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运河文化携手共创辉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48210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运河文化携手共创辉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承运河文化携手共创辉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承运河文化携手共创辉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承运河文化携手共创辉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承运河文化携手共创辉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承运河文化携手共创辉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运河文化携手共创辉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传承运河文化携手共创辉煌-在 2007 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市长论坛上的发言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运河文化是人类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 她对各个国家、 各个沿河城市的人民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世界运河名城及代表聚集在美丽而热情的扬州, 共同探讨如何综合保护和发展利用运河文化,如何保护运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如何为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和管理模式,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之一,现辖东昌府区、 临清市和冠县、 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 8 县市区及

2、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 8715 平方公里,人口573 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江北水城”。2006 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41 亿元,同比增长17.3%,财政总收入76.14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64 亿元,城市化水平36.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20 美元,三产比例为16.5 58.6 24.9 ,城区常住人口56 万人,具有“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城市格局特色2 聊城历史悠久, 文化个性鲜明, 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 目前,聊城境内已发现9 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其中市域内阳谷景阳冈与茌平校场铺古城遗址,经考证均属于当时

3、的区域中心城市, 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资料。聊城市域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0 多处,其中国家级9 处,省级31 处,市级 100 多处。有市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0 多项,其中国家级1 项,省级 13 项。聊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处齐鲁、燕赵文化结合部,黄河、运河文化交汇点上, 多种历史文化地碰撞、融合与更生,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聊城独有的文化内涵。它既有齐文化崇商敬农的优长,又有鲁文化尚仁重义的特点;既有燕赵文化慷慨无私的侠义,也揉杂了秦晋文化开放宽厚的气度。既有黄河带来的农业文明,也有运河带来的商业文明。数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聊城“自强不息、务实创新、兼容开放、诚实守

4、信”的人文精神,渗透于聊城治政、德教和百姓生活中,成为聊城人民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源泉,这种精神深刻影响着聊城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并逐渐成为人们讲礼义、重和谐的社会风尚。聊城绚丽多彩的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的。聊城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经过现在的聊城西部,元代开凿的大运河聊城段纵贯聊城腹地,它自阳谷县张秋镇入境,经东昌府区、临清入漳卫河,3 在聊城境内全长97.5 公里, 其中城区 15.6 公里。 元之后, 明清两代又对京杭大运河聊城段的会通河进行了多次的疏浚和改造, 使其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和经济大动脉,因漕运发达,聊城百业俱兴, 被誉

5、为“漕挽之咽喉, 天都之肘腋” ,“江北一都会”,出现了聊城、临清、七级、张秋、阿城等运河著名城镇,繁荣昌盛达400 余年,为当时运河九大商埠之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聊城文运大开,书院林立,英才辈出。聊城历史上有状元17 人,进士700 多人,以珍藏宋元珍本著称的清代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就是聊城文化繁荣的标志。时光流转,物移境迁,由于黄河的原因,目前,山东省济宁以北的运河漕运功能逐渐弱化,只是在旅游、防洪、灌溉、输水等方面依然发挥着作用。但是在聊城广袤的鲁西平原上,因当年运河漕运而兴起的城镇、文物古迹以及运河沿岸的古老文化遗存等, 仍然是星罗棋布, 涵载着运河文化的信息,条石铺

6、砌的大小码头,株株苍劲的古槐, 以及宋代隆兴寺铁塔,国家重点文物、 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临清钞关, 仍会使人们体味到昔日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古聊城的繁荣和辉煌。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兼容交流的开放精神, 借水行舟的务实精神,天人合一的科学精神,义利兼顾的诚信精神以及因运河影响而不断演变的传统文化艺术、民俗风情, 对聊城的发展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 为运河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聊城是4 黄河和运河的交会处,运河穿黄工程将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创举,这将大大提升聊城在运河城市中地位和影响。聊城“舟楫如云,帆樯蔽日”,兴盛的漕运为其带来

