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42504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7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定义是什么?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2)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经过符号中介,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社会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

2、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看待研究对象的眼光和视角不同。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被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 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所观察的视野更加宽阔。第二章1、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能动性和创造性2、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3、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文字 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3、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文字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的记忆力,文字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4、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第三章1、简述符号的的定义和分类。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分为信号和象征符。2、什么是意义,意

4、义是如何产生的?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对意义的界定: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3、情景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情景意义: 通常所说的语境,在传播学中叫做传播情境。指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景意义4、简述米德的“主我” (I)和“客我”( me)理论。意义交换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人的“自我” 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

5、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所以,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互动过程。第四章1、拉斯韦尔的“5W ”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5W”模式:谁(传播者) 、说了什么(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向谁说(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效果) 。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 控制研究、 内容分析、 媒介分

6、析、 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缺陷: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2、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第五章1、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 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

7、、解释、 选择、 修改和加工, 重新加以组合。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主要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第六章1、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

8、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2、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在面对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群体压力并非绝对(信息压力,趋同心理)。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影响力很大。3、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现象的发生的三个基本的条件是什么?集合行为( collective behavior) :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9、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等。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条件: (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4、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 更接近催眠暗示,表现为一味地盲信和盲从。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缺少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的过程。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而对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5、简述奥尔波特的留言流通量公式及其后来的修改变化。R= i a 流言( rumour)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后期修改: R= I

10、 A U 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环境的不确定性。第七章1、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1)环境监视功能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协调功能在有分工合作的社会各组织之间进行协调和统一(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继承和创新使得社会得到发展2、谈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1.传播速度实时性2.信息海量3.信息形态多媒体4.检索便利5.传播交互性6.范围全球化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几乎“全能”的自身, 还在于它正在推动传统大众传播的转型(与互联网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的数字化转型)。3、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试论现代社会“

11、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去把握。但大众传媒因种种原因,展现给人类的只是信息环境(环境的再现),而非客观环境本身,即: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 人的行为客观环境 ,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注意方面: 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信息符号有告知性和制约性;能形成社会潮流。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信息环境的环境化:1968 年,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李普曼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问题。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

12、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 “镜子式” 再现, 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的反应。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总之, 大众传播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这种控制的性质和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他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第八章1、简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

13、局限性。 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意义: 传播学大师, 最有原创性的媒介理论家。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 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关于地球村、 电子时代、 赛博空间的预言也一个个变成了现实。麦克卢汉是新兴的传播学第三种研究范式媒介环境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媒介即信息”最能代表媒介环境学的立场和主张。局限性:麦氏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1)极端性和片面性:看不到从事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14、2)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的主宰。3)忽视人的理性。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的人类行为也是片面的。美国学者切特罗姆说:麦克卢汉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社会性延伸。以历史唯物史观看,麦克卢汉只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关 系和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其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麦氏的学术态度玄妙,观点具有“神喻”性质。2、 “电视人”、 “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 媒介形式所产生的现实社会影响3、 “把关人”理论。 出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二战”期间提出。群体生活的渠道内涵:

15、 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阐发: 美国 传播学 者怀 特将 这个概 念引 进新 闻研究 领域 ,提 出新闻 筛选 过程 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传媒组织形成关口,取舍选择新闻素材,传达到受众的新闻只是新闻素材的少数。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信源新闻把关人选择的新闻受众这个模式说明: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知识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盖尔顿和鲁治

16、:时间跨度,强度或阀限价值(重要性)、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性、连续性、媒介内容的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新闻筛选三前提1、附加性前提新闻要素多2、补偿性前提某些要素较突出3、排除性前提新闻要素含量偏低则不太可能入选。所以,新闻价值或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把关”是个复杂过程。既要分析新闻价值、也要考虑政、经和意识形态因素。a.大众传媒依据传媒的立场、b.新闻选择受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与媒介方针、利益一致的内c.“把关”是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第九章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二、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驶这种权利的手 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由于大众传播是一个公共性很强而且处于市场运作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