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38199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差 异。总体我把要讲的内容划分为四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特色, 西方古代教育史 特色,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一)中国古代教育史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 的教育机构,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 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 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 ,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 “夏日校,教 也。 ”到了商朝,

2、称为“庠” ,到了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 “西序” , 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 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 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 “右学”之别, 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 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 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乡学 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

3、亦有塾、庠、序、校之 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 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 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 礼 易 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 弟子,年龄在 18 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

4、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 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 ,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 岁以上,19 岁以下(律学为 18 岁以上,25 岁以下) ,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 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 有律算书画医诸学, 书院制度开始兴起。 宋初有四大书院 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 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明代国子监分南 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 拔贡、 优贡、岁贡、恩贡。明清府和州县设

5、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 学称教谕。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 绩优劣依次分廪生、增生、附生。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专馆。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2.中国古代教育四大特色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在如下四大特色: 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 第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 挥生产、经济功能; 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 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第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

6、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 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二、 西方古代教育(一)西方古代教育概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要溯源到古代希腊时期,古代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杰出的代表。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 这是一 种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 反诘的方法,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荒谬; 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 得出正确的答案。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 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 理想国 里,他充分吸取了

7、斯巴达国立教育和雅典和谐教 育的经验,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 “教育遵循自然” 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 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 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主张, 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 思想渊源。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资本阶级教育思想的的重要来 源。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特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 法国的拉伯 雷和蒙田。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

8、抑,强调教师经尊重儿童的个性, 关心儿童、 信任儿童, 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包括儿童 思维、热情和性格的发展。西方古代教育特色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教育目的论:培养治国人才,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 德育论与智育论: 、 教人学会做人。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教人“怎 样做人”;、智慧即德行。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教 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 教人辨 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 智慧就是道德。 “智 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 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

9、可以教给人的。 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 等于道德, 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自制是德行 的基础。、守法就是正义。正义的行为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身教重 于言教。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学习即回忆”。达哥拉斯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认为人出生已经获得一 切知识,学习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开启了“内化说”,与洛克的“白板 说”相对立。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第一,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 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第二,主张对儿童通过游戏、讲故事、音乐等方 法进行教育,

10、但其内容要经过检查。第三,最高教育目标: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 哲学王。五个阶段: (1) 学前教育阶段。 (2) 初等教育阶段 (7 至 16、17 岁) 。 (3) 军人教育阶段 (17 至 20 岁) 。(4) 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 (20 至 30 岁) 。(5) 哲 学家教育阶段 (30 至 35 岁) 。 第四,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 和可能性, 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 第五,算术、几何、天文、 音乐古代“四艺”。第六,国家负责教育和养育。 特点:以英才教育为中心, 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 实行严格考核, 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

11、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3、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灵魂论与教育。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 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意义: 人也是动物,不能不正视这一点;其次,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理性;第三,灵 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德、智、体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儿 童成长三阶段: 07 岁、714岁、1421岁。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 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 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 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教育作用论。影响人的发展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 成良好的习惯, 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 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 成为有

12、良好德行的人。 是后世关于遗传、 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型, 也是卢梭划分 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张本。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 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 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西方古代教育的三本代表书籍1、 演说术原理昆体良 2、 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马丁路德 3、 论儿童的教育蒙田三、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一)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在中国的古代社会, 教育从未从政治中分离出来。 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始终强 调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忽视教育与生产力的密切关系。 学校教育就只为统治 阶级培养、选拔治术

13、人才,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工具。在西方的古代社会,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干涉不同,学校教育从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和学 校行政管理逐渐呈现多元化和自由化局面,整个时代或社会的教育作为一个独立 的范畴就可能从政治中分离出来,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 而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为推动社会的前进服务。(二)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方面中国的学校教育始终把 “明人伦” 的道德教育放在核心地位。 而其他教育都 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可有可无。西方比较重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而 学校的课程设置既有人文科学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知识;既有体育,又有美育。(三)在教育教学思想、教育制度

14、和学校管理以及建立教育科学方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张,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但前者.?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强国防力量出发,后者是从阶级和智力因素出发。古代的中国, 到了西周时代就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官学制度,经过秦、汉的发展,到了唐、宋,一套严密的官、私学制度就发展成熟了。 古代西方教育制度缺乏连贯性和严密性,因而随着国家和民族的更替,教育的发展多次中断,多次另起炉灶。西方从理想国教育就逐渐与政治分离,向一个独立的范畴发展,经过雄辩术神学大全、人文主义和空想主义教育,以大教学论为标志,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形成,为跨入现代教育做好了准备。中国春秋时期, 由于官学衰落,私学发展, 教育作

15、为一门科学也出现了与政治分离的趋势;秦汉以后教育对政治的依赖关系愈益加强,到了明清时代,学校教育只为科举服务,完全丧失了其独立性。最后,是总结部分:中西方古代教育文化差异的根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中西方思想传统的差异。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代政治是为政治服务,培 养“忠君”的从政人才,重德轻知,重视礼教孝道,维护社会稳定, 保存社会风尚、民族传统和各种习俗。于是知识不再是对各种自然的认识,而是养德。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处于次要地位并从属于人文、道德的教育;而西方人讲究爱智爱天。2.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勇敢无畏,敢于打破传统,热烈追求的民族性格、传统文化孕育了科学精神,他们对知识的态度,必然是为知识而知识,是不计利害的且永无止境的追求,决定了他们爱智爱天的特性。而中国处于王朝统治之下,有着共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并为一个体系所统治,使得每个中国人尊重权威,失去勇气和活力。3.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道路。中国教育的历史道路发展不是连续性的,中间有隔断的过程,而西方教育的历史发展呈连续性,并有着自己的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