7、400年的繁荣, 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沉睡以后,聊城人民重拾当年运河的风采,抓住机遇,着力打造“江北水城”,以水文化提升城市品牌建设, 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古老的运河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仅去年就接待了游客 44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 亿元,借古运河之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聊城因运河而兴, 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运河文化资源,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聊城市委、 市政府非常重视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研究。一是加强了运河文物保护工作。聊城、临清分别属于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意义,都保存着各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运河古

8、城街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运河古城的文化面貌。两市都制订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认真贯彻实施。多渠道筹集资金,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运河沿岸的几十个古建筑进行了维修和保护,已经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景观。二是运河文化的开发利用取得成效。按照发展运河大旅游的目标, 聊城市编制了古运河城区段整体改造整治规划,并于2000 年初通过了由邹德慈、邹时萌、王祖毅等专家的评审。5 该规划科学处理了古城、古运河、 东昌湖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地方特色和运河文化内涵,以运河为纽带把沿运河人文自然景点串联起来。从2000 年起,又陆续完成了各分期分段的详细规划,在不改变古运河河道走向,严格保持运河原来风貌的

9、前提下,逐年分期对城区段运河进行了开挖整治,沿河建设了绿地和小型广场,两岸建设仿古建筑, 现在一、二、三期已经完成,总长达到5.6 公里 ,四期正在建设之中。运河沿岸已经成为旅游观光的风景区。在聊城的“水城”规划里,以东昌湖为依托,将运河与东昌湖、 徒骇河连接起来,实现湖河相通,使光岳楼、海源阁、铁塔、山陕会馆等重要文物古迹连成一片, 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运河文化游览区。临清是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明清时期运河上的枢纽城市。目前,临清城区明清建筑、街区、民居等保存较好,被称为“立体的运河文化博物馆”,阳谷县结合水浒文化的特点,打造了狮子楼宋城游览区、景阳冈文化公园游览区和海会寺庙会游览区。加

10、强对传统特产的保护开发。围绕传统工艺, 开发民间工艺品;围绕运河饮食文化,开发了很多地方名吃,深受游客欢迎。 这对丰富运河文化内涵,发展运河文化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加强了对运河文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建设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聊城民俗博物馆, 以生动的实物展示运河文化。注重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陈出新, 传承发展。 可以6 自豪的说,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是大运河沿岸城市最漂亮的区域之一。运河沟通五大水系, 形成的运河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形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史上理应有更加重要的位置。为了继承和弘扬运河文化,我们倡议运河沿岸城市应以运河“申遗”为契机,促进运河的

11、保护、开发和利用,以运河为纽带,加强交流与合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 加快京杭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目前,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运河沿线城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共识,这对于全面提高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水平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运河“申遗”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有关部门牵头,成立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会,沿线城市作为理事单位,并建立必要的联络运转机制。尽快编制 京杭运河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 ,加大运河保护和管理的法规、制度建设,建立详细的技术管理规范。抓紧进行运河文物工程的保护、抢救和修复工作。 做好运河沿岸文物调查工作,制定运河及沿岸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原汁原味地保护大运河及沿线尚存的

12、桥梁、码头、民居等建筑、古街区和古村落。要深挖运河文化内涵,做好地方戏曲、 民间传说和民俗歌谣等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7 (二) 加强世界运河名城的文化和学术交流。举办“运河文化艺术节”、 “运河文化展览” 、 “运河文化研讨会”等大型文化活动, 促进运河名城的文化和学术的交流与合作,创作一批有影响的以运河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以此提高运河文化品位,丰富运河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海纳百川、交融并蓄的的运河文化精神。(三)加强世界运河名城的合作。古老的运河将一座座各具特色魅力的城市连系起来,形成了极富生命力的经济带、文化带和城市带。 运河城市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我们应该在新时期继续传承运河文化传统,以开放促发展,以交流促发展,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谱写运河文化新篇章。运河是世界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 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希望通过今天论坛的召开,能够对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加强运河沿线城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运河的及沿河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