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604-广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362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604-广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试卷)-604-广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试卷)-604-广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试卷)-604-广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试卷)-604-广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604-广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604-广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桂林十八中 10 级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历 史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各题正确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入答题卷表格相应的位置。1.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2、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2图 4 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 、 “大有 年”的记载,据此, “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3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下列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为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史载:“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 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

3、载祀六百,及乎周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 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 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5 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 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6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

4、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 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 ”但事与愿违,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 周带来的最不利的影响是 A.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 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 C.贵族普遍地转化成为庶人 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7 左传所记春秋时期人们经常把“社稷”一词作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其中“稷”是指 A.土神 B.君主 C.谷神 D.百姓 8公元前 338 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抓捕并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5、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9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乘马数中说:“若岁凶旱水佚(水灾),民失本,则修宫室台 榭,以前无狗、后无彘(猪)者为庸(劳力)。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 ”这表明 他主张 A以工代赈、体恤民生 B追求华美、善用民力 C修筑宫室、祈求免灾 D重本抑末、刺激生产 10 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 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魏赵齐楚四

6、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11春秋末年,某思想家曾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 这段话主要意在 A.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制 B.否定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观 C.主张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D.为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制造舆论 12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 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13史书记载:王翦将兵伐楚,临行前,向秦王讨要美田宅

7、园,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 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这说明该时期秦国 A统治者腐化堕落,不思进取 B鼓励发展农业 C已经废除了分封制,中央集权加强 D军功不得授爵赐田 14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同记战争,有伐、征、侵等区别,同记杀人,有杀、弑、歼等不同表达方式,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这表明 A文字史实总带有主观因素 B写史者总对战争杀人津津乐道 C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D非实迹史料不能反映历史真实 15.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6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8、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17孔子曾用 “而立” “不感” “知天命” “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 “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 岁、30 岁 B30 岁、40 岁 C40 岁、50 岁 D50 岁、60 岁 18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 ( 蠹,蛀虫) 。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 19. 春秋战国时

9、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20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孔子提倡 A. 启发诱导 B.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 择优而教 D.因材施教 21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 ”这一名言最有可能是哪位先秦思想家提出的? A.老子 B.孙子 C.墨子 D.荀子 2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

10、然的隐士 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 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23 “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 “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 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24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202 年)相 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 2 世纪早期 B.公元前 2 世纪晚期 C.公元前 3 世纪早期 D.公元前 3

11、 世纪晚期 25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所以硷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26 中国古代盛行“五行相生” 、 “五德终始”说,朝代更替,五行更始,如周承火德,秦承水德, 汉承土德。还配以对应的颜色。秦朝尚 A黑 B白 C红 D黄 27西汉时期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A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 B实行赋税与行政管理一体化 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严密 D赋税征收简明易行 28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 封泰山,禅

12、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 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 29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 “滇王之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19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 7 中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第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 (27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 阅读以下三则材料A B C材料二材料二: 阅读以下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君子和而不同” “和而不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近者悦,远者来。 ”材料三材料三 :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 ,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 “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 “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 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