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过程心理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91067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过程心理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康复过程心理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康复过程心理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康复过程心理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康复过程心理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康复过程心理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过程心理问题及对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康复过程心理问题及对策 康复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残疾人、老年人和各种慢性病患者,其目的是使他们丧失或受损的心身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恢复,重建或代偿。康复心理学认为,病损、躯体残疾及心理行为三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交叉因果关系。行为病损 躯体残疾行为、病损与残疾的关系伤残改变了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状况,其心理问题表现是复杂而多样的。在躯体机能出现残疾时,患者常常由于伤残的突然地发生而毫无心理准备,更不可能立即适应,一般经过一定时间,患者可以逐渐接受残疾的现实,并考虑从生理上、心理上等方面去适应。一、残疾的心理过程1、心理休克是一种心理防

2、御反应。突然发生的伤残使得病人来不及应对,表现为麻木、惊呆,出乎意外的镇静与冷淡,表情淡漠,答语简短;对伤残及治疗反应平淡,甚至无动于衷;有时思维混乱、意识可处于朦胧状态;有时,也可能出现某个负性情绪并固着,而后发展为适应不良行为。2、否认病人的意识恢复后,往往陷入严重的恐惧和焦虑状态,他们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认为“这不会是我” 、 “这不可能” 。在预后上确信“自己只要好好接受治疗,就能恢复到以前一样” 。这个时期里,患者毫无针对残疾康复的愿望和动力,即使能够被动地参与康复治疗,但是在长期地康复训练中也容易出现阻抗。3、愤怒当病人意识到残疾已经不可避免或将其病残看作不公正的人祸时,便会产

3、生愤怒情绪。可表现焦虑烦躁,对自己或他人产生无名怨恨情绪,对亲友和医护人员冷漠、敌视。严重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毁物、打人或自伤、自残行为。4、抑郁凡躯体病残者均存在抑郁,其程度从轻度、悲观至自杀。抑郁的程度往往不是主要由于病残的性质和程度决定,而决定于病残者的个性和残疾对个体的特殊意义。可表现为不2愉快、自我贬低,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严重者则长时间、持久地闷闷不乐,自信心丧失,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自杀行为。5、自卑和自责残疾人可能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生活、家庭、事业等方面的损失,病损的长期折磨,以及各种生理功能障碍等因素的影响,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他们感到自己给亲人和家庭带

4、来了不幸和累赘而自责,因而敏感、多疑对生活失去热情。6、退化心理危机冲击过后,有的病人可在心理行为上出现退化反应,这也是正常的适应性防御反应。成人表现为自我中心,要求多,不配合治疗,嗜睡;而在儿童,则表现为类似婴儿的行为,不合作,遗尿等。7、适应大部分残疾人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抗争,最终可以接受残疾的现实,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逐渐适应。他们会重新评价自我,挖掘自己的潜能,寻找并抓住康复的机会,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二、残疾后的应对方式表现方式说 明压抑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 (repression)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退行在适应困难的情况下,表现出

5、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 (regression)不相符合的表现,以不成熟、幼稚的行为方式应付现实。否认拒不承认已经发生的挫折和不愉快情境,从根本上 (denial)认为它从没发生过,以避免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投射指个体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所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 (projection)和感受归于到他人,以此来避免心理上的不安。补偿为弥补生理上或心理上存在某种缺陷,或所追求的 (compensation)理想、目标受到挫折时,转而努力发展或从事其它活动予 以替代,以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转换是指个体将限于各种因素而不能释放的情绪反应 (displacement)嫁给无辜的人或物,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合理化以

6、个人自己能接受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不符合社会价 (rationalization)值标准的行为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反向形成将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情感等,以截然相反的 (reaction formation)活动与行为表现出来,使个体行为更易被社会所接受。升华把本能欲望导向那些比较崇高、为社会所接受的方3(sublimation)向,以社会较可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认同指在潜意识中个体力图等同于某一对象,甚至以他 (identification)人自居。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心理防御机制是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遭遇残疾的个体,为了避免或减轻因这一应激事件而产生的内心痛苦,保持内心平衡,

7、常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来解释和处理所遭遇的残疾,使之较易为人所接受,以减轻内心不安和烦恼,调整心理环境,保持心情安宁,避免更大的精神或其它躯体疾病的发生。三、影响康复患者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康复对象的心理状态除了与他们的个性密切相关以外,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况,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一) 、生物因素1、残疾的类型与程度康复患者的心理状况受所患疾病的类型、躯体残疾的程度影响很大。若属于急性事件致残,常突然发生,出乎意料,患者缺乏思想准备,就更难接受和适应现实。而久病后的残疾状态一般就较容易适应。当然,残疾对躯体功能、工作

8、能力社会功能影响的程度不同,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而病损的预后对康复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更加需要重视,功能无法恢复的残障、癌症等“不治之症”的病人常常长期的被负性情绪所控制。某些特殊功能的损伤,如性功能的损伤或性器官的切除等对康复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也不可忽视。2、残疾者的年龄(1)残疾儿童因发生残疾的时间较早,受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其个性、认知、情感及智能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障碍(2)青年是人生最有特色、发展最为迅速、问题最为复杂、心态最为矛盾、行为最为混乱的阶段;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他们同时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因此青中年患者一旦发生残疾,他们的恋爱、婚姻、职业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而

