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1812-全国I卷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历史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94855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1812-全国I卷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试卷)-1812-全国I卷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试卷)-1812-全国I卷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试卷)-1812-全国I卷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试卷)-1812-全国I卷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1812-全国I卷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1812-全国I卷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历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历 史 试 题第第 I 卷卷 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48 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说明( )A 当时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B西汉君主专制出现了重大问题C西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彻底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2宋代除了有正常的行政组织和相应的职能分工外,另有差遗制度,本司的长官未受

2、差遣就不能管本司的事务,官职是用来领取俸禄和显示地位的名号,不一定享有实权,只有差遣才是行使职权的名分。这一举措(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C打击了保守势力 D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对于“城邦”一词的解释大同小异。中文译为“城邦”的“波里斯”一词有“城市” 、 “国家” 、 “公民集体”三个含义。对此解读最准确是( )A城邦由众多的城市构成B“公民集体”是城邦的本质所在C城邦的特点是独立自主D “小国寡民”最能体现城邦本质 4罗马法规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 “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 、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 “

3、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 。上述规定体现了( )A法治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保护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D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5郭华榕在法国政治制度史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议会、总统、总理的权力在此期间都经受若干变化,就议会斗争与立法和行政互相冲突而言已经达到尖锐的程度,但那时这一切发生在议会机制的框架之内,皆是依法相争而未超出议会斗争的范畴。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矛盾尖锐B法国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度C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消除了法国内部矛盾D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有利于防止矛盾激化6前国务卿、前第一夫人、前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宣布参加年总统大

4、选,再次向白宫发起冲击,她正式寅告, “我想成为冠军” 。如果希拉里克林顿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她必须( )A赢得国会参众两院的支持 B成为国会多数党的领袖C获美国一半以上州的支持 D在间接选举中赢得多数 7 “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宴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 ”这一情况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提高总理和参议院各部立法职能;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约法修改须由议员 2/3 以上或总统提议须议员 35以上出席,出席

5、人数 3/4,才能增改。 ”此规定主要目的是( )A体现联邦制的原则 B法律至上原则C限制总统的权力 D确保主权在民 9巴黎公社直接与工人合作协会签订包工合同,以免工人受中间盘剥,取缔面包房夜班制,禁止任意罚款和非法克扣职工工资,取消房租,归还劳动者在当铺的抵押物品等措施。这说明( )A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特点B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政权C巴黎公社建立公有制的经济基础D调动工人阶级积极性实现工业化 10 “时态的发展表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公开地用暴力反对革命,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以自己的叛变行为破坏了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政权已完全转到资产阶级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为资产阶级一个政权的独占所代替

6、,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经不可能了”此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A二月革命后 B七月流血事件后C十月革命后 D斯大林上台以后 11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指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不结盟运动 D中印结盟 12在很大程度上,美苏“冷战”期间的冰冷“和平” ,正是靠这种“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恐怖平衡”来维系的、或者说,是靠人类的求生本能来维系的。这说明( )A 冷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B核威胁加剧美苏军备竞赛C美苏的核均势客观上确保了和平D冷战期间

7、和平与动荡并存 13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阐述到:“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严重性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不结盟运动是军事组织B客观地指出了当时的世界局势C两极格局还未完全形成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 14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等人始终坚持“霸权稳定论” ,主张确立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认为这样最有利于维持国际社会的秩序的稳定,最有助于维护世界各国的利益。这反映作者( )A欲维护美国霸权 B认同一超多强格局C反对世界多极化

8、 D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15 松窗梦语描述明朝经济发展:“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而三吴为最。即余先世亦以机杼起,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北之利莫大于之褐、毡、裘,而关中为最。夫贾人趋厚利者,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倍蓰无算也。 ”这说明( )A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B东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手工业地域分工明显 D明政府改变传统的经济政策 16.16 世纪以前,几百年内,西欧物价一直比较稳定,但从 16 世纪30 年代起,物价一直快速上涨,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材

