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道路路线平面设计(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790061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4.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1-道路路线平面设计(续)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4.1-道路路线平面设计(续)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4.1-道路路线平面设计(续)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4.1-道路路线平面设计(续)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4.1-道路路线平面设计(续)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1-道路路线平面设计(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道路路线平面设计(续)(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路路线平面设计 道路路线平面设计 缓和曲线 平面上的行车视距 学习要点 行车视距 弯道上的视距保证 缓和曲线的类型 缓和曲线的性质 缓和曲线的长度计算(1)汽车从一个曲线过渡到另一曲线,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 (2)缓和曲线作为超高和加宽过渡段。 (3)缓和曲线通过曲率逐渐变化,司机操纵有利,调整司机视线。4.1.3.5 缓和曲线汽车从直线进入圆曲线,或由圆曲线进入直线,司机应逐渐改变前轮的转向角,使其适应相应半径的圆曲线,这一中间运动轨迹是 一条曲率逐渐变化的曲线,是由直线上半径无穷大变到圆曲线的半 径为R,这一变化路段的线形为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的作用:缓和曲线是为了缓和行车方向的突变

2、和离心力的突然产生与消失。 上述方程表明汽车轨迹曲线上某一点的半径与其行驶过的弧长成反比,这一 方程式就是辐射螺旋线(图4-13)的方程式 (回旋线方程式)(一) 缓和曲线的类型缓和曲线应该与汽车行驶轨迹相符或接近,故缓和曲线的一般方程(1)辐射螺旋线(回旋线):式中: 汽车轨迹上某一点半径;S汽车行驶过的弧长;C参数,表示曲率变化的缓急。图4-13 辐射螺旋形S缓和曲线起点:回旋线的起点,L=0,r=; 缓和曲线终点:回旋线某一点,LS,r。其它形式的缓和曲线(2)三次抛物线: 如果近似地以横坐标(沿曲线切线的长度)X代替弧长S,则如果近似的以曲线的弦长r代 替它的弧长S,则(3)双纽线:s

3、r回旋曲线、三次抛物线和双纽线线形比较: 回旋曲线、三次抛物线和双纽线在极角较小(56)时, 几乎没有差别。 随着极角的增加,三次抛物线的长度比双纽线的长度增加的 较快,而双纽线的长度又比回旋线的长度增加得快些。 回旋线的半径减小得最快,而三次抛物线则减小的最慢。从 保证汽车平顺过渡的角度看,三种曲线都可以作为缓和曲线 。 此外,也有使用n次(n3)抛物线、正弦形曲线、多圆弧曲 线作为缓和曲线的。但世界各国使用回旋曲线居多,我国 标准推荐的缓和曲线也是回旋线。 缓和曲线的方程式应与汽车行驶轨迹一致,该轨迹的曲率半径与 前轮转角成反比例变化。汽车的转角从公路直线段上为零增到 圆曲线上的固定值,见

4、图4-15。图4-15 汽车的旋转(二) 缓和曲线的性质汽车的前后轮轴距为L0,则汽车的转动半径为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曲率半径的方程式,可参照图4-15来推求。设汽车在缓和曲线上行驶速度为v(m/s),行驶t s后,方向盘转动角度为 ,前轮的转动角为 ,两者的关系为方向盘转动的角速度为 ,t s后的转动角度 ,前轮的转 动角度为 。式(4.20)即为汽车等速行驶,同时以不变的角速度转动方向盘所产生的轨迹。汽车轨迹半径随其行驶距离而递减,即缓和曲线上 任一点的半径与其距起点的距离成反比。汽车沿缓和曲线行驶ts后,在曲线上的行驶距离为l,则设 ,则(4.20 )上式即为回旋线方程式。由此可知,汽车的

5、行驶轨迹线与回旋线 方程一致。所以各国的公路设计,大多采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在缓和曲线终点, ,则而一般缓和曲线多采用回旋线方程式,即曲线半径R与回旋线长度L成反比,即设(A为回旋线参数),则(1)从汽车在回旋线上缓和行驶确定最小参数值A:设v为汽车行驶速度(m/s),L为缓和曲线长度(m),R为圆曲 线半径(m),则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为P值可参照日本规定:高速路为0.35(推荐值)及0.5(绝对最小值 );当设计速度在60km/h以下的主要地方为0.6;山岭区及其他特殊 地区为0.75级0.775。若V以(km/h)计,则所以(2)依行驶时间确定最小参数值A:设汽车在回旋线上行驶必要的最小时间

