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拓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25547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拓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史(拓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史(拓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史(拓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史(拓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拓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拓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孔孟之道 (一)孔子思想 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A 政治领域变革: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列国 进行富国强兵的内政改革,同时国家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向中央集权制转化。 B 经济领域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新水 平;井田制崩溃,土地被大量开垦、转让买卖和争夺;各国奖励耕战争策促进自耕 农和新型地主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出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 面。 C 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灿烂活跃2.孔子的治国救世主张:复礼、仁、义 (1)恢复礼制(复礼): A 内涵: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

2、的原则,以“ 礼” 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 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B 目的: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孔子认为春秋社会动荡的根源人们不守本分、出于私欲而争权夺利 解决办法:正名,即根据宗法制度的原则,辨正礼制等级的名称、名分,使人 人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责任、义务,严守等级秩序;做到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2)提出 “ 仁” 的概念 A 仁的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复礼” 的关键, “ 仁” 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B 仁的内涵: “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 等。 “ 仁者,爱人 ” 的内涵:爱人尤其要爱自己的亲人,从最亲近的

3、血缘关系入手,孝 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C 仁的目的: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直接目标:恢复礼制,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的状态。即 “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D 仁与周礼的关系: 1)复礼的关键在 “ 为仁” ;2)仁是对周礼的继承与发展。它 将伦理道德纳入礼的内涵。把周礼主张的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为人们内 在的道德意识和自觉要求。(3)义:孔子把 “ 义” 作为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 A 义的内涵: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 礼” 的规范和 “ 仁” 的精神,就是 “ 义” B

4、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 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 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 的时弊。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治、礼治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苛政猛于虎也 ” 。“ 礼” 在先秦时期的演变趋势 祭神(祭祖先)的习俗仪式共同遵守的规范 周公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 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 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 把尊礼看作 “ 德治” 的重要内容。 此时的“礼”是一种规范,礼制下的规范表现为等级秩序,礼的本质、特征就是等 级,即 “

5、 贵贱有序 ” 、上下有别。孔子对礼的发展:A.孔子发展周公的 “ 礼治” 思想,提出 “ 仁” 的概念,倡导 “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 , 为“ 礼” 输入新生命。 B 倡导仁礼目的:孔子倡导仁、礼,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 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二)孟子思想:人性善、民贵君轻(民本)、仁政。 1、人性善 人性善与儒家道德准则的关系:人性善是儒家道德准则的基础与开端。为了能将 “ 善端 ” 发扬出来,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要求士大夫做到“ 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方可成为真正的大丈夫。 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 甚至要 “ 舍 生而取义

6、 ” 2、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较早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认为民众是君主“ 得天下 ” 所必须凭借的资源, “ 得民” 是一种必要且必须的手段。 A 民本思想指导下的理想治国方案:以民为本,推行仁政。其措施是轻刑薄税、轻 徭薄赋、给民恒产、听政于民、与民同乐、教化等。 B 民本思想的评价: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瑰宝之一,民本 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它要求统治者减轻剥削, 爱惜民力,这有利于发展生产,缓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使百姓安居乐 业。但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君轻主张的出发点依然是为了保证君主长久 稳固地统治人

7、民。 C 民本思想的实践状况:在注重实力竞争的战国时代不受重视。但在后世受到仁人 志士、开明君主的推崇,成为他们施政的指导思想,如唐太宗贞观之治,因为有利 于君主实现长治久安,有利于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注意: “民本”和“民主”的区别。 民本思想强调处上位的统治者应该同情下层人民,体察民情,照顾小民的利益。 民本论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民主的意义强调的是主权在民,国家权力的唯 一合法来源只能是人民,政府应该为人民服务。 3 仁政 A 仁政的基础:人性善(国王具有恻隐之心,凭籍此心可施仁政,行王道)“ 以不忍 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 。B 孟子提出 “仁政” 的目的(原因) :希望统治

8、者以民为本, 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的局面。 C 意义:若被统治者接受,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 步。但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重视。(三)荀子:性恶论、融礼法于一炉,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性恶论: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人性本恶,所有善行,都是后天人为努力 的结果。 目的:以此来论证A 教化的重要性, B 将“ 法” 融于“ 礼” 的必要性,强调外在的刑罚 制度和社会规范。 2. 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重新解释礼,融礼、法于一炉。 比较:孔子强调发展了礼,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将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 为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和自觉要