9、料中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商业革命”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西欧大量掠夺贵重金属 17. 1773 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有关东印度公司的两个法案:(1)政府按年息 4%贷款 140 万英镑给东印度公司,以助其难关;(2)管理法案,政府有权控制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占领的土地,在印度设立总督、参议会和最高法院,对英王负责。这表明东印度公司( )A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贸易机构B是政府控制、私人参与的殖民贸易机构C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印度发展D是由英国建立的唯一的垄断性贸易公司18到 18 世纪中叶,在急剧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面前,英国的手工工场已走到尽

10、头。手工劳动的局限性,使它无力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迅速增加产品的数量。摆脱落后的手工劳动状态,过渡到更高的生产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这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迫使英国进行工业革命B国内外市场扩大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的历史必然性D工业革命的开展拓展了英国国际市场 19. 20 世纪初,美国人福特提出了“大规模生产”的新管理概念:“大规模生产,就是劳动力、准确性、经济性、系统性、连续性和高速运转等原则集中地运用到制造一种产品的生产方面其结果就会有这样一种生产组织:用最低限度的成本,大量生产出按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工艺和标准化材料制造的有用商品。 ”这种管理概念

11、( )A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导致大批工人失业C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D 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20 研读“1840 1919 年中国主要农工产品的商品量(单位:万担)表” ,从中可以得出合理结论是( )A1894- 1919 年,中同的农 1 二产品处于贸易顺差B1894- 1919 年,受战争和政局影响,茶丝商品化趋减C1840-1919 年,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1840-1919 年,粮食和经济作物贸易量均呈上升趋势 21在 1858-1859 年两年中,马克思接连指出:“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经济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12、是( )A中国通商口岸比较少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D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22. 1946 年 l1 月,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其中规定:“两国国民有权在对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以及经营商业、制造、加工、科学等事业。双方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例如,中国如以采矿权给予第三国时,亦应给予美国。 ”这说明( )A美国在中国取得特殊地位B中美倡导自由贸易、减少障碍C抗战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D中国民族资本面临发展的机遇 23下面是 1952 年和 1956 年经济结构的变化表,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C社会主义

13、制度的建立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24. 1979 年 5 月,国家经济委员会等部门选择 8 个企业进行试点,其基本内容:改企业基金制为利润留成制;政府给予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试制、资金使用、人事安排、职工奖惩等方面以部分权力;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职工代表大会。这次试点( )A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B标志改革开放的开始C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了城市体制改革第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小题,共 52 分)分) 25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对西域战争的胜利,西方道路的

14、畅通得到了保证。在这种新形 势下,中外文化交流开始了一个新纪元。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 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 十多种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高度发展的汉文化也 大量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西方。中原进步的生产技术,传到 西域。从中国传到中亚以至欧洲去的货物,主要是丝、丝织品、钢铁。节选自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二) 材料二大规模的铁路敷设和远洋轮船的制造,都需要对坚硬的钢材进行 裁截和造型,火车、轮船上的多种金属配件,在精度和质量上要求也 很高,加上各个工业部门对机器的需要不断增长,制造工作母机和重 型机器就提上了日程。用机器制造机器,是英国工业

15、革命完成的 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历经 80 年,使英国很快取得在国际上的工业垄 断地位,并以出口机器和多种产品而成为“世界工厂” 。一节选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道路的畅通所起的积极作用。(6 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交通发展对英国的经济的影响。 (4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那时进行的交通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6 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 (4 分)26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 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等 7 项“希望条款” ,以及取消二十一条 及其换文要求。关于山东问题,除在“十人会议”上邀请中国代 表进行两次辩论外,主要由美英法意四国政府首脑开会讨论决定, 日本代表被邀请列席会议,中国代表却被拒于会议之外。节选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 19121923)第六卷 材料二1943 年 1 月 11 日,国民党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 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 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