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讲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26110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文献学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文献学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文献学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文献学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文献学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文献学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文献学讲稿(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医文献学讲稿P1 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文明史最为久的古国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医药学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朵奇葩。在悠久的历史中, 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 这些文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事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 创造与发明, 蕴藏着人类与自然界、 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智慧,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年移代革,沧海桑田,语言文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籍古代文明成果的主要载体文字的形、音、义都发生着变化, 古籍中的名物典章制度也有了古今的差异,更遑论由于战火兵燹、 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简断编残,使得古

2、文献的阅读和利用更加困难。纵观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 人们知道,中医药学是几千年来一直保持了其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且在现代科学、 西方医学的冲击之下, 仍然保持了其生命力的学科之一。 而两千多年来中医药学的理论、经验与方法, 主要依赖古代医药学文献而保存。这些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载体,统称为“中医文献”。中医文献学是关于中医中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 该学科是以古典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情况为具体内容构建起来的。P2 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孔

3、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东汉郑玄注: “献,犹贤也。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 “文,典籍也;献,贤也。”概而言之,“文”指文章典籍, “献”指能传述典章制度的贤士的言论。古代学者所谓“徵文考献”,即是说要了解历史,了解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一是必须取证于典籍的记载,二是要采录宿贤耆旧的言论、评议。言论的内容,自然包括了世代相承的许多传说和文人学士的一些评议在内。将“文献”的概念说得更为明晰, 且以之名书的, 是宋末元初的学者马端临。他以“文献”二字命名自己所著的一部贯通

4、历代典章制度的书,即文献通考 。2 按马氏所说, “文”泛指一切书本上的记载,而“献”则指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之记录。明代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 , 初名文献大成 , 即取义于该书包含各类图书在内之义。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古、绘画等,统称为“ 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 “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

5、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P3 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二、中医文献学的主要任务1研究中医文献的源流及流别。2研究中医文献的分类、体例及命名特点。3研究中医文献目录的特点和发展概况,介绍如何编撰和利用中医文献目录、提要、索引。4研究中医文献的版本体系, 介绍鉴别古医籍版本以及选择与利用版本的方法。5研究中医文献的校勘沿革与古医籍校勘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P4 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6研究中医文献注释的体例与方法。7介绍古医籍辑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8调查、搜集、研究各种出土中医文献及珍本、孤本中医文献。9研究中医文献发展的历史及其内在规律

6、,为发展中医学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P5 第二章文献的要素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知识是文献记载的内容。 知识要转化为一定的符号才能被人们感知与区别, 也便于通过一定的记录方式记录下来。文献的记3 录方式,是将由知识转化来的符号系统通过各种特定的人工记录手段与手法使其附着于一定的文献载体上。 文献载体指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载物。因此,文献的构成要素应包括:知识性内容、文献符号系统、文献记录方式、文献载体。P6 第二章文献的要素第一节文献符号系统文献中的符号系统主要是从语言不断衍化出来的。它包括语言、文字、图画、表格、公式、编码、音响、图象、声像等。文献符号的职能是使知识在文献中

7、表述的再现。一、视觉符号系统人们的眼睛是感知外界的主要感觉器官。眼睛所看到的事物约占人们全部感知的 6080因此文献选择了视觉符号系统。视觉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图表、绘画、数字、公式等,它们主要是传递静态的离散知识,以线性方式通过视觉感官刺激人脑,一般便于重读,易于保存。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书写、 印刷、摄像、摄像录音同步等记录方式记录在甲骨、金石、简帛(书写)、纸(书写、印刷 )、感光材料 (摄像)、录音录像材料 (摄像录音同步 )等载体上。二、听觉符号系统人们的耳朵也是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因此产生了听觉符号系统。 文献也选择了这一符号系统。 该系统包括说话、 广播、朗诵、歌唱、演奏等。语言通过“

8、说话”交际在历史上曾受到“空间”的限制,说话不能传到很远的地方去, 只有当场才能听到; “说话”也受到时间的限制,只有正在说话的时候才能听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献载体的材料和文献记录方式不断创新与改进,语言可以通过录音方式被记录在录音磁带上而固定下来,并可再现,成为一个固态附载物,从而克服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三、视觉听觉同步符号系统视觉听觉同步符号系统是人们的眼睛和耳朵两种感觉器官同时感知外界的符号系统。它包括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等。该系统通过摄像、录音、摄像录音同步等方式记录在感光材料、录音材料及录音录像材料上。这是近代随着声频、视频技术的发展及感光材料、录音材料、录音录像材料产生的基

9、础上出现的。4 P7-9 第二章文献的要素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知识一般要通过人们用各种方式记录在各种人工载体上。 文献的记录方式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随着文献载体种类的增加和材质的改善, 文献的记录方式不断地得到拓宽。从古老的书写方式到今天运用各种现代化记录方式,不断丰富创新、进步,并记录了浩繁的历史文献。文献记录方式种类繁多,职能各异,而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文献记录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按记录方式可分为:写画 (手写、绘画等 ),雕刻 (刻画、刻石等 ),印刷 (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石印、油印、胶印等),摄制 (拍摄、缩微等 ),录音 (感光录音、磁性录音等 ),录

