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之政治脉络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27439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10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之政治脉络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史之政治脉络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史之政治脉络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史之政治脉络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史之政治脉络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之政治脉络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之政治脉络篇(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政治篇 秦一、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奠定了秦以后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背景: BC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怎样在辽阔的大帝国里永久维持皇室的统治权力,这 是始皇灭六国后面对的空前大问题。于是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一)建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 取“三皇五帝” 称号,合二而一, 称皇帝。 皇帝自称 “朕” , “命”称“制”, “令”称“诏”, 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 (二)中央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 “百官之长” ,皇帝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握军队,为全国军队之首脑,但实际为虚设,由皇帝

2、亲自控制军队)、御史大夫(掌“监察”, 监察“百官” ,又为“副丞相” ,牵制丞相,防止丞相专权),三者相互分权又相互牵制,最后大权集中于皇帝,表明皇权与相权之间依赖与矛盾的关系初露端倪。 九卿: 奉常 ,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 ,掌宫殿警卫; 卫尉 ,掌宫门屯卫; 太仆 ,掌御用车马;廷尉 ,掌刑法; 典客, 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 ,掌皇族、 宗室谱系、 名籍; 治粟内史 , 掌财政; 少府 ,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九卿之外,还有列卿 ,如中尉,掌京师 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三)地方制度:郡县制废分封, 将战国后期的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秦初全国设36 郡,秦末增至40 郡(

3、京畿不 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郡)。 郡守 为一郡最高长官,郡守下设 郡尉 ,辅佐郡守掌管军事;监御史 负责监察。 郡内设县令或县长,下设县尉(掌管全县军事)、县丞(助理设县令或县长,并负责司法裁判)。县内 分若干乡,乡设三老 (掌教化)、啬夫 (收租税和征发徭役) 、游激 (负责治安) 。乡下有里、 亭、邮等。 对官吏进行考核,一是设监御史负责各郡监察,考核结果上奏皇帝审阅。二是实行 上计制 :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等,是为上计。对地方制度的评价:没有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以及与东方文化融合的关系。仅看到分 封导致了西周的诸侯割据,却没有看到其在周初曾

4、对巩固和扩展统治起过积极作用,因此没有听取王绾采取部分分封的合理意见,特别是以郡县治东方,引起较大的区域冲突;此外对 地方实行掠夺性政策,政治权力、 人力、 物力都高度集中于中央,仅是单向化的强化中央集权,没有使秦政权在地方牢固扎根,成为以后速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四)统一法律制度,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为巩固政权,镇压反抗,秦朝颁布了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秦律(已佚失, 1975 湖北 云梦秦代竹简) 。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法律条文;二是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三是地方政府发布的文告; 四是审理案件的准则和法律条文程式的规定。秦律条目繁杂、法网严密, 突出 表现了维护地主阶级封建国家和私人财产的根本原则

5、。秦之 “ 法律令 ” 与关东文化存在距离,特别是与楚 “ 俗” 之间存在较大距离,由文化差异与 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及齐、 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统一兵制,扩大军队 秦朝军队由中央常备军(戍守边疆,驻守京师)和地方军(由郡尉统领)构成。兵种分 为三种:一是材官,也称“材士”,即步兵;二是骑士,也称“车骑”,即车兵和骑兵;三是楼船, 即水兵。 如调动军队, 必须有皇帝的兵符或盖有御玺的命令,这种军事制度显示了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六)令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七)迁豪销兵;北征匈奴、南开五岭(八)文化政策:统一文字;推行五德始终

6、说;焚书坑儒,由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转向极端专制。2 二、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秦统一虽只有十五年, 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最短命的统一王朝,但却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1、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大统一王朝。其统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为中国民族之传承。2、 其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奠定了此后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皇帝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把君尊臣卑的理论制度化,树立了皇权统治秩序。全面推行郡县,与此前的分封制相比较更能体现中央集权制的特点;自上而下的专制官僚体制取代了此前的贵族等级制;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军事制度

7、、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统治政策等对后世直至清朝都有影响;3、 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4、 由汉初的“过秦”思潮形成的“秦亡于暴政”说,成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富有积极意义的结论。其作为“暴君” 、 “暴政”的历史实例和反面教材,(虽有夸张部分,与汉代的批判性政论有关)不断被人援引,为后世在专制体制下出现的“开明”政局提供了历史借鉴。三、秦速亡原因。1、 “不懂得攻守异势异术”,始皇在国家政权建设中的缺陷,特别是对东方的统治没有因地制宜。郡县制、严刑峻法、强移文化风俗等引起区域冲突与反抗。2、皇帝的奢腐生活。二世的无能。3、文化专制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走向反面,导致知识群体与统治者离心离

8、德;4、农民力量的强大,刘邦项羽等的个人才能。 。西汉(与同期罗马帝国为世界两强)西汉帝国统治共209 年(前 202 一 8 年),其间可分为前中后三期: 1、前期:由刘邦一全国(前 202 年)到汉武帝初年 (前 134 年)约七十年,主要是西汉帝国建立 与巩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为强大的汉帝国出现作了充分的准备。 2、中期:自汉武帝对匈奴战争开始到汉宣帝末年(前 49 年)约八十余年,为帝国强盛繁荣时 期。向周边扩张,经济继续发展,同时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均有新的创建。3 后期:为元、成、哀、平时期,约五十余年间,是帝国衰落时期。表现:统治集团腐败;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

