麻木疲惫的心,不啻是一股甘泉。你可以信佛,也可以不信佛,当你静下心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去打量缤纷的世界时,你会发现:佛法中蕴藏的智慧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人人平等,一切人群都应平等相处人人平等,一切人群都应平等相处宋代僧人清远法师说:“若论平等,无过佛法。唯佛法最平等。”佛教的平等,是指一切现象均平等,无本性、本质,乃至高下、浅深的差别。这里的平等首先是人与人的平等。佛教从众生佛性平等的根本平等出发,反对一切形式的不平等,认为一切人群、一切民族、一切种族、一切国家、

3、一切宗教、一切文明都应平等相待。佛教的平等理念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与理想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人权平等的思想,这是与现代社会的人权平等的要求相一致的。今天,平等和民主的原则已被当作一种公认的原则精神,一种神圣的权利。没有平等的人格就没有平等的权利,没有平等的权利就没有平等的人格。佛性平等就意味着所有的众生都具有平等的人格权,众生都可以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而最终获得道德人格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性平等所阐发的平等思想可以作为“政治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现代平等诉求的补充。因为后者的平等思想主要是人们确认的一种外在规则和外在诉求,而前者则是一种绝对和内在的诉求。如果说外在的平等诉求是一种局部

4、平等的话,那么作为内在诉求的佛性平等则追求的是一种彻底的、终究的平等。如果说西方“天赋人权”的平等思想给人的是“平等的起跑线”的话,那么东方的佛性平等思想,则给众生指示了一个通往平等的终点。民主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现代社会的进程总是伴随着民主化的进程。佛性平等思想阐发了一种高远的理想,也可作为我们的一种内在的无尽追求和精神向往。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中国阶层划分应该用一个同心圆来表述,而同心圆的核心就是“权力”;离权力越远的人,就像螺旋转动一样,被抛出局外。这一划分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中国阶层的现状,也指出了阶层固化的根源,即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私有化、部门化,权力部

5、门利益化,部门利益制度化,权力使用交易化等,都是权力异化的表征;而阶层固化则是权力异化的副产品。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佛教还特别突出宇宙间的一切生命的平等,即人与其它生物和非生物的平等,佛教提倡素食、放生等善行,还强调人与无情的平等,这里说的无情,是指那些无情感意识、无精神意识的东西,包括草木花卉、山川大地,大自然的花香树绿、风动水流等等。它的伦理意义在于,不仅承认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而且表明人与自然界的其它存在也是平等的。人类要平等地对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物体,维护彼此赖以生存的环境,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思想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6、也有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社会,生态危机给人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全社会普遍的生态意识。在提高现代人的生态意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方面,佛教可以发挥特有的功能,能够净化环境、净化人心。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爱护和善待生命,爱护动物和植物,留住蓝天白云,留住青山绿水。生命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生命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若生命是一朵花就应该自然地开放,散发一缕芬芳于人间;若生命是一棵草就应该自然地生

7、长,不因是一棵草而自悲自叹;若生命不过是一阵风则便送爽;若生命好比一只蝶,何不翩翩起舞?”芸芸众生,既不是翻江倒海的蛟龙,也不是称霸林中的雄狮,我们在苦海里颠簸,在丛林中避险,平凡得像是海中的一滴水、林中的一片叶。海滩上,这一粒沙与那一粒沙的区别你可能看出?旷野里,这一抔黄土和那一抔黄土的差异你是否能道明?每个生命都很平凡,但每个生命都不卑微,所以,真正的智者不会让自己的生命陨落在无休无止的自怨自艾中,也不会甘于身心的平庸。也许你只是一朵残缺的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或是一张简单的纸、一张无奇的布,也许你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匆匆而逝的过客,不会吸引人们半点的目光或惊讶,但只要你拥有自己的信心

8、,并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就会成为成功驾驭生活的勇士。认清自己的价值,走出自我束缚的牢笼认清自己的价值,走出自我束缚的牢笼一个年轻人刚刚在职场上受到了挫折,他看到有位农民把一头大水牛拴在一个小小的木桩上。他就走上前,对农民说:“大伯,它会跑掉的。”农民十分肯定地说:“它不会跑掉的,从来就是这样的。”他有些迷惑,忍不住又问:“为什么不会呢?这么一个小小的木桩,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拔出来了吗?”这时,农民靠近了他,压低声音:“小伙子,我告诉你,当这头牛还是小牛的时候,就给拴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它不是那么老实呆着,有时撒野想从木桩上挣脱,但是,那时它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没

9、法子,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心思跟这个木桩斗了。有一次,我拿着草料来喂它,故意把草料放在它脖子伸不到的地方,我想它肯定会挣脱木桩去吃草的。可是,它没有,只是叫了两声,就站在原地呆呆地望着草料了。你说,有意思吗?”小伙子顿悟。原来,约束这头牛的并不是那个小小的木桩,而是它自己用惯性设置的精神枷锁。许多人,都有志于向前,有志于表现他们自由,但被过度的胆怯与缺乏自信所束缚、所阻挡,他们自己觉得内在的力量跃跃欲试,但总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铲除一切阻碍、束缚我们的东西,走进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环境中,这是事业成功的第一个准备。我们为人一世,所做的大多都是卑微渺小的事;但假如我们能够铲除一切阻

