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的要素》评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19086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证法的要素》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辩证法的要素》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辩证法的要素》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辩证法的要素》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辩证法的要素》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辩证法的要素》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法的要素》评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辩证法的要素评析写作背景辩证法的要素选自列宁的哲学笔记) ,是列宁研究黑格尔逻辑学中辩证法问题的一个总结。哲学笔记是列宁1895 1916 年研究前人的哲学著作所写读书笔记的汇编。包括四十六篇读书摘要、札记、短文和读书批注。1914 年 9 月一 11 月,列宁写了卡尔?马克思之后,就集中时间和精力钻研黑格尔等人的著作。 从这年秋天到1915 年,列宁以惊人的毅力,阅读了数10 种约 8 千多页的哲学著作,尤其认真研读了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包括逻辑学和小逻辑)和三卷哲学史以及历史哲学,写下了八个“哲学笔记本”。这些笔记实际上是列宁打算实现马克思的遗愿,撰写唯物辩证法等专著的预备材料和半成品。它

2、凝结着列宁对时代重大课题的哲学深思和概括。在批判、改造和吸取前人特别是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的基奠上。丰富和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推j 目 I 了一个新的阶段。1914 年 8 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爆发,使第二国际各国的党面临着严重的 考验。 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第二国际大多数领导人先后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他们政治上的堕落, 同他们在哲学上用折衷主义和诡辩论篡改唯物辩证法是分不开的。因此, 列宁在这个时期集中研究辩证法,批判折衷主义和诡辩论,是适应当时的革命斗争的需要。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读到黑格尔逻辑学)的最后一个范畴“绝对观念”时提出来的。这些要素列宁在前面写的笔记、择

3、要和评语中都提出来过,最后才加以列举。因此,可以说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研究黑格尔(逻辑学辩证法的一个总结。黑格尔在提到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就是辩证法的环节耐说;“这个概念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判断的环节,由于它(环节 ),那最初的普遍性(一般概念 )从自身中把自己规定为对自己的他者应当叫做辩证法的环节。”列宁认为,黑格尔的这个辩证法的规定是不明确的。 因为他陷于唯心主义的神秘的概念推演的迷雾中。于是, 对这个规定进行了改造和引申, 写下了辩证法的三条要素,概括了辩证法的客观基础和实质,指出了它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第 l 条: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从概念自身而来的概念的规定”,这显然是唯心主

4、义的。所以,列宁把这一论断唯物主义地改造为:“应该从事物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去观察事物本身” ,这就明确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和出发点。第 2 条: “事物本身中的矛盾性(自己的他, 一切现象中的矛盾的力量和倾向。” (注: 列宁全集第38 卷 238 页 ) 238 页)这是对黑格尔的概念“从自身把自己规定为对自己的他者”的进一步改造和发挥。“自己的他者”应理解为与该事物直接对立的东西。第 3 条: “分析和综合的结合。 ” (注: 列宁全集第38 卷 238 页 )黑格尔把分析和综合的结合作为概念本身推演的根本方法。列宁在这里把它列为第三条,并改造成认识客观世界的逻辑方法。这三条是列宁关于辩证

5、法要素的一个最初的纲要。接着列宁把这3 条扩展为 7 条,作为辩证法要素“较详细”的“表述”,即 16 条的前 7条。列宁写了这7 条后,经过进一步思考,得出了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面的统一学说的重要结论,后来,列宁对这七条内容加以丰富和发展,又补充了九条。从辩证法这些要素的内容及其形成和结构顺序看,初步体现了列宁关于辩证法基本内容的科学构思,是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一个轮廓勾画。内容说明一、辩证法的客观性(第1 条) (1)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所谓“观察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客观地观察事物,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就是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

6、身中发现和认识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引出它们固有的规律性,而不是在人们的头脑里主观臆造出各种联系和规律性。概念的辩证法只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列宁曾多次谈到过这一思想。列宁说:“逻辑和认识论应当从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引伸出来。” (注: 列宁全集第38 卷第 84、210 页。 ) “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 (注:列宁全集第38 卷第 84、 210 页。 )都是指辩证法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客观性的观点,说明辩证法不能离开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是唯物辩证法,是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根本对

7、立的。马克思就明确地指出过这种对立。 “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 思维过程, 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注:马克思资本论 第 1 卷第 2 版跋 )恩格斯也指出: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做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做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 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