6、为t(s),汽车的速度为 v(m/s),则以V(km/h)代入,取t=3s,则1.4 缓和曲线长度计算缓和曲线的长度应足够使汽车能平顺地由直线段过渡到圆曲线段,计算缓和曲线长度,要考虑乘客的舒适和驾驶的从容,同时应使司机 从容不迫地转动方向盘,使汽车准确的行驶在车道上,所以一般按下 述两种方法计算。(1)以离心加速度变化率计算设置缓和曲线时采用汽车行驶在缓和曲线上,其离心加速度将随着缓和曲线曲率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过快,将会使旅客有不舒适的感觉。(2)以司机操作反应时间计算一般采用t=3s,则缓和曲线不管其参数如何,都不可使车辆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过短而使司机驾驶操纵过于匆忙。一般认为汽车在

7、缓和曲线上的 行驶时间至少应有3s规程中规定,一级缓和曲线的长度、平原、微丘区不小于40m ;山岭重丘区不小于25m。表4-7 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设计速度/( km/h)1201008060403020缓和曲线最小 长度/m100857060403020表4-8 城市道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设计速度/( km/h)806050403020缓和曲线最小 长度/m705045352520我国标准和城规中规定了公路和城市各级道路的缓和曲 线最小长度,如表4-7和表4-8所示。 4.1.5.4 缓和曲线要素计算道路平面线形三要素的基本组成是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 和曲线-直线,参数见下图。图中:

8、 JD道路中线的交点; ZH第一缓和曲线的起点(直缓); HY第一缓和曲线的终点(缓直); QZ圆曲线中点(曲中); YH第二缓和曲线终点(圆直); HZ第二缓和曲线起点(缓直)。缓和曲线要素计算图 (1)单圆曲线(不设缓和曲线)起点(终点)至缓和曲线的距离:(2)内移值:(3)缓和曲线终点旋转角:(4)总切线总长:(5)总曲线长:(6)外矢距(外距):(7)超距(校正值):计算和检验平曲线5个基本桩号:JD K17+568.38 -)TZH +)LHY +)L-LsHZ -)LYH -)1/2(L-Ls)QZ +)D/2JD K17+568.38例4-3 平原区某高速公路有一弯道,其形式为直

9、线-缓和曲线-圆曲线 -缓和曲线-直线,其中两段缓和曲线长度相同,圆曲线半径R=250m ,交点JD桩为K17+568.38,转角=38030,计算行车速度为 80km/h,试计算该平曲线的5个基本桩号。 确定缓和曲线长度Ls 计算缓和曲线要素 计算和检验平曲线5个基本桩号4.1.3.6 平面上的行车视距(一) 行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安全,在平面设计时应使驾驶员看到前方一定距离的公路路面,以便发现路上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能在 一定的车速下及时刹车或避让,从而避免事故,这一必须的最短距 离称为行车视距。视距示意图行车视距的分类(1)停车视距(单方制动)。在单行道上,驾驶员在1.2米高的

10、视线发现前方一定距离、高为0.1m的路面上障碍物顶点,从看到障 碍物开始刹车到障碍物前把车安全停住必须的最短距离。(2)会车视距(双方制动)。在单车道上或无分车带的双车道 上行驶的汽车,在同一车道上遇到迎面驶来的汽车,司机在1.2米 高处看到对方来车,双方采取制动,到相撞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 短距离。行车视距的分类(3)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公路上,两对 向行驶的汽车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要的 最短距离。(4)超车视距。超车视距是指在双车道公路上,后面车辆超越 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开始,到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 全驶回原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反应距离