10、碍、束缚我们的东西,则可能成就伟大、宏丽的事。一滴水中蕴含慈悲,尊重关爱其他生命一滴水中蕴含慈悲,尊重关爱其他生命弘一法师是现代著名的高僧,一次,他到弟子丰子恺家,丰子恺请他坐藤椅。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丰子恺不敢问,后来见他每次都如此,丰子恺就问他为何这样小心谨慎。弘一法师温和而自然而然地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她们都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佛法中不杀生、众生平等的观念、教义都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佛法对宇宙间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释迦牟尼佛曰:“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一个生命,无论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自

11、己的一席之地。世间生命原本没有任何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它所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我们在关爱其他生命的时候,其实也是对我们自身生命的关怀与尊重。任何一个生命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在这偌大的一个地球中,人们与身边的人、事、物都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既然共生于同一个空间,为什么不能互相尊敬,一定要勾心斗角,挑起是非呢?生命的联系当中存在着一个又一个的蝴蝶效应。可能因为我们的某一件错事,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最后遭殃的还是我们。所以对众生抱有慈悲之心,对生活抱着平和度日的态度,不但世界可以消除争端,人的内心也会舒活。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在广州白云山能仁寺中有一副

12、对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将天下苍生的喜忧祸福放在心中,这也是佛法的心意。佛本多情,时时惦记着天下苍生。修佛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成为慈悲。白居易曾经请教鸟巢禅师:“我自小学佛,几十年来,还没有入门之处,请师父指教。” 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觉笑了,说:“这不过是三岁孩童都会说的道理,何必用来教训我这个老头子呢!” 鸟巢禅师说:“这的确是三岁孩童都会说的,可惜许多八十老翁也没有做到啊!” 做人要像成就圆满,就要以一颗爱心惠及他人,不仅可以温暖他人,也能实现自己的

13、生命价值。我们很难估量做善事对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影响。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生命需要我们做的是敞开心扉爱他人,真诚地爱他人,去宽慰失意的人,激励沮丧泄气的人。至善无痕,让施与心就像玫瑰花一样散发芬芳。当我们将手中的鲜花送于别人的时候,自己已经闻到了鲜花的芬芳,而当我们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的时候,自己的手已经被污泥染脏。与其在自我中心导致的疏远冷漠中承受孤单,不如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门,在融洽的互相交往中感受快乐-彼此的快乐!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弥陀经中记载着的一位大弟子阿楼陀,他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一道帮着做。有一次,佛

14、看到老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道:“谁能帮我穿针呀”!佛听了立刻回答说:“我来帮你穿”。言出必行,不高谈阔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少说一些漂亮话,多做些漂亮事,应成为恪守的生活准则。一个人是否具有实干精神,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做事态度、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一个实干的人往往能赢得他人的敬佩,获得人心。一张地图,无论它绘制的多么详细,比例尺多么精密,但它不能让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哪怕是一寸。一部法典,无论它写的如何公正,但它绝对不能杜绝罪恶的发生。一部食谱,无论它写入多少的山珍海味,但它也解决不了任何人的饥饿问题,还不如几口粗茶淡饭来的实在。当代大德星云大师提倡

15、“三好运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如果大家都说好话,则时时耳根清净;大家做好事,你帮我,我帮你,则彼此相亲相爱;大家都存好心,则处处都有春风、有和平。爱心做种,走出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爱心做种,走出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因果报应作为佛法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佛法世界观、人生观的精华所在。但在中国,这种思想也早就存在。易经中很早就有了这种思想,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善,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孟子在与邹穆公对话时,引用了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都是因果报应的观念。古今中外,一切事情都逃不开这个因果律。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世界上没有任

16、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生成。一个人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已经为明天埋下了伏笔。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同我们洒下的每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那些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了属于自己果实。我们自己所种下的因,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产生一个结果。实际上,爱心是我们关心爱护人的一种思想感情,我们必须把它奉献给他人,奉献给社会。在当今社会经济思潮的冲击下,社会物欲横流,社会道德也日益滑坡,很多人迷信“拜金主义”,陷入了金钱的迷魂雾中,人与人之间似乎多了麻木和冷漠,少了爱心和关怀。因此,我们要把我们的爱心奉献出来,奉献给那些需要我们的人与事,为这个社会增添一份温情与暖意。我们应该时刻坚信:“爱心无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山不转水转,境不转心转山不转水转,境不转心转常常爬山的人,都知道“山不转水转,境不转心转”的道理,禅宗中也有类似的情形,“山不转水转,境不转心转”,境由心生,心乃工画师,能画世间诸般景色。“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心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时,内心却可能愁云密布,甚至没有任何阳光可以照进的缝隙。快乐时,“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