9、并加剧;奴婢数量猛增。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1 、刘邦关中约法三章2 、项羽分封诸侯3 、楚汉战争(BC206 BC202)4、西汉建立。 BC202,定都长安。 二、汉初调整巩固国家的政策。高祖接受陆贾新语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原因: 1、社会经济凋敝 2、吸取秦速亡之教训 3、布衣将相之局 (一)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1、 “兵皆罢归家” , 复员军队,让士兵回到田间务农,并给以优惠条件。如原籍关东的兵士愿留在关中的免除12 年徭役,回原籍的也免除6 年徭役。 2、沿用秦军功爵制,扶植新的军功地主。赐军吏卒以爵位。凡军吏卒爵在大夫以下或无爵 者,皆赐爵为大夫;在大夫以上者,晋爵一级

10、;爵在七大夫以下者,免除全家赋役;七大夫 以上者,分给食邑,是为高爵,其地位与县令、丞相等,优先给予田宅。从而在政治经济上扶植了一批军功地主。 3、招抚流亡。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著户籍的人口,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这使许 多因战争而丧失土地与爵位的地主和自耕农,重新获得土地和爵位。 4、释放奴婢。因饥饿而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5、注意节俭,减轻赋税徭役。 6、推行抑商政策。如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做官,加倍征收算赋,以防止商人对小农经济的破3 坏。 (二) 政治上调整国家机器。基本上沿用了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即在中央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地方行

11、政基本上是郡县制度。史称 “汉承秦制”,但也有所调整。1、刑政较秦宽简。萧何修改秦律,删除繁苛条文,作九章律。萧何、曹参为相时实行无 为而治等。文景减轻刑罚等 2、分封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 楚汉战争是分封异姓王是权宜之计,分封同姓王则是纠 正秦朝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的弊病,这对汉初巩固王朝和开发地方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编户齐民”。 4、重新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废除秦代文化禁令,广开献书之路,废除挟书律和妖 言令 ;逐渐重视儒家思想;倡导黄老思想。 三、文景之治。黄老无为政治体现在政策上就是文、景时期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包括减免田 租;三十税一厉行俭约;以农为本

12、,晁错入粟拜爵马复令文帝便商,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实行和亲;废除肉刑(文),减轻笞刑(景) ,断狱从轻。结果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巩固了统治秩序。四、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雄才大略,从无为而治改为积极有为,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西汉进入全盛时期。 1 、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王国和豪强) 颁布“推恩令” ;采取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在王国范围 内分封土地。推恩令施行后,封国越来越小,分封势力大为削弱。(已考名解) “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 左官律,即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 并且不得入朝为官;附益之法

13、,即严禁官吏和诸侯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严行“酎金律” ;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足或斤两不足,夺贵族侯爵。 用酷吏“诛豪强” ;迁置关中,中央控制。 设十三部(州)剌史。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事” ,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 2、加强中央集权:规范中央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丞相权力,形成“内外朝”。汉初以功臣任丞相,地位声望高;汉武帝打破惯例,任布衣 出身的公孙弘为相,以压抑丞相位望。同时又以尚书、侍中、中书等组成“中朝”,成为实际的 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

14、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 建立新选官制度。察举制;征召制;建太学通过考试任官。 加强中央军力,扩充南、北军。南军,卫尉领,增期门、羽林;北军,中尉领,增八校尉。 法律条文更严密繁苛。 3、集中财权主要包括:改革币制;铸币权归中央(五铢钱)。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算缗告缗。 已考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 实行有为政治。新的思想方针强调“大一统”;强调“君权神授” ;强调“刑德并用” ; 强调“纲常伦理” 。具体政策,提出“更化”、 “限田”等。其实质是霸王道杂之,外儒内法。五、汉武晚年:社会矛盾加剧;听信江充,巫盅之祸, 迫刘据起义 ;

15、轻率远征匈奴失败;轮 台诏罪己,醒悟。 昭宣中兴: 霍光辅政,开外戚专权; 昭帝六年BC81,谏大夫杜延年提议开盐铁会议,丞相 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与贤良文学就盐铁专卖和统治方针展开辩论,即“盐铁之议” 。会议记 录由宣帝时庐江太守桓宽整理撰盐铁论一书,此后霍光废酒榷和关内铁官;轻徭薄赋、重 视吏治、断狱从轻。六、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元成哀平帝时期 1、政治黑暗,统治阶级腐败,外戚王氏逐步控制朝政。 2、统治者改变前中期对豪强的抑制政策为怀柔政策,再加兼并土地,使豪强地主势力获得大发4 展,逐步形成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新豪族地主势力。大地主集团的形成,标志着封建 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到了一

16、个新阶段。 3、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新豪族地主势力无限制的兼并土地,占有大量奴婢,农民失去土地有的也成为奴婢,从而使土地兼并与奴婢数量猛增成为两个严重的 社会问题。开始出现地主田庄。统治者提出摆脱危机的出路:哀帝时尚书事师丹、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提出“限田限奴”, 但遭外戚反对搁置;哀帝接受夏贺良建议,再受命,失败。七、王莽改制。背景: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化,社会危机加深。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哀帝再 受命失败。导致西汉政治统治力量更加薄弱。为改制提供客观条件。王莽的特殊身份。王家 势力的显赫,王莽个人恭俭博学的表现为自己赢得声誉,经过长期辅政,8 年,代汉称帝,新。主要内容: 以托古为名。“王田” “私属”制;“五均”“六筦”;币制屡变;改易官名 地名;挑动四边战争。 简单评价 :王氏 外戚 是一个豪强集团,王莽“新朝”的建立体现了新崛起的豪强势力使自己权力稳定化、永久化的要求。王莽掌权后,必须要从国家政权的立场出发,缓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