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实习报告(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70199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皇岛实习报告(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秦皇岛实习报告(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秦皇岛实习报告(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秦皇岛实习报告(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皇岛实习报告(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皇岛实习报告一、石门寨瓦家山路线岩层从冶里组一直到石千峰组,其中在本溪组和太原组之间有1.25 亿年的岩层缺失,岩层总的是向西倾斜,岩层产状: 倾向 275,倾角 24;岩层先为海相沉积后为海陆过镀相沉积。2、地质剖面图。二、刘家房小傍水路线。柳江盆地向斜西翼看到褶皱,岩层变形较大, 中寒武纪徐庄组页岩热力变质为角岩,两侧有石灰岩,有岩浆侵入形成脉岩,此脉岩用地质锤用力敲击可出现火花,并伴随有烟味。 可见受侧向压力作用,热力作用明显,说明此向斜为一复向斜。途中见到角砾岩,有断层存在。刘家房路线向斜西翼有背斜,岩层变形明显, 受侧向压力作用强烈;有中寒武纪徐庄组页岩受热力作用变为角岩,两侧有石

2、灰岩,其中有岩浆侵入形成岩脉,一些岩脉形成于断层处,可见为一复向斜。 (图)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砂锅店路线1、此路线起点有一单面山,上层为厚层含砾石的石英砂岩,倾角较小,下层为绥中花岗岩, 最老钙层为下麻岭组,上下层为角度不整合,沉积性接触。 亮甲山组石灰岩有泥质条带,在奥陶纪厚石灰岩下,有一断层发育。潮水峪有多期岩脉侵入(图)。刘房子北、寒武系魏庄北、侏罗系半壁店,二叠系3、在上庄坨东侧山上,中厚层石灰岩中有沿岩层层面和构造裂隙形成的花岗岩岩墙,长约 200 米,宽约4 米。四、兴城钓鱼台路线。1、有一套正长花岗岩岩脉侵入二长花岗岩中,岩层中含有大量俘虏体,说明为岩层先形成,岩浆后侵入;有些岩

3、层边界模糊,岩性发生变化。花岗岩层中有许多岩脉,有些岩脉相互切割可以明显看出岩脉新老。(图)渤海二长花岗岩岩脉辉绿玢岩闪长玢岩石灰岩石灰岩龙回头路线。1、此路线见到几处典型断层剖面,剖面自下而上有,花岗岩、 砾岩、砂岩、砾岩、泥岩、砂岩。 (图)主要为常州沟组和大红峪组海相沉积岩。其底砾岩层中含有大量砾石,并有多层古风化壳,为沉积不整合面,其中一米多厚的风化壳结构松软,岩层破碎,多为红黄色,内有结核状成分,细粒粉砂,岩层接近直立。七、白庙子路线。有纪县系杨庄组白云质灰岩出露。在此路线中有一典型背斜出露,岩层为白云岩,中有含硅质碎石。在其北侧一百米处有一断层沟,可见到断层角砾岩和明显擦痕、镜面、

4、结布、构造角砾岩,有岩浆侵入断层,为一压性逆断层。断层北侧有馒头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页岩交替出露。 再北侧有张夏组鲕状灰岩出露,鲕粒较均匀。总体为一向斜成山构造。(图)第三部分岩石、矿物介绍。一、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喷出岩:安山岩核部、张夏组1、花岗岩出露于钓鱼台三礁揽胜和东部张岩子村附近,沉积不整合在马岭组石英砂岩之下。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 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其中有很多伟晶岩脉和混合岩化的迹象以及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下元古界混合岩化片麻状肉红色钾长花岗岩,为绥中花岗岩( 2) 。主要成分为石英、黑云母、正长石、角闪石及斜长石,粗砾等粒结构,块状构

