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911-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历史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806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911-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911-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911-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911-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911-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911-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911-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历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原名校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三历史试题命题学校:巩义二中 责任教师:崔佳毅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第卷(选择题 共 60 分)本卷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 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 27 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 内关七而取,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A汉代关税在税收中占比相当高 B实行抑商政策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严格管理 2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2、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3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 半。 ”顾炎武在日知录指出:“明末清初,苏州府、松江府等地,农民有田者什,为 人佃作者什九 ” 。二者共同反映了A千耦其耘式经营盛行 B自耕农式经营破产C租佃式经营发展 D田庄式经营扩大 4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国家并未正式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 段得之。此乃权臣 ,非大臣 。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 而不能逃众议。 ”这表明内阁没有法定决策权 阁臣地位常受到挑战

3、阁臣一直没有得到尊崇 内阁对六部有监督权A B C D 5学者萧功秦指出:“洋务运动的现代化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 ,那就是,只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他们为了保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第四步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从个点向个面的不断弥散过程。 ”材料中的“第二步”应该是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C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D筹划海防,建立海军 6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A 申报已经成为种政论性报纸 B 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C 申报正在摆脱乡士意识的束缚 D 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

4、报时论统计(1882 年 1 月至 6 月)7在西方因素的影响下,清政府发生诸多变化。在机构上体现为出现了A礼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外务部 8章开沅先生说:“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 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反侵略求民主的共同愿望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C说明了西学东渐的渐进过程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9 “华盛顿会议给中国造成种新局面,就是历来各帝国主义者的互竞侵略,变为协同的侵略,这种协同的侵略,将要完全剥夺中国人民的经济独立,使四万

5、万被压迫的中国人都变成新式主人国际托拉斯的奴隶。 ”上述材料出自 A 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 B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中国共产党八宣言 D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10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 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 ”其中, “铲 除君主专制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 “进入社会主义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 年宪法、十届三中全会B辛亥革命、 共同纲领 ,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十届三中全会D辛亥革命、1954

6、年宪法、 “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11 “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等等 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出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材料表明A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受到党内致认可C以规范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模式为首要任务D鼓励党内同志坚持信念,继续革命 121935 年 10 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 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次明 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

7、的思想。这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A开始全面抗战的政策 B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13章伯钧在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草案)的说明中讲到:我们认为“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应当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它的规章定名为“章程”是比 较适当的,这可以同国家机关的组织法和条例有所区别,可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此时)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由此可以看出A政协在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B政协的存在不具备法律意义C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还未确立 D政协的职能从此发生了转变 14学者黄

8、如桐曾评价道:“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消灭剥削阶级、改造人的伟大战略方针,达到 了阶级消灭、个人愉快的目的。 ”该评价是针对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土地改革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D人民公社的开展 1520 世纪 60 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 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 ”该叙述 A客观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反映当时中国深受左倾思潮的影响 D正确体现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16梭伦改革解负令、罗马万民法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都

9、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 B都保护了自由民的私有财产C都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D都扩大了统治基础 17亚里士多德称法律是“不受欲望影响的理性” ;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在开篇写道:“正义是 使每个人得到其所应得的部分的这种永恒而持久的愿望。 ”对上述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法律是实现人们愿望的方式 B理性和正义是法律的灵魂C法律是维护统治的法宝 D人们的愿望都具有理性色彩 18亲历过法国大革命风暴的近代自由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贡斯当在征服的精神和僭主政治及其与 欧洲文明的关系中写道:“我相信,社会契约论那种狡猾的形而上学,在今天只能 用来为各种各样的暴政一个人的、几个人的或所有人的暴力提供武器和借口。 ”不过

10、 在这一段下面,他又添加了一条注释:“我不希望加入卢梭的诋毁者行列,现在这支队伍已经 足够庞大的了。 ”这些反映了贡斯当A对法国大革命和卢梭学说的矛盾心理B讴歌大革命,痛恨旧制度的政治、宗教迫害C与卢梭的基本思想精神完全对立 D主张民主共和 19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 需要特别的限制。 ”因此,1787 年的美国宪法规定A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理念C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

11、权属于国务卿 201832 年、1867 年和 1884 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 19 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其中 1832 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 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 1884 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述现象反映了 19 世纪的英国 A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方式 B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D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21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C

12、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2220 世纪初,有一个名叫塔贝尔的记者,她的父亲是一个小石油生产商,在洛克菲勒的垄断面前, 不堪竞争,遭受排挤,最终倾家荡产。她用亲眼目睹的事实发表了长篇系刊报道,引起了美国 社会的广泛共鸣。1911 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标准石油公司垄断违法,妨碍了自由竞争,并下 令解散标准石油公司,拆分成 40 个小公司。材料表明:A垄断已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B自由主义失去了在经济学的主流地位C垄断组织在美国没有法律地位D美国试图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以防止垄断,维护公平竞争 23俄罗斯 2008 年版历史教材中指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

13、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 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 。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241933 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 ,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至 1941 年时,共计有 250 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 开辟了 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 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

14、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25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 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里面的“他”是指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6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 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这种状况开始于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 D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27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重新定义为“长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 “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直接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28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 ; 苏联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