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75923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38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植物的光合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4章植物的光合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4章植物的光合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章植物的光合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4章植物的光合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章植物的光合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植物的光合作用(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内容提要碳素同化作用有三种类型:细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转换日光能的过程。光合色素主要有三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叶绿素的合成是一个酶促反应,受光照、温度、水分、氧气、矿质元素等条件的影响。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光合色素就存在于内囊体膜(光合膜)上。光合作用可分为三大步骤: (1)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的过程;( 2)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合成的ATP 和 NADPH (合称同化力)用于暗反应;(3)碳同化,将活跃化学能变为稳定化学能。碳同化包括三种生化途径:C3 途径、C4 途径和 C

2、AM 途径。C3 途径是碳同化的基本途径,可合成糖类、淀粉等多种有机物。C4 途径和 CAM 途径都只起固定CO2的作用,最终还是通过 C3 途径合成光合产物等。叶片是合成同化物的主要器官,在大多数植物中光合产物主要是淀粉和蔗糖。同化物质的运输与分配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同化物运输可分为短距离运输和长距离运输。短距离运输是指胞内与胞间运输,主要靠扩散和原生质的吸收与分泌来完成;长距离运输指器官之间的运输,主要是韧皮部的筛管和伴胞,需要特化的组织即转移细胞的参与。蚜虫吻刺法和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蔗糖是同化物运输的主要形式。在源端,同化物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被装入筛管。在库端,同化

3、物从筛管伴胞复合体卸出进入库细胞。关于同化物运输的机理,主要有压力流动学说、细胞质泵动学说和收缩蛋白学说。从同化物运输的动力来说主要有渗透动力和代谢动力两种。同化物的分配特点:1.优先供应生长中心2.就近供应,同侧运输3.功能叶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 影响同化物分配的三个因素:源的供应能力、 库的竞争能力和输导系统的运输能力。光呼吸是乙醇酸的氧化过程,由叶绿体、过氧化体和线粒体三个细胞器协同完成的、耗O2、释放出CO2的耗能过程。其底物乙醇酸及许多中间产物都是C2化合物,也简称为C2循环。在 C3 植物中光呼吸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对保护光合机构免受强光的破坏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C4 植物的光

4、合速率比C3 植物高,主要原因是C4 植物 CO2的固定由PEPC 完成, PEPC对 CO2亲和力高; 而 CO2的同化在BSC 中进行,C4 植物 BSC 花环式结构类似一个CO2泵,因而光呼吸很低。但C4 植物同化CO2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其高光合速率只有在强光、较高温度下才能表现出来。光合作用受光照、CO2、温度、水分和矿质元素等环境条件的影响。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很低。改善光合性能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根本措施。提高作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是:提高光合能力,增加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减少有机物质消耗,提高经济系数。自养生物吸收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的过程叫碳素同化作用(carbon assi

5、milation) 。不能进行碳素同化作用的生物称之为异养生物,如动物、某些微生物和极少数高等植物。碳素同化作用三种类型:细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其中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最为广泛,合成有机物最多,与人类的关系也最密切,因此, 本章重点介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最简式:CO2H2O (CH2O) O2S.Ruben 和 M.D.Kamen (1941,美国)通过18O 2和 C18O 2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 O2来自于 H2O。为了把 CO2

6、中的氧和H2O 中的氧在形式上加以区别,用下式作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CO2 + 2H2O* (CH2O) + O* 2 H2O 至此,人们已清楚地知道光合作用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由于植物体内含水量高,变化较大,一般不用含水量的变化来衡量植物的光合速率。而根据光合产物或者释放O2或吸收 CO2的量计算光合速率。例如,用改良半叶法测定有机物质的积累,用红外线CO2气体分析仪法测定CO2的变化,用氧电极测定O2的变化等。光合作用的意义:1将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地球上的自养植物一年同化的碳素约为2 1011吨,其中 60是由陆生植物同化的,余下的40是由浮游植物同化的;2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绿色植物每年

7、同化碳所储藏的总能量约为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10倍。人类所利用的能源,如煤炭、天然气、木材等都是现在或过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光合作用是一个巨型能量转换站。3维持大气O2和 CO2的相对平衡。绿色植物在吸收CO2的同时每年释放O2量约 5.35 1011吨,使大气中O2能维持在21左右。因此,探讨光合作用的规律和机理,对于有效利用太阳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3.1 光合色素光合色素主要有三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含有前两类,藻胆素仅存在于藻类。3.1.1 光合色素的结构与性质3.1.1.1 叶绿素( chlorophyll ,chl )不溶于

8、水,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乙醚、氯仿等。通常用80%的丙酮或丙酮:乙醇 :水(4.5:4.5:1 )的混合液来提取叶绿素。容易降解。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能发生皂化反应。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酯化,另一个被叶醇酯化。叶绿素 a与 b很相似,不同之处仅在于叶绿素a第二个吡咯环上的一个甲基(-CH3)被醛基 (-CHO)所取代,即为叶绿素b。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的“ 头部 ” 和一个叶绿醇(植醇,phytol) 的“ 尾巴 ” 。卟啉环由四个吡咯环以四个甲烯基(-CH=) 连接而成。 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带正电性, 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性,因而卟啉具有极性,是亲水

9、的,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另外还有一个含羰基和羧基的同素环,羧基以酯键和甲醇结合。环上的丙酸基侧链以酯键与叶醇相结合。叶醇是由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双萜,是一个亲脂的脂肪链,它决定了叶绿素的脂溶性。卟啉环上的共轭双键和中央镁原子易被光激发而引起电子得失,从而使叶绿素具有特殊的光化学性质。叶绿素仅以电子传递(即电子得失引起的氧化还原)及共轭传递(直接能量传递)的方式参与能量的传递,而不进行氢的传递。叶绿素 去镁叶绿素 铜代叶绿素 (稳定而不易降解,常用醋酸铜处理来保存绿色植物标本)。3.1.1.2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类胡萝卜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是一类由八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4