5、造,节理发育。约17.518.2 亿年。刘家房村西等也有以长石为主的肉红色花岗岩,含黑云母和石英等矿物。2、花岗斑岩出露于三礁揽胜和潮水峪等地,岩墙、岩脉状产出,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奥陶世的地层中,常见被基质熔蚀的钾长石和石英斑晶。3、闪长玢岩分布于张岩子以西等地,呈岩床状产出。4、安山岩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二、沉积岩砂岩、页岩、灰岩1、砂岩位于龙回头等地的海房沟组砂岩石英含量较多;张岩子的青白口群下马岭组至纯含砾石英砂岩,石英含量90%以上。 色彩较浅,磨圆好,分选均匀。位于上石炭统太原组地层的以长石为主的砂岩。发黄,磨圆好,分选好。 有许多层层崩裂的球状风化,可以清楚地看到上

6、面X型节理。 位于下二叠统山西组顶部与下石盒子组底部地层的石英、长石、岩屑杂砂岩,磨圆、分选都不好,层薄。2、页岩位于馒头组的紫红色页岩出露地表风化明显;下马岭组的紫色页岩,底部由于岩浆侵入时的热接触变质作用而带有明显的角岩化性质。3、灰岩亮甲山组夹泥质灰岩含有砾屑,为盆地内生成的隐晶灰岩或微晶泥岩碎屑,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灰黑色、性脆,硬度不大。分布于奥陶统地层内的白云质灰岩,张岩子、瓦家山一带发育较好。层内构造均匀,一般为中厚层, 形成于浅海深水环境,反映了当时的非正常海相。柳江盆地碑旁边的页岩中有植物化石,含量丰富。其饵状石灰岩为浅海环境碳酸盐沉积。有可能被动荡的海水打碎、磨圆、

7、再一圈圈粘连而成成为张下组典型特征。三、变质岩1、断层角砾岩岩石因构造作用发生破碎所形成的角砾状岩石,角砾大小不等,具棱角,岩性与断层两侧岩石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细碎屑及后生作用水溶液中的物质所胶结。同样在柳江盆地碑附近发现。2、碎裂岩夹山路线中见到少量碎裂岩,为强烈地质构造活动产生。向斜的枢纽向南、北端仰起,呈上弯的曲线状,但在南部埋深较北部大。向斜的轴部大致在老君顶傍水崖一线。因受西部构造影响,在老君顶以北轴向变为北北西延伸。向斜内部次级构造很发育,如柳观峪秋子峪背斜,伍庄背斜,教军场背斜等;断裂构造主要有南北向的山羊寨拿子峪逆断裂带,东西向的上平山蟠桃峪逆断层,北西向的查庄黄土营正断层

8、二、柳江盆地地层划分本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较普通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有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 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中生界的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区的地层顺序见下表:侏罗系上统兰旗组(J2l)下统北票组 (J2b)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 2sh )上石盒子组 ( 2s)下统下石盒子组(1x)山西组 (1s)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3t)中统本溪组 (2b)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

9、2m)下统亮甲山组(1l)冶里组( 1y)寒武系上统凤山组(3f )长山组( 3c )崮山组( 3g )中统张夏组( 2z )徐庄组( 2x )毛庄组( 2m )下统馒头组 (1m )府君山组 (1f )元古界青白口群景儿峪组(qj) 下马岭组 (qx)第五部分地质发展简史本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太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一、元古代的发展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Ar Pt1)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

10、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2)吕梁运动以后, 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 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3)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凹陷转入整体下降。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堆积了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

11、相泥灰岩。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二、古生代与中生代的发展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Pz)古生代伊始,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 从整体上看, 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界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晚期浅水活动区形成球形隐藻灰岩。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地壳升降频繁; 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

12、陆相沼泽为主, 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 形成本区含煤地层。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 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Mz)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大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向斜西翼倾角略陡,东翼倾角较缓。由于柳江向斜向北扬起,地形北高南低, 北端侵蚀层位较低,东翼区石岭以北侵蚀至二叠系下石盒,普遍不见下石盒子顶界。向斜北西端侵蚀至下奥陶统马家沟组。本区在海西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系北票组河流相沙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前中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北票组沉积以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并伴随有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侵入形成岩墙岩脉等。中晚侏罗世是华北地台极不平静的时期。兰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 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而来的是阵发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位。本区兰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控制。西翼区南北向走向断裂被新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断裂迁就,利用,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