11、制动距离安全距离 停车距离ST(1)停车视距(单方制动)定义:在单行道上,驾驶员在1.2米高的视线发现前方一定距离 、高为0.1m的路面上障碍物顶点,从看到障碍物开始刹车到障碍物前把车安全停住必须的最短距离。停车视距由三部分组成:反应距离L反、制动距离S制和安全距离L安, 如图4-18所示。视线高:是指驾驶人员眼睛距地面的高 度,规定以车体较低的小客车为标准, 采用1.2m。式中:t1判断时间;t2刹车时间;V反应时的行驶速度(km/h)。 反应距离L反反应距离L反是从驾驶员发现障碍物到制动生效这一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反应时间包括判断时间和踩制动器的动作时间。 其计算公式为目前美国和日本

12、规定的判断时间为1.5s,制动反应时间(制定生效 时间)取1.0s,因此反应的总时间t=2.5s ;我国采用1.2s,所以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安全距离是指汽车完全停止后与障碍物仍保持有一段安全间隔长度。 安全距离S安一般可取510m。 制动距离S制制动距离S制是以汽车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止所需的时间内,汽车所行驶的距离。根据汽车行驶理论,单辆汽车的制动距离S制为 安全距离S安K制动系数 纵向附着系数 i路线总坡度,上坡为 正,下坡为负 V计算行车速度( km/h) 则停车视距为:定义:在单车道上或无分车带的双车道上行驶的汽车,在同一车道上遇到迎面驶来的汽车,司机在1.2米高处看到对方

13、来 车,双方采取制动,到相撞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因此,会车视距S会约等于2倍停车视距S停。(2)会车视距(双方制动)组成:双方反应安全距离 双方制动安全距离 双方安全距离若t=1.2s,则:若两汽车速度相同,均为V(km/h),且在同一纵坡i上行驶(一辆 汽车上坡,一辆汽车下坡),则:若t=1.2s,则:如果V1和V2表示两汽车的行驶速度,分别在i1和i2的坡道上行驶, 则会车视距的计算公式为:例4-3 在单行道上,两辆汽车都以60km/h的速度相向而行,其坡 度为6%,已知:反应时间t为1.2s,为0.24,k为1.2,为保证两车相 撞前5m的安全距离,求会车视距?如果上坡的汽车出现

14、故障停止运 行,求下坡汽车的停车视距?解:根据会车视距公式:根据停车视距公式:(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2)二、三和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不 应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3)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应根据需要并结合地形设置一定比例的路段,保证超车视距。各级道路对行车视距的要求: 2.2 弯道上的视距保证(1)基本原理。一般用图解法确定弯道内侧消除范围,以图4-20就是用图解法绘制的视距曲线图。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弯道内侧的路堑边坡、树木和建筑物均可能阻碍驾驶员的视线,为保证满足按表4-7中所规定的视距长度, 应将弯道内侧阻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清除,以保证行车

15、安全。图4-20 弯道上的视距在图4-20中,虚线AB是汽车沿弯道内侧行使轨迹线,其轨迹 半径R1。驾驶员在A处沿着视线 AB应能看到B处的来车或障碍 物。A到B沿路面的距离(弧AB ),即为应当保证的最短视距S。将行车轨迹线到视距线的距离Z称为横净距。行使轨迹线到障碍物的距离用Z0表示曲线MN是弯道内侧障碍物的位置界限,称为障碍线。曲线PQ是保证设计视距S所需的界限,称为视距曲线。视距曲线是根据汽车在行驶轨迹线上的不同位置 引出的一系列视线AB,它们的弧长均等于设计视距S。图4-20 弯道上的视距当ZZ0 时,需将阴影面积上 的障碍物消除,以保证视距。为了清除弯道内侧的障碍 物,可在图上直接量取, 并把它转到弯道内侧割横 断面图上,其清除宽度为 Z-Z0,在施工中清除。(2)最大横净距的计算计算最大横净距Z的方法分两种情况:一是曲线长度大于视距的情况;二是曲线长度小于视距的情况。曲线长L大于视距S用弧度表示,于是得:将 按幂数展开,则:式中:RS行车轨迹半径,一般 取路面未加宽时内缘半径加 1.5m;S设计视距长视距S所对的夹角;式中:RS行车轨迹半径,路线的转角;(2)最大横净距的计算曲线长L小于视距S为使高速公路上车辆之间保持安全距离,通常采用200米 ,150米,100米,50米等距离法,将标志放在右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