9、求,以此来规范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为礼注 入新的活力。 荀子:荀子强化孔子的 “ 礼治” 观念,并融入法家思想,特别注重人们的等级差别以 及外在的制度、规范对 “ 人欲” 的抑制作用。 “ 礼义者,治之始也 ”“法者,治之端也 ”(3)政治主张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折中儒法 “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君、民地位问题(关系问题):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 其基本立场更接近 “ 尊君”而非 “ 贵民” (比较民贵君轻) (4)影响:荀子的思想在后世有不小影响 三、儒学的经学化 1.背景:汉初采用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 需

10、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 契机。 2.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目的:适应汉武帝积极有为的需要,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 据 3.董仲舒改造儒学的方法:糅合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A 他把道家的道统, 变成封建的法统。 说:“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 。 B 他用阴阳五行说阐述天人感应思想。 C 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揉合为一体,既主张“ 以教化为大务 ” ,又主 张“ 正法度之宜 ” 。“ 以礼入法 ” 4.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内容 (主张)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大一统(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

11、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儒学神学化 A 董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 天人感应 ” 学说。董将自然界的天塑造成神, 天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 通过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甚至转移天命),因此天 子应当服从天意。人的活动也能感动天,这就是天人感应。B 董在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天命),秉承天意 治理人世,臣民必须服从天子C 影响: (1)政治:1)为加强皇权,实行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基础;2)一定程度上也考 虑到了用天命来制约君权。 注意:同样对君权的制约, 西方采用法律, 董仲舒主张通过君主必须服从天意(近 代是民意、公意)。 (2)伦理: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不复存

12、在的社会背景下,为儒家的道德准则和封建礼 制重新奠定基石。因为恪守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不仅出于“ 血缘亲情 ” ,更 是遵从 “ 天意安排 ” 。 (3)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三纲五常 是对孔孟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伦理思 想) A 内涵:“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认为君臣、父子、夫妻的等 级差别出于天的安排。“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三纲加上有意志的 “ 天” ,构成神 权、政权、族权、夫权四种统治权力。 “五常” 仁、义、礼、智、信。董将五常视作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 B 影响:三纲五常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准则,

13、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但五常的 某些内容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三纲五常在当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 权,和谐人际关系。(3)大一统和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A 目的:顺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大一统)的需要,以思想上的一统 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B “ 实现大一统 ” 的方法: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主张凡 “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C 结果:被汉武帝采纳, 儒学成为官学, 获得“ 独尊” 地位, 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封 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 罢黜百家独

14、尊儒术的具体措施: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 在长安设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郡县设地方学校,配经师授学,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E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儒学成为官学,获得 “ 独尊” 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 2)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 追求 3)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4)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第 2 课宋明理学 一、理学 1.理学产生的背景 (1)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A 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三教合一、三教并行的现状开始对儒学的正统

15、地位构成威 胁;B 社会条件、社会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神学色彩浓郁的天人感应说不再盛行, 粗疏而僵化的传统经学不再能令人信服,也难与佛道对抗,更无法解决一系列现实 问题。 (2)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两汉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 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3)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佛教、道教的巨大冲击。 (4)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 道统” 。 (5)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2理学产生的方式(理论来源儒道佛思想) 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 道的同时, 融合佛、道思 想

16、,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 深入的探讨,创造一个以“ 理” 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 入世 ” 的儒学以解答现实的伦理、政治问题见长。佛、道善于讨论深奥玄虚的 哲学问题,在理论思维的层次上儒学处于下风。一些儒者吸收佛道的思想成果,对 儒学加以创新改造,从而形成新的理学。因此后人用“ 儒表佛里 ” 形容理学,可谓一 语中的。3理学的早期阶段 程颢、程颐,合称“二程”,他们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 超越万物, 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 先有理后有物。“二程”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 直接联系,称“人伦者,天理也” 。 4理学体系的成熟 朱熹 (1)地位、贡献: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建成庞大而完整的理学体系 (2)时间:南宋 (3)思想主张: 1)思想核心是 “ 天理论 ” ,关键是天理与人伦的沟通 A 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 ) “ 天理流行,处处皆是 ” B 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天理的具体体现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 之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