8、 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 ” (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39 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列宁在括号中还说, “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 “自在之物”这个概念出自康德哲学。它表示不可认识的客观事物。是与为我之物,即已经被我们认识的那些事物相对立的概念。这里列宁借用自在之物这个概念,是指客观事物。这就是说,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就必须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客观事物的主流和整体,而不能把“实例”当作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不能把“枝节之论”,当作主流和整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第二

9、国际修正主义的头头们,为了替自己反动的沙文主义立和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战争政策辩护,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纯粹”帝国主义战争。考茨基就诡称,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帝国主义性质之外还带有民族解放的性质。如塞尔维亚反对奥地利就是如此。并说这是用“辩证地”援引了“极为复杂的现象”材料而得出来的结论。列宁尖锐地指出: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最新的科学进化论,它正是不容许对事物作孤立的即片面的、歪曲的考察。塞奥战争的民族因素对全欧的战争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重要意义的。 ” (注: 列宁选集第2 卷第 642 页 )绝不能因为这一点,就抹煞对主要战争参加者说来,是争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考茨基借口有那么

10、一点民族因素,企图改变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这是彻头彻尾的诡辩论。世界上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纯粹”的现象,观察任何问题都应从整个历史时代、从决定事物本质的最主要之点着眼,才能抓住事物的全貌和根本。列宁指出: “能够证明战争的真实社会性质,确切些说,证明战争的真实阶级性质的, 自然不是战争的外交史,而是对各交战国统治阶级的客观地位的分析。为了说明这种客观地位,不应当引用一些例子和个别材料(因为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种意见),而一定要引用关于各交战国和全世界的经济生活基础的综合的材料。” (注: 列宁全集第船卷第182 页 )列宁还指出: “在社

11、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 , 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 ,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注: 列宁全集 第 23 卷第 279 页 )只有这种本质的全局性的东西才是“自在之物本身“,才不是枝节,才不是单纯的实例实例的总合“本身只是个别加个别,并不等于一般,并不能揭示规律的普遍性,如果只是用个别事例来证明某一个辩证法原理,那么,同样也可以用个别事例来否定某一个辩证法原理,这样,就会把

12、辩证法引入歧途。新实证主义就是最热衷于搞“实例的总合”,并以此来否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二、普遍联系原则(第2、8 条)(2)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的全部总和。(8)每个事物 (现象等等 )的关系不仅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一般的、 普遍的。 每个事物 (现象、过程等等)是和其他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这两条合在一起说明辩证法的一条基本原则普遍联系的原则。列宁曾明确指出辩证法有两个原则: “发展原则 “和“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就是普遍联系原则,它表明自然界、思维、物质、运动等等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统一的整体。列宁在这条中所说明的普遍联系原则包含这样几点思想:一,

13、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关系。二,在这些多种多样的关系中要区别出一般的普遍的关系,即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三、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而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作为一个整体总是以周围其他事物为条件,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机地联系并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当我们“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 (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60、 492 页 ) “宇宙是

14、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60、492 页 )因此,只有掌握了这些关系的全部总和,注意它的普遍联系,我们才能正确理解这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列宁提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 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 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企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注:列宁选集 第 4 卷第 453 页 )整个人类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向我们证明,在自然界中, 从巨大的天体到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无不处于普遍联系,相互制约之中。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 只有在再自然

15、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也无不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只有掌握了这些关系的全部总和,我们才能理解这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列宁还指出。研究事物(现象 )的时候,不只是要注意到从总体上把握一个事物(现象 )与其他事物 (现象 )的多种多样的特殊的联系,而且要注意普追的,一般的联系,要注意在每个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联系,也就是要考虑规律性的联系。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辩证法主要的就是要掌握这种联系。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事物同其他一切事物之间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总是有着间接的关系或间接而又间接的关系。整个宇宙中的事物就是通过这种直接或间接的

16、关系而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具体地揭露事物之间的一般的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恩格斯曾经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3 页 )就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关于联系的科学。” (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 484 页 )列宁在黑格尔一书摘要中曾多次阐发过普遍联系的原则“每一概念都处在和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中、一定联系中” (注: 列宁全集第38 卷第 210 页)只有从联系中才能掌握真理。因为, “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 )关系构成的。 ” (注: 列宁全集第38 卷第 210 页)形而上学地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否认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 互不相干的偶然堆积, 或者只承认偶然的次要的联系而否认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因而,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