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论文文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40117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论文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二战论文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二战论文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二战论文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二战论文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战论文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论文文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致使二战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人们的斗争视线, 于是策划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 ,扩展到 40 个国家的国土 ,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坚持了 8 年,英国 6 年,苏联 4 年 2个月,美国 3 年 9 个月。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000万,其中苏联 2200万,美国 1500万,英国 1200万,轴心国德意日

2、 3000 万。中国共有 4.5 亿人卷入战争。按不完全统计 ,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美国伤亡 100余万,英国伤亡 120余万,苏联伤亡约 3000万,中国伤亡 3500万。死亡者达 5500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 2700万,法国死亡 58 万,英国死亡 36万,美国死亡 30 万,波兰死亡 600万,德国也约有 600万死亡其中 400万军人 ) 。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其中包括 600万犹太人和 50 万吉普赛人。直接军费开支 11170亿美元中日军费开支自1937年算起 ) ,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 40000亿美元。 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

3、遗产毁于一旦。而这场浩劫也最终在人类的鲜血与眼泪的伤痛下落下帷幕。二战给人的教训是深刻的,而深刻检视战争爆发的根源,有益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 ,努力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从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一、战争深刻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 当今世界加强经济合作交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以对战争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宁的论断仍然不失其深刻性和正确性。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20 世纪 20 年代一方面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殖民帝国已将有限的原材料、土地和市场瓜分完毕而以德日为代表的后起新兴工业国其经济增长迫切需要资源和市场。

4、 由于当时世界经济体系还处于无序的发育期 , 这些国家只有通过硬实力的比拼来强行夺取资源。另一方面 ,一战使包括战胜国在内的欧洲遭受重创经济整体缺乏动力出口市场完全依赖远离战火的美国。然而1929 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大危机则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正是在这种困顿、混乱与不满中德、日、意选择的法西斯道路得到了民众的追随。经济危机成了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一个借口。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导致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又有两点值得提出 :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片面谋求利润、牺牲普通劳动者福利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得消费增长赶不上生产供给的扩张 , 这是导致经济大衰退 , 并最终导致战争悲剧的原因之

5、一。 第二, 二战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各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 国与国之间经济矛盾激化 , 使战争的爆发无可避免。 今天, 人类在设计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时无疑应深刻记取这些教训。二战结束后 , 人们鉴于战前各国经济分裂的教训, 痛感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 在 1945 年后, 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 ,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联合国、IMF、WTO 等国际组织相继建立 , 为国际社会的制度化创造了条件。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加强合作 , 防止和抵御各种危机成为全世界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所在。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 已成为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理性因素。二、法西斯

6、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怪胎,警惕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仍是当今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任务之一二战的爆发 , 是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特征的法西斯势力在德、意、日猖獗的结果。极端民族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温床, 法西斯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怪胎。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是德、日两国成为战争策源地的直接祸首。德日两国的法西斯主义根源和特征有所不同。德国纳粹主义思潮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 德国是一个有着极深民族主义情结的国家, 对其民族性异常看重。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则是这一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剂。条约空前的苛刻性和掠夺性, 引发了德国人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希特勒恰好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 成功利用了德国人的民

7、族主义心理。 而日本的军国主义道路则可谓是掠夺发展资源的道路。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它要向帝国主义迈进之际, 世界各大国的势力范围早已划分完毕。而日本本身又国土狭小 ,资源极端匮乏。因此 , 靠武力掠夺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朝鲜半岛就成了日本的战略方针。德日两国法西斯主义的共同点是以种族主义为核心的极端民族主义。希特勒曾鼓吹 : 亚里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我们的使命就是要统治其他民族 ,并消灭其他劣等民族。 同样, 日本的军国主义核心是大和民族至上论 ,在战争期间对亚洲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杀戮。尽管德日法西斯掀起的极端种族主义战争已被世界人民彻底打败, 然而,

8、 种族论并没有随之消失 , 种族之间的冲突也从未停止过。民族矛盾、种族冲突仍然是各种地区动荡的根源之一。尤其令人担忧的是,60 年后的今天 , 欧洲一些国家的新纳粹组织, 日本少数继续鼓吹皇国史观的极右翼团体 , 以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狭隘、极端的排外主义思想 , 依然在国际社会上占有部分市场, 法西斯主义的幽灵并没有完全从世界上消失。在日本, 极右翼分子一直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在教科书中篡改侵略历史, 日本的一些领导人多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今天 , 我们要吸取二战的教训, 缔造世界长久和平 , 就必须警惕包括军国主义在内的法西斯主义改头换面, 重新在世界上滋生和蔓延。从战后欧洲尤

9、其是德国的情况来看, 通过联合发展来制约法西斯势力、保证和平 , 似乎是一条可行之路。 在战后国际形势的推动下,欧洲大陆两个主要“宿敌”法德, 改变了过去“自强”的发展模式而逐渐走向“联合图强” 。尤其是法国 , 希望通过合作制约德国 , 防止它走上复仇之路。实践证明, 联合之路是 “ 人间正道 “, 通过联合 ,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联合发展的进程中, 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排外思想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三、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 “ 冷战“ 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二战结束不久便出现了“ 冷战“, 美苏两个

10、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曾一再把世界推向大战边缘。冷战结束、苏联解体至今已有十余年,然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并没有走出“冷战“ 思维, 不但保留了北约, 而且不断东扩 , 意在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在亚洲, 美国出于其战略需要 , 不但不敦促日本彻底反省侵略历史, 反而与其结成军事同盟, 纵容日本在突破和平宪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美国一些新保守主义分子还别有用心地散布“ 中国威胁论 “, 千方百计要对中国进行“ 战略遏制 “ 。 此外, 近几年来 ,美国还利用经济和军事优势, 推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 , 严重影响了世界的稳定。二战结束后 , 国际社会认识到 , 要维护世界的和平 , 就必须建立一个普

11、遍持久的安全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联合国应运而生。联合国的成立 , 成为许多国家表明立场、 解决争端的场所 , 为维护人类正义,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特别是在解决许多地区冲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 两极格局瓦解后 , 美国绕开联合国先后对南联盟和伊拉克发动了战争, 联合国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因此,在纪念二战结束周年时 , 要特别注意维护联合国这个国际集体安全机制及其安理会的作用。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以来, 大规模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重演, 和平与发展也逐步演变成为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 但地区冲突或局部战争却持续不断 , 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此外,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活

12、动猖獗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要确保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就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 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均衡发展。四、中国始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大搏斗, 是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力量的较量。中国人民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曾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 日益富强起来的中国更是要站在世界和平事业的前列。中国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把握联合国改革的方向、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重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中国自身的繁荣就是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此外, 中国已越来越多地参与和创建各种国际机制, 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发挥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 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并永远站在世界和平事业的前列,体现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姿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