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406-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026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406-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试卷)-406-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试卷)-406-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试卷)-406-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试卷)-406-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406-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406-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莆田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莆田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卷(选择题)和第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满分 100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20120 分钟分钟第第 I I 卷(选择题)卷(选择题)1、本卷共本卷共 60 小题,每题小题,每题 1 分,共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目要求。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请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 西周时期的“裂土封建” ,是采取了宗族殖民

2、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以王室子弟为主体 的,由其垄断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家天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是中国“家天下”的开始 B.周代分封制的对象全是王室子弟C.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紧密结合 D.周政权是垄断性的中央集权 2. 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 ,进而又采用“五德之运”的学说, “以为周 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_德” 。上述材料中的空格处应为A.水 B.木 C.金 D.土 3. 许多史书记载,在中国古代,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 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 、 “王大臣会议” ,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谓议” 。这种说 法A.说明多数皇帝是比较开明

3、的 B.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C.目的在于限制丞相的权力 D.反映皇权经常受到制约4.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 ”材料中的“秦制”是指A.三公九卿制 B.专制主义制度 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度 5.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 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 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战争,但却是英国获胜。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 这主要表明A.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 B.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

4、负的重要条件C.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D.战争的结果是与作战方针有直接的联系 7.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 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 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8. 学者说:“遗憾的是,就在这期间,也就是在 1908 年,慈禧死掉了。如果早 死十年就好了,戊戌变法可能成功;如果她晚死十年也好,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 ”在 看来A.戊

5、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C.戊戌变动失败根源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慈禧的死有直接关系 9. 洪秀全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两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钟阜有龙蟠之像, 石城有虎踞之形” ,在他的坚持下,太平天国最终在此建立了政权。由此可见,定都南 京最重要的政治意义在于A.使太平天国运动有了稳固的根据地 B.彻底推翻清政府统一全中国C.利用交通等优势发展经济振兴国家 D.占据有利地形与清政府对峙 10. 近代某条约规定, “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 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口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6、。 这一规定A.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B.使列强获得在长江口岸的通航权C.使中国丧失了更多领土主权 D.便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11. 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场战争时说, “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两个从事现代历一代人之 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 ”这场战争的后果是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 1919 年 10 月,孙中山在公开演讲中说:“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于甚短之期间,收 绝伦之效果,可知结合者强也。 ”此语表明A.学生运动是救国的主要力量 B.全民团结才能产生巨大力

7、量C.工农结合是救国的唯一途径 D.国共团结合作才能挽救国家 13. 1949 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国民党时代 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 存在。 ”在此指导思想下,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 B.“求同存异”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14. 1954 年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制定宪法 是以事实为依据的这就是我国人民已经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官僚 资本主义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取得了彻底胜利的事实。 ”这表明该宪法草案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

8、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体现了民主革命的目标 D.以民主革命胜利为基石 15.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 第二阶段过渡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下列中国事件与俄国这一 “过渡”性质相类似的是A.国民大革命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 16.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除了受日本的外来入侵、派系政客及新军阀的内 部倾轧之威胁外,国民政府还面临着来自共产党的更大、更根本的挑战。 ”下列四幅地 图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国民政府挑战的地区是A. B. C. D. 17.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是

9、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后者允许保留军队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18. “对新贵的认可等于奖励智慧而非出身在物质与精神上为雅典黄金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体现这一评价的古希腊梭伦改革措施是A.设立公民大会 B.发放观剧津贴C.保障奴隶主贵族特权 D.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 19. 对于罗马法在英国的影响,日本学者宫本正雄所说:“无形而继受其思想,非有形 而输入其制度。 ”由此可见A.英国受罗马法影响的程度较少 B.古罗马的思想制度等深刻影响英国社会C.罗马法的精髓是在其思想和制度 D.英国吸收罗马法重在实质不追求形式

10、20. 1871 年法兰西国民议会中保皇派占有相当的优势,在 783 名议员中仅有 200 多名议 员是赞成共和的,然而,1875 年宪法却确立了共和体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法国政局复杂,共和派占据绝对优势 B.大革命使封建残余势力退出历史舞台C.启蒙运动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D.工业化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 21. 英国史学家狄金森指出, “在论争中,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都逐渐认同、神 圣的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人类的幸福宪政的基础之上。这就使英国避免了两 个方面的极端权力:绝对的王权和绝对的大众权力。 ”这一观点是A.描绘了三权分立的矛盾和斗争 B.论述了当时分布宪

11、法的必要性C.论证了王权不应该“神圣化” D.说明颁布权利法案十分必要 22.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 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该论述主要说明英法革命的成功标 志着A.新生产方式的确立 B.新阶级的完全胜利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旧制度的完全瓦解 23.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 中写道:“1776 年革命派认为 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 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 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

12、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地方政府的权力24.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 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以下国家的政治实践中不能充分实现这一主张的 是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25. 以下事件中体现“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的是A.巴黎公社的建立 B.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26. 1962 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

13、张外交王 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 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这反映了A.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C.法国与美国的矛盾尖锐 D.马歇尔计划引起法国的不满 27.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时说, “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 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A. B. C. D. 28. 19 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 。这个“事” 的实质是A.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14、D.开拓海外殖民地 29.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是因为欧洲共同体和 日本A.在很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 B.军事力量大大增强C.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D.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 30.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导致这 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 C.中美双方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正逐渐消失31.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A B C D32.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 主要取决于A. 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33.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