10、0C 不饱和烯烃 (图3-1b)。比较稳定。类胡萝卜素有两种类型:胡萝卜素(carotene) ,呈橙黄色,主要有 、 、 三种异构体。有些真核藻类中还有 异构体。 -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水解后可转化为维生素A(Vitamin A ) ,能预防和治疗动物的夜盲症。叶黄素 (lutein) ,呈黄色,是由胡萝卜素衍生的醇类。一般情况下,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3:1 ,所以正常的叶片呈绿色。叶绿素易降解,秋天叶片呈黄色。全部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以非共价键与蛋白质结合组成色素蛋白复合体( pigment protein complex ) ,以吸收和传递光能。3.1.1.3 藻胆素(

11、 phycobilin )存在于红藻和蓝藻中,常与蛋白质结合为藻胆蛋白,主要有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 、藻蓝蛋白(phycocyanin) 和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 三类。均溶于稀盐溶液中。藻胆素的四个吡咯环形成直链共轭体系,不含镁和叶醇链。功能:收集和传递光能。3.1.2 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叶绿素在可见光区有两个最强吸收区:640660nm 的红光区,430450nm 的蓝紫光区。叶绿素对橙光、黄光吸收较少,其中尤以对绿光的吸收最少,所以叶绿素的溶液呈绿色。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的吸收光谱虽然相似,但不相同: 叶绿素 a在红光区的吸收带偏向长波方面,

12、吸收带较宽,吸收峰较高;而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带偏向短光波方面,吸收带较窄,吸收峰较低。叶绿素a 对蓝紫光的吸收为对红光吸收的1.3 倍,而叶绿素b 则为 3 倍,说明叶绿素b 吸收短波蓝紫光的能力比叶绿素a 强。绝大多数的叶绿素a 和全部的叶绿素b 具有吸收光能的功能,只有极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才具有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作用(即具有光化学活性)。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吸收光谱与叶绿素不同,它们的最大吸收带在400500nm 的蓝紫光区 (图3-2),不吸收红光等长波光。3.1.3 光合色素的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这种现象称为叶绿素荧光现象。叶绿素为什

13、么会发荧光呢?当叶绿素分子吸收光量子后,就由最稳定的、 能量的最低状态基态( ground state)上升到不稳定的高能状态激发态(excited state) 。叶绿素荧光指被激发的叶绿素分子从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所发射的光。寿命很短(10-8s10-10s) 。处于第一三线态的叶绿素返回到基态所发射的光称为叶绿素磷光。寿命较长(10-2s) 。叶绿素吸收蓝光后处于第二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其贮存的能量虽远大于吸收红光处于第一单线态的状态, 但超过的部分对光合作用是无用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叶绿素分子要从第二单线态返回第一单线态,多余的能量也是以热的形式耗散。因此, 蓝光对光合作用而言,在能量利用

14、率上不如红光高。 荧光现象在叶片和叶绿体中很难观察到,是由于叶绿体吸收的光能主要用于光反应,很少以发光的形式散失。叶绿素的荧光和磷光说明叶绿素能被光所激发,这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第一步。3.1.4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3.1.4.1.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叶绿素的合成是一个酶促反应。高等植物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以谷氨酸和 -酮戊二酸作为原料,先合成 -氨基酮戊酸 ( -aminolevulinic acid,ALA) 。 2 分子 ALA脱水缩合形成一分子具有吡咯环的胆色素原;4 分子胆色素原脱氨基缩合形成一分子尿卟啉原(合成过程按ABC D环的顺序进行) ,尿卟啉原 的 4 个乙酸

15、侧链脱羧形成具有四个甲基的粪卟啉原,以上反应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在有氧条件下,粪卟啉原经脱羧、脱氢、氧化形成原卟啉,原卟啉 是形成叶绿素和亚铁血红素的分水岭。如果与铁结合,就生成亚铁血红素;若与镁结合,则形成Mg- 原卟啉 。由此可见,动植物的两大色素最初是同出一源的,以后在进化的过程中分道扬镳,结构和功能各异。Mg- 原卟啉 的一个羧基被甲基酯化,在原卟啉 上形成第五个环,接着 B 环上的 -CH2=CH2侧链还原为 -CH2-CH3,即形成原叶绿酸酯。原叶绿酸酯经光还原变为叶绿酸酯a,然后与叶醇结合形成叶绿素a。叶绿素b 是由叶绿素a转化而成的。3.1.4.2.影响叶绿素形成的条件1光照

16、:光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原叶绿酸酯转变为叶绿酸酯是需要光的还原过程,如果没有光照,则影响叶绿素形成,一般植物叶子会发黄,这种因缺乏某些条件而使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然而,藻类、苔藓、蕨类、松柏科植物以及柑桔子叶和莲子的胚芽可在黑暗中可合成叶绿素,其合成机理尚不清楚。2.温度: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因此受温度影响很大。最适温度是2030 ,最低温度约为24,最高温度为40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均降低合成速率,加速叶绿素降解。秋天叶子变黄和早春寒潮过后秧苗变白等现象,都与低温抑制叶绿素形成有关。3.矿质元素:氮和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铁、铜、锰、锌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酶促反应的辅因子。缺乏这些元素影响叶绿素形成,植物出现缺绿症(chlorosis) ,尤以氮素的影响最大。4.水分:植物缺水会抑制叶绿素的生物合成,且与蛋白质合成受阻有关。严重缺水时,叶绿素的合成减慢,降解加速,所以干旱时叶片呈黄褐色。5.氧气:缺氧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光能过剩时,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