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827-河南省洛阳市高三高考一练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764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827-河南省洛阳市高三高考一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试卷)-827-河南省洛阳市高三高考一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试卷)-827-河南省洛阳市高三高考一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试卷)-827-河南省洛阳市高三高考一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试卷)-827-河南省洛阳市高三高考一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827-河南省洛阳市高三高考一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827-河南省洛阳市高三高考一练历史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洛阳市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试卷(A)第工卷(选择题,共 48 分) 注意事项:1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卡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48 分)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

2、为单位的经营方式2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 469 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倡导个性自由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D维护君主权威3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4自秦朝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政府放宽

3、对外贸易限制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5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6宋代以都城汁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 。宋仁宗时, “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 。这一现象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 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 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 7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

4、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这段言论体现了A儒家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 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C对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批判 D经世致用的新思想8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这表明A殖民侵略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播 B “体用”观的分歧已初露端倪C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9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D推动了革命

5、思想的传播 10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 、 “满奴” 。这说明A辫子间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1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中国鱼需改造社会的良方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12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

6、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一做法A推动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 D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 1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 ”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141953 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到 1956 年底,加人合作

7、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 963,加人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 878。这说明A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 B农村经济“左”倾错误严重亡农业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 D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151959 年秋,我国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一些地方重新开放,增加了农民赚钱的机会;1961 年年中正式承认农村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有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结构 D意味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根本调整161960 年 8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的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 5 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 25左右,预计全国可

8、压缩出 5 亿元。这一做法在当时A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B有益于缓解市场供求矛盾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 D满足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17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D “左”倾思潮死灰复燃18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间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

9、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表明他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 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C不满雅典民主现状 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19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括动家和冒险家。材料表明“新教育”A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的 B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D反映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201555 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A界定了新旧教派

10、的势力范围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C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21下表是 16 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 16 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 可以推断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 B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 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 22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 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水平的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C文化环境的差异 D国际地位的差异 23湖畔派是 1819 世纪英国的一种诗歌流派。该流派在诗歌题材上,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

11、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下列同湖畔派创作风格相似的是A 百年孤独B摇滚乐、爵士乐C 等待戈多D 自由引导人民 2419 世纪 40 年代至 70 年代中期,德意志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但是同时期德意志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却明显高于农村。这主要是因为德意志A国家统一实现和民主制度确立 B城乡生活理念的不同C农村经济恶化影响人口存活率 D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251890 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禁止垄断的行为;1914 年又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为“谢尔曼法”的修订法案,旨

12、在针对地方上的价格歧视,及更进一步打击贸易限制。这些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体制 B保障美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C防止企业之间进行盲目竞争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经济干预 26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A加快工业化进程 B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所有制结构 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27从 1929 年 11 月 15 日起,胡佛召开了一系列由企业界人士和劳工领袖参加的白宫会议,要求工商界、各社团劳工领袖、地方政府官员尽可能用正常的办法,带助联邦政府改善经济局势。这表明,胡佛政府A倡导民间团体自愿联

13、合度难关 B极力协调中央和地方矛盾C重视协调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D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281931 年 9 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A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 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 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29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经济改革,下令解散工商业中享有特权的家族型私人垄断企业。此项举措A进一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C清除了法西斯势力的经济基础 D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30下表为 1913 一

14、1937 年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20 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A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 B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暴露C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农业机械化已基本实现311960 年,英国、瑞典、瑞士、娜威、丹麦、落萄牙、奥地利七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联盟内成员国之间取消工业品贸易关税,但不执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后来成立的欧共体相比,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显若特点是A未实现政治一体化,民签约成员国数盆少c对非成员国实行贸易保护 D区域合作程度较低32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美国经历了从二战前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二战后的“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

15、了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B美国金融猫主地位的巩固C美元的国际影响力加强 D美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第 33 题 22 分,第 34 题 12 分第 35 魔 18 分,共 52 分)33 (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 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丈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 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 ,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 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 “东学西渐”片于欧洲而言,并不是 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质,为了

16、争翁,欧 洲诸国鱿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 ,强调教徒的 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 ,鱿有了内 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 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丈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斤、抵制 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摘编自刘永拮(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东学西渐”的过程,是与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实际上,17 世纪和 18 管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玻体 系、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