10、像 (光电录像、电子束录像、热塑录像、磁性录像等)。按记录方法,可分为手工记录 (写画等 ), 机械记录 (打字、印刷等 ),光记录 (摄影、光电录像等 ),电记录 (电子束录像、热塑录像等 ),声记录 (声学全息术等 ),磁记录 (磁性录音、磁性录像等 )。按记录过程可分为一次记录(书写,直接打字等 ),二次记录 (印刷等 ),三次记录(翻拍等 )。一、书写书写是应用广泛、 持续时间长的一种记录方式。不仅印刷术发明以前, 简帛文献、纸质文献是通过书写记录在载体上的,而且在发明印刷术以后, 直到今天,仍然是重要的文献记录方式。刻石、印刷(雕版印刷 ),也要首先书写在载体上,然后刻石或雕板。二、

11、印刷印刷是常见的记录方式。 印刷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手工印刷阶段、机械化印刷阶段、电子自动化印刷阶段。手工印刷阶段包括雕版印刷与早期制作的活字印刷。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国古老的印章、石刻、砖刻、瓦刻和捶拓的传播工艺及造纸技术的空前发达,为印刷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起于唐代, 风行于五代。 五代时的国子监是政府设立的学校兼出版的机构。宋、金、元三朝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全面发展的时代。那时中央、地方、私人书坊无不从事雕版印刷工作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出品之精都是空前的。 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继续发展,印刷的地方和地区增多,印刷的书籍数量大增,除内销全国外,还远销日本等外国。19

12、世纪中叶5 以后,现代石印、 铜版印刷以及铅字排版印刷等新技术兴起后,雕版印刷被逐步取代。活字印刷是预先刻成一个个的单字, 印刷时根据书稿的内容拣出所需要的单字逐一摆版印刷, 印成后再把单字拆开分别放回字盘或字架,以备下次排印。 早期的手工活字印刷包括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磁、铁活字等。泥活字印刷是由宋庆历年间 (公元 10411048)毕升发明的。其方法是用胶泥刻字, 一字一印,经火烧使其坚硬即成为泥活字,再摆版印刷。元朝元贞元年大德四年(公元12951300),王桢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明代创造了铜活字印刷。我国传统的铅活字在明朝就已经出现,弘治末正德初年陆深的金台纪闻说:“近日毗陵人用铜、

13、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妙便。”但未流传开,我国传统铅活字印刷实物也未保存下来。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近代铅活字印刷术传入我国。1858 年,有外人在宁波创制一套电镀中文字模,把中文活字和英文活字都铸成同样大小,共分 7 种。以后,香港、上海、广州、汉口也陆续铸造汉字,教会和外人不断出版报刊和中英合璧的字典。从此逐渐广泛采用机械排版印刷术。从 20 世纪 50 年代,逐步进入电子自动化印刷阶段。主要是运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采用电子照排、印刷、装订。印刷方式主要包括凸版、平版、凹版、孔版等印刷方式。凸版印刷,图、文部分高于空白部分作印版印行书刊。铅印即属于凸版印刷。 平版印刷, 印版上图、 文着墨部

14、分与空白处不着墨部分处在一个平面上。最常见的平版印刷是胶印。凹版印刷,是指图、文低于印刷版面的印刷方式。孔版印刷,即印刷的图文部分由大小不同或相同但数量不等的孔洞或网眼组成,油墨从孔洞或网眼中印刷到承印物上。此外,有石印术和影印术。石印,又称“石版印刷”,为德人逊纳菲尔德公元1789 年发明。利用水油相拒原理, 以天然多微孔的石印石作版材,用脂肪性的转写墨直接把图、文描绘在石面上,或通过转写纸转印于石面,经过处理即成印版。印刷时,先用水湿润版面,只有图文部分能附着油墨。石印法于清朝末年传人中国。公元1876 年石印术首先传入上海。英国人美查(FMajor)在上海设立点石斋石印书局。光绪七年(公

15、元 1881年)粤人徐裕子 (鸿复)设同文书局。宁人又开设了拜石山房,三家成鼎足之势。此外,武昌、苏州、宁波、杭州、广东等处,也相继开设石印书局。石印简便易行、速度快、字迹清晰,故所印书籍甚多,售价低廉。在20 世纪初6 期,石印成为重要的印刷方法, 基本上取代了雕版印刷术的地位。中国古籍也赖此法广为传播。影印,亦称“ 景印” 。 用照相方法将原件制成石版、 金属版或珂锣版复制古籍、手稿和文献资料的总称。 照相影印比旧时雕版印刷经济方便。 可就原书版面放大、缩小而不失其真。公元1890 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首先用珂王罗版印刷“ 圣母” 等教会图画。珂椤版色泽浓淡适宜,无异于照相,且不变色

16、,最适宜于印刷美术作品。 但缺点是印数不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铜版与锌版影印技术。网目铜版生动明晰,又可与活版同印。一版可印至数万张。照相锌版与铜版略同,惟无网目,精细稍逊,但更为耐用。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 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首先采用上二种影印制版术。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中国图书公司由顾掌全制造铜版、锌版;光绪三十四年(公元 1908 年)商务印书馆徐进才制造照相铜锌版。P10第二章文献的要素第三节 中医文献的载体当我们的祖先没有发明记载思想、语言的工具文字之前, 一切生产、 生活的事实,都靠口耳相传的材料。说文解字:“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十口相传为古,也就是说,世代相传的史实,都是从很早的祖先口里说出来的。故而,在远古时期,传说成了人们接受知识的主要方法。尽管这种方式传下来的内容或零碎不全, 或与原样相去甚多, 但还是靠这些传说对远古的事情获得一鳞半爪的了解。自从有了文字,人们的知识、思想、经验,才有了更为切实可靠的传播和记录的手段。记事用文字,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