9、因此其心理变化也最为多样、复杂。(3)老年病人因其生理功能明显衰退、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等生理心理特点,其心理问题也有他独特的一面。3、残疾的病程漫长的康复治疗过程,是影响患者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常常因此出现以下一些心理障碍。(1)外向投射 指一些慢性病人面对自己不愿接受的现实时,将原因完全推委于他人怨天忧人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爱挑剔,易激怒,常提出过高的治疗及护理要求,4常责怪医护人员和家属,人际关系紧张。(2)内向投射 是慢性病人的另一类型,多见于心理内倾者。这类病人自我压制,压抑不能接受的现实,并常常感到自己给家庭及他人带来了负担,对疾病的康复失去信心,消极厌

10、世。常表现出抑郁、自卑、自责,甚至有自杀行为。(3)病人角色强化 慢性病人原来的社会身份被病人身份取代,一旦进入病人角色,便习惯于依赖他人的关心和照料,同时,也会因为解除了某些责任或约束而得到某些利益,这种“继发性获益”更加强化了病人在心理上对疾病的习惯化,如长期依赖于医护人员的治疗和他人的照料,病人角色则会成为巨大的障碍,不利于康复。(二) 、心理因素1、个性内向的人对残疾的现实会默默忍受;外向的人可能会因此而烦躁不安,或愤怒怨恨。有人乐于以患者身份自居,以有病来博取别人同情;有些人有病却不告诉别人,尽量隐晦;有人一有病痛就立即四处求医,吃药打针;有人人却讳疾忌医,得过且过。残疾是慢性疾病,

11、或是某些疾病的后遗症、并发症,患者的个性不同,对待残疾的态度也会不同。2、人生观与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同,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就不同,对自身的残疾也不例外。有的可因有残疾而心理崩溃,一蹶不振,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变得自私自利或自暴自弃;而有的却不被残疾和困难所压倒,变得更加坚强,干出一番事业,对社会作出贡献。3、个人文化修养个人的文化修养不同,对待残疾的态度也会不同。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较高的,对残疾较能理解,能正确对待;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则容易责怪他人。当然,也有些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残疾一知半解,会向医务人员提出不恰当的要求;有些文化程度较低者却认为只能如此,无所要求。三、社会

12、因素1、家庭成员对残疾人的态度病人的父母、配偶、子女是病人最亲近的人,他们的态度对病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病人的康复有决定性的作用。病人患病后,工作和生活能力都受到了影响,严重的会丧失工作、生活能力。病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常常会感到焦虑、抑郁、孤独、悲观、依赖感增强等。这时病人最需要社会支持,需要亲人的关怀和帮助。如果病人的家人对病人缺乏同情、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对病人感到厌烦,视病人为累赘,对病人的康复失去信心、耐心,对病人缺乏应有的照料、关心和经济上的支持,甚至把家庭的一切不幸都怪罪于病人和残疾人,会给病人的治疗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病人容易产生伤心、抑郁、悲观、绝望、对治疗和5康

13、复失去信心和耐心。病人往往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对病人的康复极为不利。医务人员一方面应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疾病,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要过份地依赖别人,搞好同亲属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说服、教育病人的家属体谅、理解、关心、照料病人,帮助病人克服困难,战胜疾病,顺利康复。2、工作单位对残疾人的态度如果病人的工作单位对病人缺乏同情、关心,视病人为累赘、负担,对病人因患病而造成的各种困难,尤其是经济上的困难不给予解决,会给病人的生活和康复治疗造成许多困难,使病人难以顺利康复。3、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如果社会对病人和残疾人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甚至厌恶

14、、嫌弃、嘲弄、侮辱残疾人和病人,这会使病人和残疾人感到愤懑、屈辱、自怜、悲观、抑郁、恐惧等,不利于病人和残疾人的康复。4、社会支持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残疾人和病人生活、就业能力差,非常需要社会向他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医疗条件以维持生存。如果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就会使残疾人和病人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感到悲观、抑郁、恐惧、对前途丧失信心,失去生活的勇气。应建立和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保障残疾人和病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建立社会保险、福利和康复医疗机构,培养大量的、训练有素的康复医学家、康复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以及为残疾人和病人服务的志愿人员,对残疾人和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和职业训练,

15、鼓励病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增强病人的谋生能力,动员全社会的人给残疾人和病人以有利的支援。5、医源性因素病人在治病过程中,各种医源性因素会对病人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1)医务人员的心理品质 如果医务人员工作认真负责、尊重病人,对病人充满了同情和理解,视病人如亲人,就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反之则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病人的康复。(2) 医务人员的语言必须准确规范,不能存在语法、语音和语义上的错误,口齿要清楚,语言要通俗易懂,以免使病人听不懂,产生疑惑、误解,引起焦虑、恐慌、悲观等消极情绪。要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有时医务人员有意无意的言语引起了病人的消极

16、情绪,这通常是消极的暗示作用所致。要避免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或病人和病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互相产生消极的暗示。医护人员要避免在病人面前窃窃私语,以免引起或加重病人的猜疑,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其他不良后果。(3)医务人员在临床的各种医疗操作中,如果能做到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沉着冷静、6机警、果断、轻柔,以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工作,就会使病人感到放心,有安全感,感到温暖,产生积极良好的情绪。如果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中粗暴、草率、不认真、不熟练,给病人增加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痛苦和伤害,就会使病人对各种医疗操作产生恐惧和厌恶,惧怕康复训练,形成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阻力,不利于病人的康复。(4)如果所用的治疗程序过于繁琐、复杂、耗费的时间太长,就容易使病人产生厌烦和疲劳,使病人不愿意坚持治疗,从而中途退出治疗。如果某些治疗和康复训练,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和副作用太大,会使病人感到难以忍受,产生厌烦、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中止康复。(5) 医疗费用过高,会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经济上的压力和心理压力。高昂的医疗费用还会给病人的家庭和亲属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使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